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 挥之不去“历史之痛”

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 挥之不去“历史之痛”

取得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亲西远俄"政策:社会发展全面积极西化和去俄化,排斥俄语,限制俄新移民进入。在国际上,努力摆脱对俄经济依赖,全方位与西方接轨,相继如愿加入北约与欧盟。同时,对俄屡翻历史旧账,一再要求俄政府"为苏联的吞并之举道歉"。

取得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亲西远俄"政策在国际上,努力摆脱对俄经济依赖,全方位与西方接轨,相继如愿加入北约与欧盟。同时,对俄屡翻历史旧账,一再要求俄政府"为苏联的吞并之举道歉"。

波罗的海三国虽偏居东北欧一隅,却扼控波罗的海出海口“门户”及海上贸易通道,战略价值令列强垂涎。近代以来的数百年间,在此争斗的主角是普鲁士和俄罗斯,波兰,瑞典也曾深度卷入。18世纪,波罗的海三民族的世居之地相继沦为沙俄扩张政策的猎物。及至20世纪初,沙俄政权在一战后期的革命浪潮中垮台,波罗的海三民族趁机实现独立建国,其独立地位也在1920年先后得到新生的苏俄政权承认。

但好景不长,二战爆发前夕,鉴于英法对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挑起苏德战争,苏联以一纸《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附加议定书”,与德国秘密达成了瓜分东欧的协议,波罗的海三国被德国默认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厄运随即降临。

1940年6月,数十万苏军涌入并迅速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使之成为了苏联防备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重要一环。一年后即爆发苏德战争,敌对双方的交战使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承受了极其惨重的破坏和牺牲。二战后,苏联政府重启并升级了沙俄时期既定的“俄化”政策,向波罗的海三国大量移民,深刻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和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