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十二时辰》谈起:中国古代最鼎盛王朝的中枢

从《长安十二时辰》谈起:中国古代最鼎盛王朝的中枢

《长安十二时辰》,正在热播,是部好剧。剧中出现或提及了许多唐朝政府机构,这里就谈谈剧中虽不怎么出现,但实际却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唐政府中枢的政府机构:三省六部。

此为“三省”

排名前三的部

排名后三的部


剧中,张小敬从死牢被带入靖安司时,司丞李必为其介绍本司及至主官何执正时一并介绍了秘书监,称秘书监保管“朝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明档暗档。这里提及的“省”与“部”就是所谓的三省六部。

中国古人极富有政治智慧,尤其是在政治体制设计上。三省六部并非唐朝所创,“三省”在唐朝之前的魏晋南北时期已有,只是名称略有不同也并不健全,及至隋朝已经建立,这一时期正是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型过度的阶段。三省六部也并非唐朝独有,唐以后依然延续,只是随着皇权趋于专制,“三省”被取代,但六部依然保留至清末。但三省六部在唐朝却最为健全和典型。

三省六部的职权划分

中书省,其职责是参与中央决策与起草中央政令。主官称为中书令,副官为中书侍郎,一般来讲,中书令属于宰相级别,直接参与最高决策,中书侍郎作为副手起初并无参与最高决策职权,但很多时候因为中书令地位显赫故设置但不授之于人,所以会让实际主持中书省工作的侍郎参与最高决策。中书舍人是省中重要官员,直接负责起草政令,也担任最高决策的秘书(便于领会领导意图以更好起草文件),一般设有六名。

林九郎(李林甫)接任中书令,被称为“右相”


门下省,其职责是对起草后的中央政令审查与封驳,凡是审查不通过的便驳回。主官称门下侍中,副官为门下侍郎,侍中属于宰相级别直接参与最高决策,侍郎若被授予宰相头衔也可参与。门下给事中是省内重要官员,直接负责审查封驳事务。

尚书省,其职责是执行中央政令,将中央决策细化为可实施举措并推行。主官为尚书令,副官为尚书仆射,尚书仆射被授予宰相头衔后也可参与最高决策。尚书省下设六部,为统领和管理六部事务,尚书省设都堂,为主副官办公场所。

六部,其职责是在尚书省领导下归口管理国家事务:吏部负责官员铨选管理考核赏罚事务;户部负责财政民政事务;礼部负责礼仪祭祀教育科举及宗教理藩外交事务;兵部负责国防与军队行政事务;刑部负责刑法治安职务;工部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林牧副渔等事务。各部下设四个司,其中一个司与本部同名(如户部司),负责本部综合事务。六部主官称为尚书,副官为侍郎。

何执正(贺知章)任秘书监前先后任礼部、工部侍郎


三省六部的权力运行

谈及这个问题,就必须提一下唐朝的最高决策机制。秦汉以来,古代王朝的核心是君主,即便昏庸无能或被架空操控,君主也至少在名义上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同时,皇权之外还有相权,相权若架空了皇权,自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即便依附于皇权,也凭着君主的授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唐朝中枢机构三省六部的运行,必然也必须围绕皇权相权展开。

只要不怠政,君主一般会召集重要官员主要是被授予宰相头衔的官员讨论军国大事。宰相们一般也会经常碰头共商国是。唐朝宰相的头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会授予三省的主副官,大家会商的地方是政事堂。这样一来,实际上把相互制衡的三省联络在了一起,有事好商量,大家从决策监督执行各个角度商议,达成共识了再走程序,避免信息不对称或部门利益导致决策执行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一般而言,根据君主意图(与宰相商议后)与宰相们的共识,中书省起草政令,起草中,中书舍人可一起商量,也可各抒己见并署名,曰五花判事,随后中书省主副官把关后署名,转门下省审查,门下省给事中进行核查,发现错误后退回中书省或直接按作废处理,如果没问题,门下省呈送君主批准,批准后门下省存档并转尚书省。尚书省接到政令组织相关部门执行。

三省六部的直属机构

三省六部作为唐朝政府中枢机构,涉及国家政务方方面面,仅靠其自身还难以实现国家治理,尤其是一些专业性独立性强的国家事务,必须依靠专门机构办理,当然,这些机构大多会按照归口管理原则受六部节制,这也保证了唐朝政府执行体系的统一性。

这些专门机构可以概括为“一台九寺五监”。“一台”,即御史台,负责按朝廷律例监察官员;“九寺”,即太常寺(掌礼乐),光禄寺(掌膳食),卫尉寺(掌仪仗),宗正寺(掌皇族),太仆寺(掌车马),大理寺(掌审判),鸿胪寺(掌民族),司农寺(掌农田园林),太府寺(掌钱谷出纳);“五监”,即国子监(管学校),少府监(管交易货币),将作监(管建造),军器监(管军械),都水监(管水利水运)。

三省六部的进步与局限

相比三公九卿,三省六部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更为科学合理的权力配置与运行上,更体现了由管理君主事务向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转变。三公九卿不论名义还是职权,都可以看出是以服务君主及皇族为主而后衍生到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但三省六部则更多体现的是国家治理而非君主个人及皇族事务,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当然,在以君主为核心的古代中国,家国同构条件下,政府机构不论怎么发展,归根到底是在维护和实施君主统治,是要照顾以皇亲国戚为主要代表最高统治阶层利益的,所以不会完全取消君主及皇族事务。

三省六部在当时是一个较为科学健全的政府体制,但也无法保障自身始终依律而行,更无法阻挡唐朝历经安史之乱而走向衰败。

在秦汉以来古代中国,统治力量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统治的依托力量,一个是统治的实际力量,前者体现为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层,后者主要是官僚阶层。这与周代经济统治与政治统治集中于贵族阶层是不同的。分权以各治其事的贵族政治被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取代后,一方面因为自给自足、封闭分散的小农生产以及并不便利的交通通讯条件导致经济上的统治阶层长期平铺散漫,无法作为一个整体来行动来实施政治统治,除非如夏商周时代的分而治之,但这与秦汉以后古代中国的大一统格局相违背(“十恶不赦”之罪最重的就是谋反谋叛谋大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虽然缓慢),与外部交流增加,国家事务更加复杂,所以必须靠对君主负责且高度组织化(确保集权)专业化(确保效率)的力量辅佐君主治理天下,这就是官僚阶层。官僚阶层虽来自经济统治者主导的社会,又通过以儒学为主的选拔制度产生(相对有助于引导士人入仕后把儒家理念作为职业操守),又受命受制于君主,但还是会同君主和社会相异化形成自己利益追求,一旦君主昏庸或怠政,社会衰败或方衰未乱,导致对官僚约束急剧弱化,如剧中右相林九郎(李林甫)之类的官僚便会加大对自己的利益追求,主要方式就是以权谋私,从而破坏权力的正常设置与运行,直至这一王朝覆灭。

(图为《长安十二时辰》片段,部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