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式礼貌”正在伤害着孩子,家长却不知道

“强迫式礼貌”正在伤害着孩子,家长却不知道

在不少家长眼中,那些谦让、懂礼貌、见人主动打招呼、多才多艺的孩子们,就是孩子中的标杆,甚至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向他看齐。

不过,教孩子礼貌是好事,可是孩子不愿意打招呼,家长强逼着却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妞妞就是一个非常内向、慢热的孩子,遇到陌生人,她不会热情主动的向别人问好。很多时候,妞妞的爸爸妈妈都嫌弃妞妞不礼貌并强迫她向别人打招呼。

有一次遇见一个爸爸的朋友,妞妞直接害羞的躲在爸爸身后,可爸爸直接把妞妞拽出来:“快向叔叔问好!”可妞妞就是死活不开口。爸爸妈妈觉得也很尴尬,只好说了一句:“这孩子被惯坏了,一点也不懂事。”结果妞妞听了十分委屈,以后见了人更不愿意主动问好了。

其实,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

孩子从几个月开始,一直到3岁以前,会经历一个「认生期」,即心理学上提到的陌生人焦虑。

德国教育学专家Christiane曾经指出:宝宝的认生期随着他的成长而自然产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间,认生期就到来。

更何况孩子在接触陌生人的时候,本能的对周遭环境缺乏一定的安全感,这时候如果让孩子再给陌生人打招呼,孩子肯定不肯。试想,让大人去主动亲近一个不熟悉的人,内心多少也会有一些抗拒。孩子也一样,遇到生面孔,上来就亲亲抱抱,要求未免太高了些。

很多时候,家长为了所谓的“面子”强迫孩子必须要礼貌,但这种强迫式的礼貌留下的却是对孩子长久的伤害:

孩子变得排斥社交

有些孩子本来就有一些内向,对于陌生人本来就是缺乏安全的,而逼着孩子打招呼更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这样一来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不喜欢与人接触,从而越来越排斥社交。

伤害孩子的自尊

在孩子不愿意打招呼的时候,大人经常会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没礼貌”、“丢人”。这类词汇的目的都是用羞愧感来教育孩子,这有一时的效果,但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心。你的这些话,正在告诉孩子:你不愿意正视他的想法;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也不愿去正视别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

自我认知错误

年幼的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大部分都是来自于爸爸妈妈等亲近人对他的评价,而“孩子性格内向,别见怪”、“孩子胆小怕生,别见怪。”、“孩子不懂事,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别见怪。”……这类的“场面话”孩子是分不清的,他只会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就是一个胆小的、怕生的、不懂事的小孩子。久而有之就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

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那么,当面对陌生人时,家长要如何教孩子怎样打招呼呢?

尊重孩子的社交需求

孩子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却愿意和熟悉的人交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不愿意打招呼的时候,尊重他,不要强迫他,更不要贴上一系列的标签。可以先帮孩子打个圆场,之后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后和孩子做交流。

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招呼

我们教孩子礼貌,并不是逼孩子说一句“叔叔好”、“阿姨好”这一句话这么简单。而是要让孩子明白,礼貌,是人际交往中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孩子才能知道打招呼背后的意义,才会愿意主动地去打招呼。

给孩子介绍陌生人

很多时候,遇见陌生人的时候,妈妈都是说都不说的直接让孩子打招呼,孩子还处在一脸懵的状态,想‘这是谁呀,我为什么要给她打招呼?’这就是爸爸妈妈的工作没有做好。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这位阿姨是谁谁谁,这样既是给孩子熟悉对方的时间,也是在做必要的安全感补充。

自己要做好榜样

孩子需要时间去观察对方或寻找模仿对象,家长在要求孩子打招呼之前,不妨先以身作则,向对放打招呼,孩子有了模仿对象,自然会愿意开口。

此外,如果父母遇到熟人主动问好,热情待客,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孩子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打招呼的习惯。

及时表扬

如果宝贝开始逐渐地愿意和对方打招呼了,家长就要及时表扬了,并且在事后跟宝宝总结:“你看,你这次勇敢地跟阿姨打招呼了,真棒!我希望下次,你也能这么勇敢地跟别的叔叔阿姨打招呼。”孩子是很在意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的,当他发现者这样做能得到父母的夸赞,以后自然也会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