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乡“蒲公英”播洒志愿种子13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竹乡“蒲公英”播洒志愿种子13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 受访者提供

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 受访者提供

中新网湖州7月21日电(见习记者 施紫楠 通讯员 江汇)一早,浙江安吉志愿者江英的同学便带着放暑假的两个女儿来到县城工商银行门口的暖心亭,“英姐,假期到了,我们一家都听你的,来参加志愿活动。”

江英,今年45岁,有个代号叫“蒲公英”,自2007年成为滴水公益第一批义工后,便像她的代号那样,将志愿的花种撒满竹乡大地,带动无数人成为志愿者。

做志愿,她没想太多

江英的工作是给工地记账,但其实,她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做志愿。记者见到江英时,她正在给一名边嗑瓜子边过马路的路人做文明劝导。

天气炎热,江英的短袖外还穿了一件红马甲,汗水不停往下流,但她满不在乎。“往大了说,我是党员,看到人家有难处或者不文明的举动,能眼睁睁看着吗?往小了说,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举手之劳而已。”

志愿者在做文明劝导 受访者提供

这些年,江英的“举手之劳”实在太多,那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蕴含着不凡。

有一次,一名外地媳妇8个月大的婴儿在玩瓶盖时,被瓶盖卡住了喉咙。小婴儿脸都紫了,妈妈抱着孩子到处求救。就在周围邻居犹豫不决时,江英用手将瓶盖抠了出来,挽救回一条小生命。

后来邻居们认为,江英的举动过于大胆,稍有不慎就要倒过来赔钱。但她只是回答,“我做的是好事,还要怕这怕那吗?个人利益与一条生命相比,不算什么。”

江英常说,穿上红马甲是志愿者,脱下红马甲,还是志愿者。虽然社会上的确有人讹诈好人,但她不怕,“古语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

两个女儿都成了志愿者

江英不光自己热心志愿活动,还带动两个女儿成为志愿者。在她看来,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毫无意义,而志愿活动能充实孩子的心灵,还能起到教育作用。

江英的大女儿从9岁起开始参加志愿活动,小女儿则从6岁便开始了。她回忆,有一次带着小女儿在水库捡垃圾,正赶上大雨,女儿却坚持将垃圾捡完。提着满满一袋垃圾,小女儿说,她以后再也不乱扔垃圾了。

英姐和她的队友们 受访者提供

这些年,江英带着孩子做志愿的行为从未中断。捡垃圾、为灾民募捐、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在各种志愿活动中,孩子们受到了无声的教育。

一朵“蒲公英”感染一大片

江英说,她的代号“蒲公英”有着特殊意义,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感染更多人。如今,她的愿望正逐步实现。

江英来自递铺街道三官村,她发现村里的妇女常常闲赋在家,“可不可以引导她们参加志愿活动呢?”每次参加完活动,她便穿着小马甲、别着袖章和妇女们聊天。

“志愿活动太有意思了”“参加了志愿活动,才知道孩子有意想不到的潜力”……每一次,江英都把志愿服务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邻居美莲姐第一个加入志愿者队伍。“以前就是点赞英姐发的朋友圈信息,比起线上支持,还是线下身体力行好。”在最近一次文明劝导活动中,美莲姐化身“编外交警”劝导来往行人,这让她成就感十足。

慢慢地,爱打麻将、跳广场舞的“小婶婶”来了,开家纺店的店主带着女儿也来了,这只志愿者队伍正在不断扩大。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在这样简单的动力驱动下,江英还要把志愿活动一直做下去,感染更多人。“做志愿的人多了,习惯就养成了,那社会就会更美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