后来者如何居上:本田摩托车的逆袭之旅

后来者如何居上:本田摩托车的逆袭之旅

本田这个牌子读者并不陌生,今天我们熟悉的本田是一家汽车生产商,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造车企业,本田汽车畅销各地,拥有不少忠实的粉丝。

但比起汽车,本田还有一张更大的王牌,那就是它的摩托车。如果说本田在汽车领域只是与众多巨头并驾齐驱,那么在摩托车市场,它就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本田平均每年销售约1500万台摩托车,在世界摩托车市场长期占据着销量第一的宝座。在南美洲,本田摩托的市场占有率甚至高达惊人的71%。在各大洲的摩托车市场,本田总是拥有最多的市场份额。

本田摩托车并不是直到今天才这么牛,早在1966年,它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63%。要知道,那时候本田汽车刚刚起步,它的摩托车就已经称霸美国了。

其实熟悉本田历史的人都知道,本田公司就是做摩托车起家的。摩托车代表了本田公司一些最宝贵的东西。

1/6 作为偏执狂的创始人

在汽车企业中,本田公司起步较晚,它创办于1948年,其他像通用、福特、丰田这样的大公司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成立了。到了四十年代末,它们已经是业内数一数二的龙头老大。这些企业之所以壮大,除了得益于历史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重要的助推剂。

二战期间,各国的军费开支大幅度提高,军队对汽车与发动机的需求量猛增,各大汽车厂商纷纷接到来自政府的大额订单。美国的福特与通用皆在战时作为政府的军工企业,而丰田公司更是凭借战争异军突起,积累了雄厚的技术与财力资本。

本田公司和它们相比,除了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工程天才与一腔热血,没有任何优势。那时候的本田宗一郎已经42岁。此前,他曾开办过一家活塞工厂,却不幸被地震摧毁,但灾难并没有扑灭本田宗一郎的冒险激情。

说起这个本田宗一郎,他也是商业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小学毕业就外出打工,16岁进入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入行五年就获得了28项技术专利。本田宗一郎对发动机有着天生的痴迷,一生共取得470多项发明,150多项发明专利。1980年,本田宗一郎获得了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颁发的荷利奖,用于表彰他对人类汽车业所做的贡献。在汽车领域,只有两个人获此殊荣,一个是1947年去世的亨利·福特,另一个就是本田宗一郎。

本田宗一郎是个偏执狂型的企业家。他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使之成为了无数创业者的偶像。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本田宗一郎刚建立本田公司的时候,他的第一件产品非常简陋,只是给自行车装上一台发动机的简易“机动车”。而且,这台发动机还是从老旧汽车上拆卸下来的,最终成品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在今天看来,这台所谓的“机动车”有些不伦不类,因为它既非真正的摩托车,也不是自行车。在当时的日本,有上百家企业生产这种车辆,别看它外表很low,却颇受日本家庭的欢迎。因为它物美价廉,又能满足人们日常的通行需求。但是本田宗一郎很清楚,这绝不是他想要的最终产品。

到了1949年,本田公司终于研制出第一辆属于自己的摩托车,本田宗一郎将其命名为Dream D,它的排气量只有98CC,最大功率为3马力,而最高时速却达到了50公里/小时,其效率差不多是同级别发动机的最高水平。

从这台车里,我们可以看到本田日后一系列发动机的特点,就是不断提升机械效率,将机动性能与经济性发挥到极限。从此以后,本田作为业内一流“发动机厂”的美名逐渐确立。

2/6 参加曼岛摩托车赛

可是不久之后,本田的发展就遇到了拦路虎。进入五十年代,日本政府决定限制国内车企的数量,他们希望制造业能够重组,让大企业兼并小公司,未能兼并的小公司只得关停。本田刚刚起步,前途不妙。

依照本田宗一郎的性格,他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更糟糕的是,五十年代初,本田为了扩大生产线欠下巨额债务,而多款新产品的销售也不甚理想。公司成立不过五年,就面临空前的财务危机,急需打一场翻身仗来扭转颓势。

本田的机会在一座遥远的英国小岛上,它的名字叫做曼岛。

曼岛位于英格兰与爱尔兰之间,如果不是因为惊险的摩托车赛,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这座小岛。当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劝本田宗一郎出国散散心,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曼岛。

曼岛摩托车赛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每年吸引着无数顶尖的摩托车手来此竞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全世界最火爆的摩托车赛事。曼岛摩托车赛还以危险著称,已经有两百多位车手因车祸丧命,然而,越是惊险刺激的比赛,就越是令冒险者蠢蠢欲动。

而本田宗一郎就是一位冒险者,但是和普通的观众不同,他更在意比赛中的摩托车。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本田宗一郎写到自己在看比赛的时候抓拍了很多赛车照片,回国之后,他把每一张照片细细研究,并决定开发一款本田自己的赛用摩托车。

这在当时是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没有人看好这个计划。在大家看来,本田连家用摩托车市场都没站稳脚跟,就想去赛车领域试水,简直是痴人说梦。但是本田宗一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马上从公司内部挑选了20个年轻人,着手研发起本田的第一辆赛车。

当然,即便有万丈雄心,当时日本摩托车的性能与国外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本田宗一郎和他的团队首先在国内开了几年模拟赛,直到1959年,他们才研发出第一台专用于曼岛赛事的摩托车发动机。当年,本田宣布参加曼岛摩托车赛。

但现实是残酷的,第一次国际大赛,本田全军覆没,他们的四辆赛车没有一辆完赛,还死了一个车手。换到其他人,早就收手不干了。我花了那么多冤枉钱,结果买来血的教训,继续玩下去不是找死吗?但本田宗一郎再次彰显了他的偏执狂性格,老子要么不干,要干就非干好不可!

仅仅过了一年,本田就卷土重来。这一回,幸运女神终于向他们露出了微笑。本田摩托车一举包揽比赛的前六名,它的出色表现令所有观众目瞪口呆,这个一年前还被欧美厂商不屑一顾的对手,转眼间竟成了全世界最热门的摩托车公司。

曼岛夺冠令本田声名大噪,这让它获得了日本政府的生产许可。作为一家企业,这也不啻为一场划时代意义的营销。本田通过这种方式,证明了自己拥有制造世界一流摩托车的实力。

难怪有人说,本田车里流淌着赛车的血液,这正是本田品牌的魅力所在。

3/6 打入美国市场

不过,曼岛夺冠虽然提升了本田摩托车的知名度,但想要真正地打开市场,光靠酷炫的比赛成绩远远不够。

早在五十年代初,本田宗一郎就梦想自己的产品能打进欧美市场,与强势品牌一决雌雄。但是日本市场始终只适合小摩托车,因为日本人多地少,小摩托车更适合短途交通,所以深受国民的喜爱。

但如果向海外市场进军,这种小摩托车还会受当地人欢迎吗?1959年,本田派遣销售团队前往美国,向美国人推销他们的产品。但日本人很快发现,成功的希望渺茫。因为在美国流行的都是像哈雷机车那种大型摩托,这类摩托车行驶于城市之间,排量大,动力足,根本不是日本人的小摩托能比的。

本田首款出口到美国的摩托车

日本人欲哭无泪,自家产品水土不服,这还能怪谁呢?没想到这时候,转机出现了。

当他们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四处兜风的时候,不少美国人出于好奇围了上来,他们从未见过还有这么好玩的摩托车,小巧、灵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非常便宜!他们都想尝尝骑着小摩托去兜风的滋味,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就这样,本田摩托车挺进美国市场,并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爆款产品。这个故事被收录进商业畅销书《创新者的窘境》里,作为企业面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战略并成功逆袭的典范。

其实,本田一开始就被美国经销商的思路给带偏了,经销商只和摩托车的传统用户打交道,在他们眼里,骑摩托车的人都是彪形大汉,而美国的摩托车就是按照这种人的尺寸设计的。经销商被已有的产品格局限制了视野,却忽略了美国广大的中产阶级,他们想要的是另一种摩托车。

不过,我们不应该夸大这则故事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对于像本田这样野心勃勃的企业,虽然阴差阳错地走对了第一步,但是离真正的成功还有很长距离。

本田六十年代在美国的工厂

本田摩托车得以在美国崛起,关键还得靠后面所做的一切,在瞄准了当地中产阶级这个客户群后,本田开始在全美布局建立庞大的销售网络。而在产品研发层面,它也丝毫没有放慢脚步,当竞争对手纷纷模仿本田制造小摩托车的时候,本田却马不停蹄地研发了大马力发动机。渐渐地,本田摩托车的性能越来越出色,它的大排量摩托车也开始崭露头角,到了六十年代末,美国市场上除了本田的日系对手,已经没有厂家可与之匹敌了。

4/6 广告与营销战

今天的人们谈及本田时,会把它的巨大成功归结于本田宗一郎的技术天赋与不服输的个性。的确,本田宗一郎的工匠精神塑造了本田的基因,但我们更不能忽略本田的一面,作为企业,市场份额与利润才是它的生命。从某种程度上,正是将创造的激情与对敌人的冷酷完美结合,才成就了本田摩托车今天的霸业。

五十年代初,全日本共有两百多家厂商生产摩托车,到了五十年代末,只剩下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四家摩托车公司,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只能用惨绝人寰来形容。

本田在摩托车市场取得领先以后,开始积极投身汽车领域。此时,他们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雅马哈感到机会来了,它跃跃欲试,到处建厂,妄图取代本田成为摩托车市场新的霸主。

雅马哈摩托车

进入八十年代后,本田汽车已经是享誉全球的汽车巨头,面对雅马哈的崛起,本田不想给对手任何机会,他决定阻击雅马哈,并提出了一个血腥的口号:“Yamaha wotsubusu!”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屠杀雅马哈!

本田是怎么做的呢?非常简单粗暴,无非是大幅降价,同时增加广告投入,并且向市场投放更多的新产品,为此,本田甚至不惜以加快生产周期的方式提高产能。在广告中,本田把自己包装成时尚的领跑者,而雅马哈则被讥讽为无聊乏味的中年大叔,是落后于时代的过气产品。

降价促销,雅马哈打不过本田,广告投入,雅马哈更不是本田的对手。通过大规模的营销运作,本田终于拖垮了雅马哈,当然,本田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巨额的营销投入让本田不堪重负,并使它在经营中出现了短视的行为。消费者面对五花八门,却无甚新意的本田产品开始厌倦,他们发现,本田已经不是他们曾经喜爱的那个本田了。

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商业竞争就是如此残酷。

本田的这套打法没有任何高明之处,无非是仗着家大业大尽欺负小厂商,是典型的土豪做派。虽然在短期内打击了对手,但从长远来看,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对手的发展,还可能导致行业生态的恶化。今天的不少巨头,也在以同样的方式扼杀着它的对手们。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段故事呢?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始终把本田摩托车的崛起视为一部浪漫传奇。本田宗一郎白手起家,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让企业突出重围,并通过参加世界顶级的摩托车赛事一举成名。在进军美国的过程中,又意外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凭借对市场敏锐的嗅觉与气吞万里的决心,本田摩托车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独步天下。

但是成功者的字典里不只有激情与梦想,当曾经的追赶者成为领先者时,他也会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短视行为。他会仗势欺人,打压异己,甚至破坏市场的游戏规则,只为了让自己独占那块蛋糕。

5/6 本田的启示

本田的崛起,历来被视为后来者居上的神话。本田汽车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如果仅从品牌精神的传承来看,我觉得本田的摩托车更能代表本田,这既不是因为它以摩托车起家,也不是由于它擅长发动机制造,而是它身上有一股野蛮生长的韧劲。

曾经的本田一无所有,本田宗一郎是个伟大的梦想家与实干家。如果一定要从本田宗一郎身上学些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他的不屈不挠,以及剑走偏锋的魄力,这对于今天的创业公司尤为重要。

假设本田宗一郎不去冒险参加曼岛摩托车赛,本田公司很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问鼎世界顶级赛事,对一家起步不久的企业看似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本田宗一郎却不这么认为,在企业陷入逆境的情况下,他反而对赛车这项既烧钱又冒险的运动投入巨大的精力,因为他坚信,本田绝不仅仅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地方性摩托车厂商,他的目标是登上世界之巅。

对于绝大多数人,困境只会令他们退缩。可对于极少部分人,困境却会令他们孤注一掷,而恰恰是这种出其不意的进攻,能让他们在后发劣势下实现弯道超车。本田宗一郎向我们证明了野心与格局对一位创业者的重要性。

最终,本田摩托车成了本田公司打开世界市场大门,并成为世界级机动车与发动机厂商的一把钥匙。从本田摩托车的发展,向我们展现了小企业如何逆袭的典范。

本田宗一郎的终极梦想是制造汽车。早期的本田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不具备大规模生产汽车的能力。于是,成本较低的摩托车就成了他们打入市场的突破口。通过摩托车这款产品,本田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锁定在发动机技术上,它之后的一系列产品都是围绕发动机展开的。

英国政治哲学家以赛亚·柏林曾提出过著名的狐狸与刺猬的比喻,狐狸是无所不知的通才,刺猬则致力于做某一领域的专家。本田的策略更加类似于刺猬。它的成功告诉我们:对于小企业,专注于某一点往往更容易找到优势与突破口,这也是很多后来者实现逆袭的条件。

6/6 本田能不能学

万科前董事长王石曾经说过,他的企业要学丰田,而不是本田。因为本田本质上是一家发动机厂商,丰田的优势是它的平台,所谓平台,就是从产品到服务都做得很好,丰田的战略是构建完善的价值链。

可话要说回来,对于很多企业,丰田的战略也许更加清晰,更易模仿,这也是平台型企业的普遍特征。比如,丰田就有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与独特的生产方法,市面上很多书籍都在介绍丰田的运营与生产方式。

本田却不同,它本质上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在企业经营中,技术因素属于壁垒较高,且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它们并没有清晰的战略思想,有的只是一次次尝试和失败,并从中积累大量不可复制的经验,这正是聚焦战略的特点所在。

但本田能成为今天的样子,绝不仅仅依靠本田宗一郎作为汽车狂人的技术传承。天才既是企业的幸运,更是企业的诅咒,因为天才的赌徒性格能够使企业一飞冲天,也会让企业跌下万丈悬崖,福特公司的衰落就是前车之鉴。

《创新者的窘境》过分渲染了本田摩托车进军海外市场时的意外因素。的确,作为读者,我们都喜欢听富有戏剧化的故事。但企业的发展过程并没有那么多戏剧性。

本田在进入美国市场后,在经销网络的建设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在本田汽车登陆美国之前,本田摩托车在美国的销售网络已经完善。后来本田汽车早期在美国的畅销,很大程度上依靠了曾经的摩托车销售网络。这是被很多商业畅销书与MBA课堂忽略的故事,它们总喜欢强调企业通过对消费者的洞察如何四两拨千斤,却没能告诉我们企业为取得成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些细节往往枯燥乏味,没有引人入胜的闪光点。

本田曾走过弯路,也付出过代价,尤其是成为巨头之后,本田也犯过不少错误。很多人在学习成功的企业时,总想着归纳出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如果我们想以类似的眼光研究本田公司,它未免会让我们失望。我认为本田的成功是各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你很难从中总结出一以贯之的套路,顶多是截取某个片段来学习,但作为整体,本田却是不可复制的。

本田的精神你可以领会,本田的做法你可以模仿,但本田的精华你永远学不来,因为这就是强者之所以强大的原因。

喜欢本文的读者,还可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魔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