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法则:不想让孩子变成“巨婴”,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做这些事

狐狸法则:不想让孩子变成“巨婴”,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做这些事

东东已经上幼儿园了,可是在学校里的老师却发现,东东不会自己穿衣服,一有事情就会喊老师,甚至连上厕所都需要老师帮忙,老师将这一情况告知了东东的妈妈,东东的妈妈表示她也很烦恼,因为东东从小就都是这样了,平时在家里也担心他会做不好,所以就干脆全帮他做了。

正是因为东东妈妈这种怕麻烦的心里,导致东东习惯了做什么都依赖别人的这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恰恰不利于他的成长。

狐狸法则

在狐狸的世界里,成年的狐狸是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们必须独立养活自己,这也是自然法则。如果你不懂的生存,你就被淘汰。因此要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否则在物竞天择中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小时候与母亲去公园玩耍,遇到一个高台阶,想爬上去,但是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这个时候他向自己的母亲求助,母亲并没有直接帮助他,而是在一旁鼓励他,最后他凭借自己的能力爬了上去。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林肯一生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一直在做自己生命的主宰,不管遇见什么困难他都不放弃,努力想办法克服,持之以恒地走下去,直至最后的成功。

父母把一切都给了孩子,还觉得不够

某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14名受访者发布调查问卷,调查显示有受访者中占34.8%的人表示身边父母包办孩子个人事宜能持续到孩子上大学。调查还显示,受访者觉得父母过分掌控孩子个人生活所带来的负影响包含:孩子无主见(58.9%),孩子性格优柔寡断(55.5%),助长孩子懒惰和依赖性(51.0%)。”这些“坏毛病”每项发生率都超50%,数字令人唏嘘。

现如今的社会,因为父母过度宠爱孩子,“孔雀女、妈宝男、啃老族”群体越来越多,中国式的父母总是觉得,我把一切都给了孩子,还觉得不够,很多父母为了孩子,会想尽一切办法,为他准备好未来一切。前段时间热播的剧《都挺好》,主人公苏明玉的父母对两个儿子从小就是有求必应,先后卖掉两间房子满足两个儿子留学、买车的需求,两个儿子成年后,一个没有担当,一个只会啃老,而主人公苏明玉从小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长大后成为了一个集独立、坚强与一身的金领女强人。

当父母为孩子的未来承担得太多的话,孩子就不需要去承担本该属于他的责任了。如果父母在跟这个功能相关的事情上做得太多了,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这一自我功能的成长。那这个孩子相当于温室里面的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雨淋。

长期的包办,很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一些坏习惯孩子情绪容易崩溃,一不被满足就生气

汤圆是个三岁的小男孩,他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自然汤圆是两家人的宝贝,十分宠爱,过分溺爱让他变得很任性爱发脾气,简直拿他没法。想要的东西不给买就跺脚撒泼,玩积木搭不好也要哭闹发脾气。有时候在外面或有客人时也这么闹,不满足他的要求就生气,汤圆妈妈都有那么几个瞬间想假装孩子不是自己生的。

其实孩子经常哭闹发脾气是一个很好理解的事

一方面他是想引起注意:他通过发脾气成功地把你拖下水,吸引了爸爸妈妈的注意。有人跟他一起分担坏情绪,或者帮助他解决引起他发脾气的困境。

所以会发脾气的小孩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孩子属于特别爱发脾气,随时随地都在发脾气。必须得说,这个坏脾气小孩儿是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等其他养育者共同培养出来的。

而且孩子会通过发脾气控制你:这些脾气暴躁的“小坏蛋”,本来也和其他孩子没两样,偶尔发发脾气。不同的是,他通过发脾气尝到了甜头。比如原来不给他买玩具,发发脾气就得到了。当他发现可以控制爸爸妈妈的时候,发脾气就不再是单纯的情绪发泄了,而是一个豪华版遥控器。

很多家长对待哭闹的小朋友的解决方式就是:要东西——不给——哭闹——还不给——继续哭闹——算了,投降了,给你吧!温柔易得,坚定难求。但其实父母应该做的是放下手中的事,停止脑中想的事,眼中才能看得到孩子。看到他的愿望和心情,仍然选择坚持拒绝,这才是温柔地拒绝的真谛。等孩子哭过闹够,停下来后。再来做情绪引导,告诉他发脾气的时候时候可以打打枕头,做做深呼吸,尝试一些不会伤害到自己和别人的法子。

没有谁是一生下来就是完美的,做父母就是一场修行,小小的孩子生下来仿佛一张白纸,慢慢染上和我们相类的优点和缺点。对付孩子的缺点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像在对付镜子里自己的缺点。有的人选择否认,有的人选择打击,而我希望能接纳包容,然后一起改进,一起成长。

孩子丧失动手能力

谁都知道“心灵手巧”,现在的家长也都知道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真正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并不太多。孩子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小,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觉得孩子功课任务重,压力大,没时间培养孩子跟学习无关的动手能力。导致孩子长大后,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一点生活基本常识都没有,就变成了十足的“巨婴”了。

魏永康从2岁开始就能掌握上千个汉字,从小就被称为神童的他,在13岁就以高分考上了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而神童的缔造者是他的妈妈,他妈妈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于是便直接包办了他的生活,为了不耽误他看书,魏永康在上高中时,妈妈都还一直喂饭。

可是,到了北京独自生活的魏永康,在离开妈妈以后,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天冷了不知道加衣服,天热了可能还裹着棉袄,最终因为沉迷在房间看书,错过了考试而被中科大退学。

家长的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生存发展的能力,是在残害自己的孩子。儿童时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等到秋天要收获的时节才匆匆忙忙开始播种,就已经太晚了。而在生命的春天就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撒种、灌溉、施肥,才能让这小小的种子及早发芽、茁壮成长。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的培养也要在儿童时期开始。很多家长都忽略这一点,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影响孩子成长的中的很多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也就是要动手,去体验生活,体验知识。

人的思维发展与动手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动手的时候大脑皮层更加活跃,从而促进大脑发育。在我国,我们的孩子动手能力普遍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跟中国家长尤其是老人们喜欢让孩子帮孩子有关。比如孩子自己动手吃饭,有些家长看不惯孩子吃饭掉得满地都是米粒,洗手洗得满身都是水,索性替孩子包办一切,认为这样省心、省时、省事。尤其是老人怕弄的地上或衣服上脏兮兮的,他们就会控制住孩子的小手喂他们吃饭,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影响了孩子动手能里的提高。其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孩子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一天天长大,可生活能力差得不行。甚至有的孩子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还不会自己洗衣服、烧饭、打扫卫生……

包办式教育一方面会 影响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父母在孩子每到一个环境,有什么不适应的情况都替孩子们处理好了,这样孩子以后到了新环境没有父母的帮忙,就很难去适应,这不是帮孩子,反倒是害了孩子,让他们一直没有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会影响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环境当中,会让孩子逐渐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已经习惯了遇到问题父母就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忙解决,而孩子也习惯了有父母帮忙,思想上面有依赖,所以,也渐渐不去动脑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

包办式的教育看似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对孩子不负责的表现,真正对孩子好应该是教孩子独立的能力,让他们遇事可以独当一面。

孩子成长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空间,家长不能紧抓着不放,也要适当的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动物,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本领与天赋,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生存下来。

居里夫人说过: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在我们的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有的时候,是没有人会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真正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

孩子的成长说到底是需要由孩子一个人经历的事,家长最多只能是参与和陪伴,成长之路上更多的学习和体验应该是由孩子自己完成。只是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他们把孩子攥得太紧,紧得没有了"一个人"经历成长的空间,结果失去了成长的机会。成长是任何人都不能代劳的事情。

做父母该要学会放手,首先要有"给孩子成长空间"的意识,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都懂得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但是却没有意识到2—6岁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奠基阶段,"成长空间"的给予需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所以才会在孩子小时候过度地控制和干涉。

其次要从小事开始,家长放手孩子的成长当然也不能一次完成,也需要从小事开始一点一点地放手。比如从简单的让孩子自己拿勺子吃饭开始,到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玩具、自己睡觉······从小事开始,当孩子的能力一步步提高,家长放手的领域也越来越大,这样既给孩子和家长一定的适应和缓冲,也更加能够保证安全。

最后实在不放心的话,就在一旁指导,家长担心"孩子自己做会遇到问题"的心理非常能够理解,但是这种"放手"在孩子的成长中又是必须的。家长可以折中选择"放手—旁观",让孩子自己做,而自己不插手但是可以在一旁观察和保护孩子。

最伟大的父爱母爱是放手,给你自由去体验世界的权利,然后为你祝福

孩子在幼儿时期,对于父母是完全依赖的,因为他们没有分辨能力,在这个阶段,父母去事事为子女没有任何问题。可孩子是慢慢长大的,他会在学校学习到知识,会在社会上学习到经验,他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会有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他成长到可以自己独当一面的时候,父母就应该选择得体的放手,让他去接触这个世界,体验这个世界,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一个成年人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是,需要的更多的是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事事不分场合的掌控。

热播剧《带爸爸出国留学》中,凯文的母亲,为了在国外配孩子念书,失去的自己喜欢的工作,自己的爱人,自己的生活,她说孩子是她的命,其实凯文够独立,可以自己很好的生活,也很反感母亲事事干涉自己。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父母,以为自己是在爱孩子,却不知道这种用生命去爱的方式,只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困扰。父母爱孩子没有错,但这种爱是边界的,尤其是在孩子成年之后,更要明白得体的退出。如果一个人已经成年,而他的一切却还操控在父母的手中,那么这完全不是幸福,而是一种悲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活得精彩,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风景,孩子才会在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把自己的人生也活得精彩。所以,为人父母不要不舍得放手,要让孩子自己去经历生活,在自己的经历中不断成长,不断蜕变。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从不是掌控,而是得体的退出!

1、适当推出保护伞,孩子会变得更强大

小羽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但是一直都不敢一个人睡觉,总是要父母在身边陪着自己才会入睡。平时吃水果需要父母洗好,切好,拿到面前,穿衣服要家长帮忙扣扣子,甚至有的时候连吃饭还要家长喂上几口才能吃完。

虽然同龄的其他孩子甚至更小的孩子早都已经能独立的做这些事情,但是小羽的父母并不觉得小羽有什么不同。他们认为只要小羽在学习上成绩优秀,那么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差点也没什么,毕竟孩子还小,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其他的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

温室里的花朵,最容易受到暴风雨的摧残,时刻受父母保护的孩子,最容易被困难击倒。家长的过度保护,等于切断孩子发展的道路。所以要将孩子温柔的推出保护伞,他才能变得更加的强大。

2、伴随孩子自由成长

睿智的作家冰心曾说过:“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孩子尤其应该舒展他们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成长。儿童是一个完美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家长不应该过多的约束孩子的天性,而是要予以正确的人生方向引导,伴随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

3、放手,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爱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让孩子早点去接触这些,会促使他们想办法去克服,这是一种成长的表现,如果父母一直以错误地方式保护着孩子,不放手的话,他们会成长的很慢,甚至不会成长。最好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最伟大的亲情是一种适时地放手。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 放手让孩子做家务:

首先,做家务有利于培养孩子具有责任感,俗语说,自己的事自己做。就是说做人要有担当,也就是要有责任。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自己的衣物自己洗,家里的家务有时间自己也要做,所有这些,自己不找借口推诿给家人,这就是担当,这理应成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其次,做家务有利于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爱劳动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做家务活倒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值得提倡。

2. 放手让孩子选择:

在人生路上,没有谁能够替代准的一生,也没有谁能无时无刻陪伴着谁,所以父母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学会在风雨中成长强大,学会忍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遇到什么先躲到父母的羽翼下。孩子应该从小就培养他自主选择的能力,父母也不要事事替孩子做决定,应当适当引导孩子,养成自主选择的习惯。父母的角色是引导孩子投入生活,让孩子学会与父母分离。如果不让孩子去亲身体验,如果父母不懂得放开孩子的手,孩子永远都不会独立行走。

3. 放手让孩子探索:

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总要探索世界,但是父母却常常阻止、代劳,在孩子一路成长中,为了节约时间、精力,为了避免孩子受苦受累,父母在不经意之中就阻止了孩子的探索,代劳了孩子的行动,结果无数的孩子被养成了畏手畏脚的“巨婴”。父母应该放手培养,让孩子自主探索世界。

探索对于孩子来说更是感知世界的途径,也是学习认知的方式,家长要学会做一个爱的守望者,给孩子最好的守护,陪着孩子一起开启探索世界的奇妙之旅。好的教育,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

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