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古镇因腊肠而闻名遐迩,同时也是绍兴师爷的故乡

这座古镇因腊肠而闻名遐迩,同时也是绍兴师爷的故乡

江南多古镇,以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为代表的六大古镇早已名扬天下。相较而言,安昌古镇或许并没有那么出名,但绝对是独具风韵。

说起来,安昌古镇来头也不算小,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未被完全开发的江南水乡古镇,又是“绍兴师爷”荟萃之地,位列绍兴四大古镇之一。

公元896年,钱镠奉唐王朝之命屯兵该地平董昌之乱,因命其乡为安昌。现存老街始建于明成化、弘治年间,数百年来棉、布、米集散旺盛,蔚为越北大市重镇。

安昌古镇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曾多次毁于战火,又于明清时期重建,现存三里长的依河古街市,古色古香的店铺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姿态各异的拱桥石梁,古老凝重的台门,幽深僻静的弄堂,风貌古朴典雅,极具水乡特色,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誉。

安昌古镇最动人之处,便在于的淳朴自然民俗风情,虽历经千年,却从未改变初时的模样,热闹的水乡社戏,喜庆的船上迎亲,传统的手工酿酒、酱油制作,穿梭的乌篷小船,乃至祝福、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等江南风俗一应俱全,宛如一幅市井风俗的长卷,让人心生向往。

名气就好像一把双刃剑,伴随名声而来的,除了商业利益,还有打破现状。好在安昌古镇一直很低调,不骄不躁,宁静致远,各家各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人活在一方小世界里,不被外界所滋扰。

对当地人来说,每一个角落都是生活化的场景。但对游人来说,沿路都是风景,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欣赏。

走过长长的廊棚,会遇到许多当地人摆的小摊,不同于泛滥成灾的义乌小商品,小摊商品明显更接地气,从毡帽到鞋刷、纽扣,都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有些扯白糖、箍桶、做布鞋的老手艺人,一辈子坚守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手艺。

安昌过去有个说法,腊肠挂得多代表着家庭富足,故而以此闻名遐迩,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播出后更是火遍大江南北。挂在河岸边竹架子上密密麻麻的腊肠,无疑是古镇一道特有的风景!

此外,景区建有安昌民俗风情馆、绍兴师爷博物馆、石雕馆、穗康钱庄、中国银行旧址、城隍殿、安康寺等七处景点,每一处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像拼图一样,拼出了古镇如今的模样。

其中,城隍殿建于明朝晚期,殿宇轩敞,前后三进,建筑雄伟,飞檐翘角,气势恢弘,为四方众庙之最。

穗康钱庄从1850年至1949年经营将近百年,而这里的接待人员正是开创此钱庄的於氏第三代传人,里面不仅陈列了一些古钱币,更有於氏父子的书画作品。

中国银行旧址与穗康钱庄算是“同类”,里面摆放着一些账簿、台灯、算盘、电风扇之类,俨然是旧时光的见证者。

石雕馆展示了上始李唐、下迄近代的200余件珍贵石雕物件,造型别致,形态各异、书法遒劲、巧夺天工。

安昌民俗风情馆依托于“走马楼”式宝树堂,辟展室十五个,将生产、生活、礼仪、岁时、社会等习俗悉数呈现,可以说是对本土风俗文化的最好回顾。

都说天下师爷出绍兴,但很少有人知道,绍兴师爷多出自安昌。短短两百年间,从这里出去的师爷据说不下一万人,如今河道两侧仍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众多的师爷故居。

绍兴师爷博物馆即是娄田心师爷的故居,详尽地展示了“绍兴师爷”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历史上特殊的社会群体、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在安昌的深厚根基,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安康寺又称安昌院,建筑面积9200余平方米,寺宇碧瓦飞檐,气势恢宏,为祈福许愿的极佳场所。

石桥,老宅,弄堂,徜徉在岁月的河道,追寻梦里的水乡,打捞起一抹似水的柔情,向着心灵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