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方式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可是很多父母都在做

这三种方式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可是很多父母都在做

有一次,带女儿去公园玩耍,有一个小男孩穿了一件运动衫,跟小伙伴们玩躲猫猫,因为他不想让小伙伴们轻易的找到他,就用一些草盖在身上作为掩体,钻进灌木丛中。结果小伙伴们耗费了半天的时间,也没有找到他,这个小男孩最终夺冠。可兴奋之余,他往身上的衣服一看,满身都挂满了长长的草屑,几乎看不到衣服原来的颜色了,摘也摘不掉,他顿时心慌了,心想:“妈妈会训斥我贪玩弄脏了衣服的。”但是天已经黑了,也只好硬着头皮回家。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会玩的孩子更聪明,父母不要泯灭了孩子的这种天性。孩子经常亲近大自然,他们的身体更健康,大脑更聪明,只要父母给孩子掌握好时间,让他们该学习的时候认认真真地学习,该玩的时候痛痛快快地玩,就能有效的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也会更加优秀。

想象力是指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构造没有见过的事物或者形象,是人所特有的高级认知过程,创造力则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一种综合能力,孩子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只要正确引导,就能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

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好奇是孩子最重要的天性。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天生的好奇。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TA就开始用视觉、触觉和味觉来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他们会东看看、西摸摸,拿起来就会往嘴里塞;一旦学会说话,就会不断地缠着爸爸妈妈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总有问不完的问题;等稍微再大一点,他们的问题就会升级“为什么”,千奇百怪的问题常常会把大人问的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孩子的好奇心,是他们求知的动力,也是创造力的源泉。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著名故事,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看到苹果熟了就掉下来很好奇。他就想,地球上的东西失去了支持后为什么都掉到地上来,而不会向天上飞呢?后来,这个问题就促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好奇心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述。人人天生都有好奇心和创造力,可为什么多数人后来又没有了?换句话说,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1.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喜欢给出标准答案

思维标准化是扼杀孩子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

有一天晚上,一位父亲带着儿子散步,儿子忽然指着天空中的月亮问:“那是灯吗?”父亲回答说:“那不是灯,那是月亮。”但是儿子坚称月亮就是灯,父亲觉得儿子很愚蠢,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月亮确实有照明的功能。

在这个故事中,月亮不是灯,这就是标准的答案,月亮是灯,那是创造性思维,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标准答案来教育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就被扼杀了,对于遇到问题也只是以标准答案作答。

在孩子到了提问的敏感期,总把“为什么”挂在嘴边。父母为了正确回答孩子的提问,恨不得翻遍所有的百科全书。其实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可以有很多种答案,父母可以试着问问孩子的想法,或者跟他一起去找找答案。现成的答案会束缚孩子的头脑,让他失去思考的动力。

2,否定孩子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爸爸和皓皓一起看电视,电视里在播放狗熊冬眠的节目。

“爸爸,狗熊为什么要冬眠?”

“因为冬天没有吃的。”

“那为什么猴子不冬眠呢?”

“因为猴子能找到吃的啊。”

“那为什么狗熊不去找吃的呢?”

“怎么那么多问题!看电视吧!”

当父母否定孩子说话,孩子会缄默;当父母否定孩子做事,孩子会变得懒惰;当父母否定孩子各种稀奇古怪的想象力,孩子的创造力会慢慢变得枯竭。所有,请别轻易否定孩子的古怪想法。

3,过早智力开发

丰富的表象是想象发展的基础。父母应尽可能让孩子接受丰富、生动、形象的刺激,并为其创造一个开放和多元的活动和感知空间,让他们尽量多地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形成丰富的表象。

而许多早期智力开发活动,比如背诗、认字等模仿形式,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奥地利严禁孩子七岁前识字,他们的说法是过早地去启蒙这些理性的和语言的结构实际上是让儿童的智力受到了瓦解。3岁前的幼儿还不具备逻辑思考的能力,过早地强迫孩子认字,孩子不能理解文字的意思,只会刻意记住了汉字的形状和代表的事物,就如同饮食不当引起的消化不良一样,长期的被动吸收,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还由于孩子的左右脑未发育完全而被迫记忆,短时间内会表现出优势,但长期下来智力会受到影响。

因为孩子开始识字了以后,再给孩子讲故事,他的注意力就会停留在字上,不会再看图片,不再去想象了,只会盯着书本上的字,这个字我认识,那个字我不认识,等一下读到了,学一下这个字怎么读,这样一来思维就会受到限制,从而忽略了故事书上图片以及对这个故事的想象力,从而失去了讲故事本身的意义。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要有妙招

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

我女儿问过很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不按常理出牌,他们在不断地观察世界,你不得不佩服,有不少问题超出自己的知识范围呢。

在两岁多的时候问:妈妈,小兔子有嘴巴,为什么不说人话呢

在接近三岁的时候问:(扫地)机器人是真正的人吗

在四岁多的时候问:妈妈,为什么有的玩具沉到水里了,有的漂在上面?为什么泡泡过一会儿就不见了?为什么……

想象力是儿童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为了让孩子成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需要从多方面长期、耐心的进行,并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

1,充分抓住孩子的思维个性

认知来源于实践

一方面,儿童阶段的孩子求知欲比较强,父母应该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扩展孩子的视野,增加实践机会,以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让孩子头脑中尽可能多地储备表象

因为表象是进行想象必须具备的基本材料,表象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想象的内容越正确、越丰富。

另一个方面,儿童阶段的孩子思想比较活跃,这为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父母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

例如,指导孩子画想象画,描述所背诗歌的内容,给故事添加情节或编写不同的结局;参与“小小发明家”活动等等。这都是锻炼想象力的有效办法。

2,鼓励孩子多提问、多思考、多尝试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总会问大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什么是生活啊 ?我是从哪里来的 ?加减乘除是怎么来的 ?文字是谁发明的 ?

孩子们的提问已经远远超出《十万个为什么》的内容。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往往会说“哪儿来的这么多问题?”,这种回答直接扼杀了小孩子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父母就说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呀”。不知道答案没有关系,宇宙的奥秘是无穷的,即使100岁也未必知道所有答案,关键要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多尝试,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比如说在我女儿小时候,有一次她在阳台往盆倒上水、洗衣粉、凡士林、芝麻酱,拿着气筒呼噜呼噜的开始吹。

我:女儿,你在干什么呢?女儿:妈妈,今天我有一个发明。我:你发明了什么呀?女儿:气泡。我:不是有卖吹气泡的吗?女儿:不用买,我自己会做。我:你把他们分别放入水中试试,看看到底哪个能产生气泡,有些东西可能不会产生气泡。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芝麻酱和凡士林是不可能起气泡的,只有洗衣粉溶于水才会起气泡。孩子通过这种玩耍,锻炼了他的思维,提高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往往却因为把房间弄乱挨了一顿骂,限制了他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3,培养想象力的工具——绘本

“丰富的想象力并非天赋,而是由直接经验或者间接经验得来的。体验越多,想象力越丰富。绘本,正好能够提供孩子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它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启蒙工具。”

——日本绘本之父 松居直

这是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幸福的种子》一书中所提到的。他把图画书——即绘本,誉为想象力的启蒙工具。

我们时常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却常常不知道该如何给孩子进行想象力的启蒙,如何保护孩子转瞬即逝的想象力。

不论对于多大年龄的孩子,故事都可以激发想象力的世界。

充满新奇、趣味的故事在他们脑海中形成刺激,化成具体的画面,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的他们,却可以借助想象力的翅膀,天马行空地与故事展开对话,不受客观世界的拘束。

幼儿时期培养的丰富想象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石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创造力对儿童的成长来说非常宝贵,它不仅有益于社会的进步,也有益于儿童人格的发展。

创造能力越高的儿童往往具有较好的个性品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自信自立,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想像力丰富,情感丰富等。

有创造力的孩子对人与事物较敏感,点子多,问题多,常常是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且不会轻易满足简单的答案;他们回答问题时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通常不按牌理出牌。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引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的确,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孩子的思维由于没有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所以往往比成人的思维更丰富、更大胆,这种思维一旦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一种创造的力量。

1,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多让孩子接触新事物

好奇心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孩子缺乏好奇心,对很多事物就没有接触的欲望;不与事物接触,对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也就不了解。

可以说,好奇心是激发创新的动力,是兴趣的先导。因此,父母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孩子才会有兴趣去了解一件事情,并掌握更多的资料,从而创造出新的成果。另外,创造一个新事物还需要想象,但人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得来的。接触的事物多,大脑才能积累丰富的表象,大量的表象经过改造、调整,又产生新的表象,这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创造

所以,父母不仅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还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开阔孩子的视野。

比如父母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还有比自然更丰富、更奇妙的玩具室吗?木棍、石头、羽毛、昆虫……这里简直是孩子想象力的最好天堂

所以,一定多花时间带着孩子走进自然,无论是森林、公园或者一个小院子,都可以成为孩子探索的宝地。放下一些“监控”和“保护”,让他们自己去探秘

2, 允许孩子大量尝试、允许孩子犯错

想象力与创造本来就是打破“旧思路”、“旧思维”、“旧模式”的过程,它可能与你原有的想法并不一致,只要孩子的行为没有触犯我们底线的规则,就鼓励孩子多去尝试、甚至犯错。也只有做了大量尝试、敢于天马星空的孩子,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才会得以发展 —— 当你的孩子给小猫画上一双翅膀时,请赞美他们的创造力,而不是告诉他们“猫不应该有翅膀”。

3,培养孩子创造性的个性品格

孩子的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这也是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不同的原因。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固定的态度和行为特性,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意志、动机、兴趣和欲望等方面。

教育学家认为,创造能力与孩子的个性品格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不同的个性品格影响着创造成就。因此,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个性品格是创造教育不可或缺的。

一般来说,好的创造力需要孩子具备这些个性品格:对各种事情表示好奇,并渴望了解它们;意志品质出众,具有冒险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努力精神;兴趣广泛,善于从各种角度收集信息;能自觉而有独创性地学习等。这是孩子迸发创造灵感的基础。

总之,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父母要开展多种活动,满足孩子创造的欲望。不同的活动对孩子有不同的吸引力,对孩子创造力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能够保持孩子的兴趣,增强孩子的创造能力。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父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并非就是要让孩子达到科学或艺术的最高峰,而是让创造为孩子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4,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儿童从单纯模仿发展到创造,逐渐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情节,扮演游戏角色,制作游戏道具等等。

比如,当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看医生的过家家游戏时,他们会各自分配角色,有的小朋友当医生,有的小朋友当病人。为了让游戏逼真,他们还会用纸来制作医生用的帽子工具箱等。

游戏过程中他们会模仿医生和病人的谈话,这些谈话既来源于他们平时里观察到的真实的医院场景,也来源于他们的想象

所以父母经常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扮演其中的角色,在和孩子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小结

父母要真正看到孩子想象和创作的过程。

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父母用心去体会,不是坐在一边对着手机,而是参与。参与不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或是直接替孩子做,而是看到孩子有问题,提醒孩子有什么问题,问孩子该怎么解决,并且看着孩子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成功与否都给予肯定。肯定的时候告诉孩子,哪些地方做的很好,比如动脑筋,比如理解了书里的道理,同时还可以帮助孩子去思考可以怎样进行改进。

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支持,父母的关注是最大的鼓励,父母的启发性提问就是最好的帮助。

关注【涵妮妈妈育儿经】,在这里获得更多的育儿知识,帮你解决育儿难题,如果你有好的育儿心得和体会,欢迎一起分享,让我们科学育儿,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儿有道的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