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忍受孩子哭闹的背后,真正无法忍受的其实是……

无法忍受孩子哭闹的背后,真正无法忍受的其实是……


小艺的女儿马上就要四岁了,近段时间,孩子动不动就乱扔东西,扔完让小艺帮忙捡。很多时候,小艺看得出来,女儿是故意的,她也就不帮忙捡,要求女儿自己的事自己做,每到这时,女儿就会大哭大闹,结果可想而知,一件小事最后演变成母女大战。小艺觉得这样每天与女儿处于斗争状态很累心劳神,她问我该怎么做才能化解与女儿的矛盾。

因为对小艺比较了解,我没有直接分析孩子乱丢东西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而是问她:“当你向我讲述这些的时候,你内在的感觉是什么?”她说自己感到很深的无力感,而且很矛盾。

一方面她希望女儿能够有好的自理能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能做好,有需要的时候能够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动不动哭闹。另一方面她又努力说服自己去理解孩子,看看孩子哭闹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情绪或需要。

所以即使她有时候对孩子的哭闹觉得很心烦,她也会耐着性子去哄孩子。但她越是努力去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孩子的独立性越差。

女儿不仅持续地故意扔东西让她捡,每次出门,还会缠着要她抱,如果她越拒绝,女儿又会哭闹,或是像树懒一样死死地抱着她,这更加深了她的无助与矛盾。

她开始反思是不是女儿的成长中她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导致孩子安全感不足,才会这么无理取闹,但她也很害怕自己一味满足女儿的要求后,女儿产生习惯性依赖,被娇纵得无法无天。

这样的矛盾心情,很多妈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时都会有,尤其现在关于儿童行为和儿童心理的资讯那么多,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妈妈们第一时间都会与小艺一样,先努力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有时候孩子被理解了,行为就做出了改变,但也有很多时候,妈妈试着去理解孩子,孩子也会像小艺的女儿一样,越来越骄纵,这时妈妈就会像小艺一样矛盾。

我问小艺这些反应是不是让她患得患失,每当她想靠近一点,更多的理解一点女儿的时候,内心的害怕就会出来,就会有声音提醒她:你这样会把孩子宠坏!于是她会狠心拒绝女儿,而这时,内心的担忧又会浮现,她害怕自己的狠心会给女儿留下心理阴影,这一切让她的情绪起伏特别严重。

小艺告诉我确实是这样,因为内心太煎熬,同时也不想让女儿受伤,每次她都会在吼女儿时,暂时离开,去另一个房间冷静冷静,或是把女儿丢给老公,这样她自己的情绪也能更快平复下来。

但情绪平复后,她的内疚和自责又更深,她觉得自己伤害了孩子,每次自责之后,她也会主动去陪伴孩子,努力想满足孩子来修复因为吼叫被破坏的关系。而这时,女儿也会丢下一切,向她扑过来。

看着女儿毫无戒心的依恋她,这又加深了她的自责。为了不伤害女儿,她向老公提出,让老公多参与带孩子,自己与孩子距离远一点。她告诉家人自己一个人对孩子严厉就可以了,其他人不能凶孩子。

我问小艺有没有看到自己在做出这个决定时所做的牺牲?

“我有牺牲吗?我感觉不到啊!”小艺疑惑地说。

我告诉她,当她发现自己给女儿带来伤害后,宁愿把她推远一点,让她不要被自己的情绪风暴席卷,这就是牺牲。因为在这个推远行为的背后,她只看到了因为她情绪爆发而伤心的女儿,没有看到受伤、自责的自己。

小艺沉吟了一会,说她觉得自己没有受伤,不需要安抚,只要女儿能开心,她就开心。

“所以你已经习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消化所有的情绪,只要不伤害别人,自己多付出一点也没关系?”我问。

刚开始小艺觉得自己不在意,沉吟了好一会,她告诉我,自己不是不在意,而是如果在意,内心会非常不舒服,会把矛头指向老公,责怪老公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付出,孩子的问题就很容易上升为家庭矛盾。

我鼓励她在这份不舒服的感觉中多沉浸一会,看看这份不舒服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本一直在抱怨老公不作为的小艺突然开始跟我说起她的原生家庭来,她说她和妈妈的关系也不是太好。因为她是家里最小的,又是女孩,妈妈对她的态度一直较为冷漠,还动不动骂她打她,妈妈所有的关心与爱护都给了哥哥。

直到现在,妈妈对她依然诸多抱怨,会动不动指责她,她做过很多努力,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希望自己能表现好一点,换取妈妈的支持和肯定,甚至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也好,但不管她怎么努力,妈妈对她永远冷冰冰的,总是各种指责与抱怨,她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妈妈是爱自己的。

即使她很伤心,很失落,每次伤心之后,还是努力会用各种方法努力去靠近妈妈,希望有一天妈妈能够看到自己,给予自己一份鼓励与支持。

我问她有没有看到她和妈妈的相处模式在自己和女儿身上重复着。小时候的她,被妈妈用打骂吼叫等方式推开,现在的她也用大吼大叫的方式把女儿推开。

她用这样冷漠的方式把女儿推远,并不是不爱女儿,而是不知道怎么去爱,不知道要怎么经营和女儿的关系。因为从小到大,她大脑中熟悉的母女相处模式就是冷漠的,被拒绝的,她没有感受过温柔的母女相处模式,她不知道该如何与女儿相处。

同时,因为她内心对自己母亲无法靠近的失落、难过和伤心从来没有被真正地看到过,一旦她靠女儿近一点时,这个自我就会痛苦地叫嚣,压抑在潜意识这的深深痛苦促使她行动,必须要做出一些破坏性的动作去毁坏她与女儿的亲密,让女儿离她远一点。

听了我的分析,小艺困惑地问我,她是不是应该先去处理与妈妈的关系?

我告诉她,是的,她需要先处理与妈妈的关系,但这个处理不是她努力再想办法让妈妈接纳自己,而是接受现状,接受妈妈与她的关系就是这样,她没有办法去改变妈妈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再来反思她与女儿的关系。女儿也像曾经的她一样,内心无比希望靠近妈妈,所以她在不断地用各种方法试探。只要妈妈给她一点点回应,她就会紧抱着不放手,不是孩子被宠坏,不是孩子太骄纵,而是因为妈妈的回应对孩子来说太重要。

也因为妈妈的回应对女儿太重要,一旦女儿的要求被拒绝,或是妈妈突然发脾气,女儿会感到自己又一次被妈妈推远,大哭大闹的背后,更多的是女儿无法靠近妈妈的伤心!

小艺说她明白了女儿的需要,但她还是有一些生气,生气女儿只会粘着自己,我说:“你真正生气的是自己吧!看女儿这么粘你,你就像看到了从小到大,甚至直到现在都依然在努力的你,拼命用各种方式去靠近妈妈。”

“我知道了,我应该主动靠近她,不再把她推开。她所做的这一切不是她的能力达不到,而是她真的需要我!”小艺恍然大悟道。

我点点头。告诉小艺当她处理好自己的内在,不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妈妈时,她就会知道如何与女儿相处,既给予足够的陪伴,又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共同享受母女相处的时光。

很多时候,如果孩子的某个问题总是让你感到无比痛苦,内心备受煎熬,原因常常不是因为你没有努力了解孩子,而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沉睡已久的记忆被唤醒。

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内心深处那些没有被满足的依附需求,那些曾经被父母指责、谩骂、批评、抛弃时的无助、恐惧与绝望,突然苏醒过来,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愤怒、害怕、羞愧、伤心与无助瞬间唤醒,如狂风暴雨一般吞没了所有的理智,这份记忆实在太过痛苦,为了不让自己感受到痛苦,我们会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莫名其妙地对他吼叫,用这样的方式把孩子推开,也把内心那个受伤的自己推开。

这样的狂风暴雨让孩子惊恐不安,他感到内心与妈妈的距离越来越远,为了保持他与妈妈的情感连结,确认妈妈还爱自己,在风暴过后,孩子会第一时间扑向妈妈,会再次用一些行为确认他和妈妈的关系。

这样的反应模式既让孩子压力倍增,也让妈妈更加焦躁,下一次的情感风暴就会以更快的速度降临。

所以,当孩子的某个行为引发我们强烈不适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从小维持到大的内在处理模式又开始出状况了。

这时,比努力学习育儿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目光拉回到自身,去看到自己的行为模式,看到自己内在的需求,让自己的情绪一点点被处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自己放在“妈妈”的位置上。

如果看不到自己的内在需求,我们内在那些没有被处理的依附需求就会不断跳出来,让我们一不小心就情绪崩溃。甚至我们会一不小心就在孩子身上重复我们自己的那些痛苦经历。

所以,想要顺利地与孩子沟通,想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为人父母要先回到自己的内在,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自己被接纳之后,我们才更有能力去接纳孩子,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

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的!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60分妈妈月华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60分妈妈月华”

如未经授权转载,将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