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人最大的善,不是善待他人和世界,而是自我救赎

《追风筝的人》:人最大的善,不是善待他人和世界,而是自我救赎

01前言

两年前,中国学者章莹颖访美后就再也没能返回故土,死在了物理系博士生克里斯滕森的手下,香消玉殒在了异国他乡。

两周前,一名9岁江苏女童,落入了新城集团董事长王振华的魔掌,从此失去了童贞;一周前,浙江淳安的9岁女孩章子欣,死在了租客的哄骗之下,让她稚嫩纯真的笑容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些接二连三的罪恶事件,让人不禁开始反思一个问题:人性的善与恶

19世纪的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过“人是思想的产物。”,英国诗人米尔顿也曾说:

“心灵,是它自己的殿堂,它可以成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以成为天堂中的地狱。”

人性的善与恶,都只在自己的一念之间。选择善或者选择恶,都只是自己的决定,与他人无关。

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中告诉我们:人性最大的善,不是善待他人,也不是善待全世界,而是自我救赎。

什么是自我救赎?“自我救赎”就是自己的错误、罪孽,需要靠自己努力改正、内心忏悔发善念、行善行。

02人无完人,谁的人生不曾有过“恶”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时不时冒出一些恶念或恶行。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有杀害教书先生少正卯的恶行,普通人就更不用提了,诸如秦奋式的“恶行”实在太多了,尤其在年少时。

(葛优在《非诚勿扰》里面扮演的秦奋,在日本的教堂里向牧师忏悔自己的“恶行”,从正午讲到黄昏,牧师最后说‘教堂太小,已经装不下他的罪恶了’。)

卡勒德·胡赛尼写的《追风筝的人》当中,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也曾在年少时有过“恶行”。这个沉重的“恶行”在他的心底一直压了整整26年!让他备受煎熬!

阿米尔尽管生活优裕,不愁吃穿,生活起居也有人伺候,但是他却深感不幸:作为家里的独生子,他却不受父亲待见。

他的父亲是阿富汗城市喀布尔有名的富商,他有一种独到的见解,他认为:

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的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

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

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阿米尔出生的时候,母亲难产而死,他认为,父亲不喜欢自己的一个原因是:父亲认为是阿米尔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夺走了父亲深爱的妻子。

不仅如此,父亲喜欢谈论政治、生意和足球,十足的男人,然而阿米尔却天生懦弱和胆小,也不喜欢政治、生意和足球,而是喜欢窝在自己的房间读书、写故事。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像自己一样具有十足的男人味,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所以阿米尔不得父亲喜爱。

同时,他发现父亲喜欢仆人的儿子哈桑似乎更胜过自己。哈桑是他家仆人阿里的儿子,比他小一岁,和他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作为仆人,哈桑对小主人阿米尔非常忠诚。

12岁的阿米尔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和喜欢,他希望在这一年冬天的斗风筝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让父亲对自己的失望和冷漠有所改观。

这一次的风筝比赛上,哈桑作为阿米尔的小助手,和阿米尔配合默契。他们两人拼尽全力,最终打败了唯一的对手——一只蓝风筝。但是,依照传统,这还不叫最终的胜利,只有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才是无上的荣耀。

哈桑对阿米尔极尽忠诚,为了阿米尔少爷最终的胜利,他说了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就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去寻找那只最后掉落的蓝风筝。

哈桑是最会追风筝的人,他总是能准确地判断风筝掉落的位置,捡到掉落的风筝。然而,他为他的忠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他找到蓝风筝准备带回家送给阿米尔的时候,却遭受了三个恶棍的强暴。这只是不幸的开始。更不幸的是,阿米尔在寻找哈桑的过程中,目睹了阿塞夫等三个坏小子强暴哈桑的全过程。

但是,由于自己的懦弱和胆小,阿米尔没有出面及时制止,让哈桑遭受了这个奇耻大辱。这也让他们的亲密无间的关系逐渐产生了裂痕。

阿米尔对此也深深地愧疚和自责,为了躲避哈桑,他把自己过生日时候收到的礼物——一块手表和一包钱放到了哈桑的枕头下面,以此在父亲面前诬陷哈桑偷窃。

尽管父亲一再恳求仆人阿里和哈桑留下来,但是他们还是离开了。

后来因为战乱,阿米尔和父亲也被迫离开了阿富汗,历尽艰难移居美国。

03自我救赎,是最大的善

有过“恶行”并不可怕,尤其是并未造成人身安全和财产重大损失的“恶”,但是如果对犯下的“恶行”无动于衷,不知悔改,那就是“恶上加恶”。

相反,如果在“恶”之后能够认真地自我忏悔,多发善念,多行善举,进行自我救赎,那么,便能获得人性最大的“善”。心灵,也因此能变成地狱中的天堂。

卡勒德·胡赛尼也在《追风筝的人》中说,美国是一个埋葬往事的地方,时间也可以吞噬很多细节,但是,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安慰好。

26年后,阿米尔从父亲昔日的好友拉辛汗那里得知,哈桑和父亲流亡了多年之后,在拉辛汗的邀请下又回到了喀布尔阿米尔小时候的家。但是,哈桑和妻子却因战争不幸身亡,仅留下他们的儿子索拉博。而且还得知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

阿米尔这时已经38岁,在美国已经娶妻组建了家庭,但一直没孩子。阿米尔认为不能生育这是上天对他年少时所犯罪行的一种惩罚。如果不是因为他,哈桑也不会有悲惨的一生。

如果不是因为他想要取悦父亲,哈桑也不会成为牺牲品;如果不是因为他,哈桑也不会对他如此忠诚,也不会去寻找那只蓝风筝,更不会遭受恶棍的欺辱;如果不是他因胆小和懦弱不敢出面制止,那么,哈桑也可以不遭受欺凌;如果不是他的蓄意诬陷,哈桑一家也不会颠沛流离,也不会因此死于战乱。

哈桑和家人遭受的一切苦难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哈桑对他如此忠诚,他却背叛了他们,蓄意污蔑了他们,他是“恶人”。

为了弥补自己的罪孽,忏悔自己过去犯下的过错,阿米尔开始了自我救赎。他不顾战乱,试图回到喀布尔,因为“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就是让他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他历尽艰辛,一路颠簸,从美国到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到阿富汗的喀布尔。他先是与曾经强暴哈桑、现在又强暴哈桑的儿子的阿塞夫搏斗,然后又为索拉博移民美国四处奔走,费尽心力。

尽管索拉博曾绝望地自杀,但在阿米尔的不懈努力下,索拉博最终接受了现在的生活。阿米尔也因此获得了自我救赎,减轻了一直压在心底深藏了26年的罪恶感。

这一次的自我救赎尽管历尽艰辛和磨难,但是阿米尔却感觉没有26年以来背负的罪恶感那么深重,因为“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安慰的好”,他回首过去,勇敢地去揭开真相,尽管被真相伤害,但是这也让他26年的负罪感得到安放和解脱。

人最不肯放过的是自己。26年以来,阿米尔一直在追心中那只叫“人性”的风筝。通过自我救赎,阿米尔重新获得了人性的“善”,他才能得以放过自己。

04人性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但有绝对的罪与罚。

“善”与“恶”没有具体的评判标准,每个人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遵守法律规章就是“善”,有的人认为善待他人、善待世界就是“善”。

而有的人却认为遵从自然规律、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是“善”。比如克里斯安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和变态思想,杀害了章莹颖;比如王振华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把魔掌伸向了9岁女童;比如那对租客为了满足不为人知的私欲,害死了9岁的章子欣。

但是,虽然人性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但有绝对的罪与罚。危害了别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是罪,就该受到相应的惩罚。克里斯安、王振华、两名租客都危害了别人的生命安全和人身权益,偷走了别人的生命和人权,都该受到法律的惩罚。

我们有权利过好自己的人生,可是没权利危害别人。别人也没有义务为我们的“恶行”买单。

即使在不触及法律的地带,我们也不可肆意妄为。如果不小心犯下“恶行”,即使可以获得别人的原谅,也不可获得自己的原谅,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有自己原谅自己,自己才觉自己是“善”的,整个世界才是善的。

所以,人性最大的善,不是善待他人,也不是善待全世界,而是自我救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