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打天下,主要靠这招:伐大树

皇太极打天下,主要靠这招:伐大树

皇太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取北京如伐大树,先从两边砍斫,则大树自仆。”就是说,要想夺得北京,入主中原,不能直接攻打,要先形成包围之态,把枝枝叶叶全都砍掉,最后这个大树自然就倒了。

早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就以十三副遗甲起兵。但那个时候,后金(大清)的战略思想尚未萌芽,只是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所谓十年磨一剑,努尔哈赤这剑一晃儿就磨了33年,到了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1618年,发布“告天七大恨”檄文,宣布与明朝决裂。

七大恨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

从此,后金攻城掠地,明朝疲于奔命。到了皇太极继位的天聪七年(1633),皇太极和贝勒大臣们展开了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明朝、蒙古、朝鲜,先打谁?此时,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贝勒都想要先攻打明朝。吉尔哈朗说:宜举兵深人其境,焚其庐舍,取其财物。毕竟挽弓当挽强,擒贼先擒王,这也没什么不对。“惟先图其大者,则其余自灭。”皇太极对这些想法不反对,但还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定要先干掉朝鲜。

崇德元年(朝鲜仁祖十四年,1636),皇太极命阿敏率军东征,攻打朝鲜。崇德二年(朝鲜仁祖十五年)正月三十,清与朝鲜订立了《三田渡盟约》。根据盟约第二条——“以尔之长子,并再令一子及诸为首大臣,有子者以子、无子者以弟为质,尔若逝世,则朕立尔子嗣位”——朝鲜世子等人应作为人质到清朝居住。

质子外交,古已有之,是指国王或重臣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其他国家生活,在战略上形成外交妥协。在清朝看来,此举是出于长远的战略打算,意在胁迫朝鲜助兵、答应其征调之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质子即朝鲜遵守盟约的保障。

朝鲜战败,世子都被带到沈阳了,国王怎能不俯首称臣。朝鲜断绝与明朝的关系,奉大清正朔。每年进贡金、银、布、米等物。从明朝的附属国,变成清朝的附属国。皇太极还很擅长展示国威,每年都邀请世子与凤林大君参加试射、打猎、阅兵这类活动,并问世子的感受。世子回答:“其整肃矣。”不禁赞叹清军的整齐、严肃,皇太极大喜,称:“吾以此兵既定东土,又将蹴踏中原,其谁能我敌。”这些活动让朝鲜世子目睹了清朝军纪的严肃和军队的强大,同时也使世子们了解了骑射的文化。

东边的忧患解决了,还有西边要处理。明朝末年, 蒙古分为漠南、 漠北和漠西三大部。漠南蒙古的南、东两面分别与明、后金(清)接壤, 因此成为两国均想争取的重要势力。漠南蒙古内部在究竟与谁结盟的问题上,意见严重分歧。其中力量最强大的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主张联合明朝;而漠南其他部,多数主张依附后金(清),共同抗明。针对这一态势, 皇太极采取两手策略,一方面对愿意依附者施以恩惠, 另一方面,从公元1628年(天聪二年)开始,连续多次征伐察哈尔部。

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二代嫡孙,在后金崛起时,察哈尔林丹汗已称雄于漠南蒙古。在明王朝的支持下,林丹汗与后金相对抗,并恣行于蒙古各部,企图统一以复祖先之霸业。而皇太极与明相争,必欲联合蒙古其他诸部,所以与林丹汗的矛盾加剧。皇太极与林丹汗争执不下,终于在天聪八年(1634)打赢了,林丹汗败亡青海大草滩,所属部众也纷纷归降后金。

打败林丹汗也就算了,还娶人家老婆:窦土门福晋和多罗大福晋(囊囊太后)。窦土门福晋最先由部落头领护送归附。窦土门福晋年轻漂亮,代善等人认为,如果皇太极不纳这位丰姿秀逸的福晋,各贝勒将互相争夺,不但于后金内部无利,也会影响招抚和笼络林丹汗属下部众。皇太极权衡利弊,答应了这门亲事,并编造了一个动听的故事:此次出师,在纳里特河驻营时,曾有一美丽的雌雉飞入我的营帐,看来迎娶窦土门福晋乃是天作之合。皇太极娶妻其实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第二年,他又纳娶囊囊太后,动机也是如此。可见,皇太极娶人家老婆也是有苦衷的。

崇德元年(1636),漠南蒙古十六部首领在盛京(今辽宁沈阳)集会, 决议奉皇太极为可汗, 正式归附大清。 两年之后,漠北蒙古的喀尔喀三部遣使来朝,与清朝建立臣属关系。至此,可谓是明朝的左膀右臂都被皇太极砍断了

之前,清军曾几次入境劫扰,进军路线均避开明军严密防守的锦州、宁远、山海关一线,绕道漠南蒙古领地南下,直接攻击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遵化,对北京形成巨大威胁。部分清军甚至南进保定、济南,劫掠而还。

如今,皇太极改变对明讲和的姿态,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不再假道漠南,避实击虚,而是强攻锦州至山海关一线,以图彻底打开入关夺取天下的大门。皇太极擅长用人,对明朝辽东的官兵和将领,奋力拉拢与争取。皇太极深知,金国与明朝的战争是一场殊死决战。争夺土地、城池、财物固然重要,而争取辽官、辽将更为重要。如其上谕所云: “金银币帛虽多得不足喜,惟多得人为可喜耳。金银币帛用之有尽,如收到一、二贤能之人,堪为国家之助,其利赖宁有穷也

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四月,在几经挫折后,清军调集精兵利炮,再次猛攻锦州。 明守将祖大寿艰难支撑,向朝廷告急。“祖家军”归降,皇太极对祖大寿予以丰厚赏赐。祖大寿亲赴金军御营拜见皇太极。皇太极以抱见礼相见,极表尊重之意。酒宴上,皇太极捧金卮酌酒敬大寿,并将身着黑狐帽、貂裘、金玲珑、缎靴等物赏给大寿,对大寿言:“出来归我,宜拜天地,以礼相见。因暮夜,不能成礼,且在戎行,携物无多,不能以嘉物相也。”祖大寿十分感激,回答说: “蒙皇上优待若此,夫复何言。我虽至愚,岂木石等耶”,于是献出夺取锦州的计策。

烽火不断,到了九月,皇太极亲率大军抵达锦州城北五十里的戚家堡。他首先派兵夺取杏山、 笔架山,断绝明军粮草,动摇其军心,然后乘明军慌乱后撤之时,分割、打击,歼敌五万三千,将剩余明军围困在锦州、松山、宁远三座孤立的城池之中。当然了,后来明朝一个都没守住。

公元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十一月,皇太极派遣贝勒阿巴泰率军人关,试图联络农民义军未成,后转战千里,破八十余城,掳掠人口、牲畜数十万。 明军无力阻拦,清军轻松返回盛京。

被砍掉枝干的大树,真的要要倒了,然而,就在清朝入关夺取天下的前景一片光明之时,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夜,皇太极突发脑出血,暴逝于盛京清宁宫。人算不如天算,皇太极没能亲眼看见明朝这棵大树自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