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发烧精神是世界级:高通公司资深副总裁Jim Cathey

这发烧精神是世界级:高通公司资深副总裁Jim Cathey

作者:洪瑞锋

摘 要: 这位玩家坚持他所使用的MC275,都要是McIntosh当时在六零年代所推出的第一代作品,这也很有趣。

▲这次来到东京采访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的资深副总裁Jim Cathey,是一次很特别的体验,除了这套音响系统完整反应出Jim所追求的声音特质,使用多部McIntosh真空管后级独立驱动ATC喇叭,也是在音响界少见的组合。

这个月我接到一个特别的采访任务,采访对象远在日本东京,是一位资深音响迷。而且这位玩家使用的音响系统也很吸引人;参考喇叭是向来不好驱动的ATC SCM150PSL,但他不用大瓦数晶体机来驯服,而是选择透过四部McIntosh MC275真空管后级来个别驱动单体,这第一时间挑起了我的好奇心。再来,这位玩家坚持他所使用的MC275,都要是McIntosh当时在六零年代所推出的第一代作品,这也很有趣。

我们都知道McIntosh创立于1949年,在1961年推出了第一代MC275,这成为他们家历年最经典的型号之一,更连带打响Genalex Gold Lion KT88真空管的名气,被誉为功率管之王。MC275销售至今超过50年,仍然是音响迷心目中的梦幻逸品,随着时代的演进,MC275也跟着与时俱进改款至第六代,但当初在六零年代出产的第一代制品,依旧被许多音响迷视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版本。而这位远在东京的音响玩家,居然一次就用上四部六零年代的MC275来驱动ATC喇叭,这发烧精神当然值得一探究竟。于是上网订了机票,决定亲自飞往日本一趟,但在去之前,我研究了一下这位音响迷的身份背景,我才赫然发现原来这次的采访对象并不简单。

▲第一眼看到Jim的音响系统就很吸引人,现场以四部McIntosh MC275真空管后级来驱动ATC SCM150PSL,除此之外,数字讯源与黑胶唱盘也都是McIntosh制品。

高通资深副总裁-Jim Cathey

这次要采访的对象是Jim Cathey,他是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的资深副总裁,负责高通目前在全球市场上的业务工作。高通身为全球前十大半导体科技公司之一,Jim为何还有时间可以玩音响?他对于音响的理念是什么?他明明有这么充足的预算,为何偏偏选择ATC而不是其他?Jim又为何会对古典的真空管机情有独钟?这些问题就像跑马灯一样,在我知道Jim Cathey的真实身份之后,在脑海里跑个不停,看来一定要亲自采访到Jim本人,这些疑虑才能获得解答。于是我在6月10日晚上到了东京,预定隔天下午一点采访Jim Cathey,当天我准时从饭店门口离开,抵达的公寓大门,开始了这次「如此音响迷」的采访任务。

▲Jim将他的音响系统摆得很整齐,看似简洁的背后,其实下足功夫,包括电源再生与抑振处理,在这套音响系统中,满是细节与巧思。

现在他不是科技人,是音响迷

当我第一次踏进Jim的聆听空间,我就知道他是音响迷,而且玩得很「凶」。一来是这个聆听空间(其实就是公寓里原本的客厅),除了摆放音响系统与黑胶唱片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东西了;连唯一一个可以被认出这里是客厅的电视,也被Jim用黑色的毛毯整个盖起来。这种单纯为了音响而生的空间,我相信所有音响迷在第一眼看到之后,都会在心中产生共鸣,这是音响迷才懂的默契。

第二是Jim的音响系统很「壮观」,除了一开始就知道的ATC SCM150PSL之外,我还发现了在喇叭上方,Jim多配置了一颗超高音单体,这点满有趣的。因为我以为所有支持采用传统丝质振膜高音单体的人,都已经对超过20kHz的极高频响应死了心,但显然Jim仍有他的坚持。另外,当我第一眼看到Jim的音响系统,我瞬间就很有感。因为Jim把他的音响系统摆得整整齐齐,四部McIntosh MC275以特定的角度摆在地面,搭配音响系统正中央的直立式音响架,上面摆满了其他音响器材;其中包括McIntosh MCD301 SACD转盘、McIntosh D100 DAC,McIntosh MT5黑胶唱盘、McIntosh C22真空管前级,以及其他针对电源与抑振的相关处理,重点多到来不及看。还有还有,Jim也玩盘带,为何一位科技人会懂得欣赏这种古早的模拟讯源?这点也很值得深究。

▲Jim除了玩真空管机与黑胶,他也玩盘带,Jim的盘带是Otari MX 50/50-Bii,内部线路有请人特别改良过,可以直接跳过内建的前级放大,将讯号直入自己的音响系统。

▲Jim所使用的线材有很多都是请原厂特别订制的,现场看见了非常多的Transparent线材,包括端子头与线身长度,都是原厂针对这套音响系统量身打造。

最疯的时候曾有六部MC275

在谈到Jim的音响系统之前,我最好奇的是,究竟为何Jim会成为音响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音响产生兴趣?Jim告诉我,身为高通公司的资深副总裁,他要负责的国际业务其实非常多,他几乎将大多数的时间都投入在科技产业身上,但即便如此,玩音响仍然是他非常热衷的事情。在过去的十多年之间,他因为公司职务关系长期待在亚洲,包括前面五年待在台湾,后来搬到日本,而他最早会对音响产生兴趣,就是当初他还在台湾的时候。

或许是专业科技背景的使然,当喜爱音乐的Jim发现了「Hi End音响」这片领域,那简直如同发现新大陆,他完全的投入其中,开始研究音响相关的器材搭配与技术理论;扩大机一部接一部的买,器材也跟着经验累积,一批接一批的换。Jim在最疯的时候,甚至还在音响网络论坛申请会员,在论坛里与其他音响迷讨论音响搭配的相关问题。他笑说他曾经因为一次使用六部MC275真空管后级来推ATC喇叭,被当时的网友笑称「最狂的音响人」。后来发现使用六部真空管后级,在真空管的用量上实在太多,这增加真空管配对的难度。现在的「以四部MC275驱动ATC」,则是他经过这么多年慢慢玩、慢慢研究后,所归纳出的「最理想定案」。日后会不会有变量,他告诉我不知道,只要有更好的搭配他都很愿意尝试,但目前这套组合是他最满意的。这也是为何当Jim在这套音响系统定案之后,即便知道自己即将因为工作而搬往日本,也决定要将整套系统,原封不动的随他一起到东京定居,并解决了日本与台湾电压不同的问题。从这里,您大概知道Jim对目前的音响系统多有爱了。

▲即便市场上有非常多昂贵的Hi End喇叭,但当初Jim在第一次听见ATC喇叭唱歌之后,就对这对喇叭的中频表现深深着迷,这也是他最终入手ATC喇叭的原因。

▲这对ATC SCM150PSL喇叭,罕见的采用Tri-Wire设计,因此Jim动用到四部MC275真空管后级,来独立驱动每一个单体。

为何是ATC喇叭?

好,从喇叭切入采访重点,为何是ATC喇叭?Jim告诉我,ATC喇叭有着世界上最棒的中频表现,这是让他在听过众多喇叭之后,依旧对ATC喇叭无法忘怀的原因。当初在台湾,就是当时的ATC代理商龙声音响(也就是雅风)带他「入坑」的,没想到这一听就迷上了,这是Jim选择入手ATC SCM150PSL的原因。但ATC喇叭有个问题,那就是单体不好驱动,尤其是它15吋的低音单体,更是让许多驱动力不足的扩大机败阵之原因。因此大多数人,要嘛就是选择搭配真正大瓦数、大电流的晶体机,不然就是乖乖摸着鼻子,购买原厂设计的主动式喇叭,一解千愁。但Jim身上留着音响迷不服输的血液,他天身就喜欢真空管机,而且偏爱McIntosh MC275;看到ATC SCM150PSL后方有着少见的Tri-Wire设计,他忽然间有了大胆的想法,于是才有先前提到一次动用六部MC275驱动ATC喇叭的故事。

我再问现在很多高阶的喇叭都已经选择采用金属振膜作为高音单体,藉此达到更完整的高频响应,ATC这对喇叭的高频延伸只到22kHz,但Jim却又为它加了超高音单体,为何不当初就直接选择金属振膜高音单体的喇叭就好?Jim告诉我,当初在选择ATC喇叭之前,其实听过非常多所谓采用金属振膜高音单体的喇叭(Jim人生第一对喇叭还是Usher的),B&W就是他认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而就他听起来,B&W的声音性能也非常好,但人就是这样,当初他是因为听到ATC喇叭迷人的中频音色而爱上这款喇叭,后来用ATC的标准去听其他喇叭,怎么听就不像当初有让他心里触电的感觉。再来是就Jim的看法,丝质振膜与金属振膜,本身在高频的音色上就是不一样的;金属振膜听起来比较华丽、比较开放,丝质振膜虽然高频响应受限,但却有着特别滑顺柔和的音色。而他的作法,就是不在中间选边站,他偏爱丝质振膜高音的音色是事实,但他也认为可以用后天的方式来补足高频延伸不足的遗憾,于是就多配置了一只超高音单体,作为解决方案。

▲Jim为ATC喇叭配上的超高音单体为Lyeco ST-777,采用铝合金Horn搭配碳纤维抑振,单体背后可以调整分频点,是台湾品牌,台湾制作,Jim称它为F1等级。

▲Jim在他的线材下方都配上了Furutech NCF Booster架线器,就连超高音单体后方也不例外。

Jim配置的超高音单体是Lyeco ST-777,这是台湾品牌,台湾制作的,但Jim认为论其作工与声音表现已经是F1等级,他非常满意。当初是在台湾与越点音响购买的,洪老板人非常专业。除此之外,Jim也特别提到包括前卫音响的吴老板与Joy Audio的Jimmy,都曾经给予他在音响上的帮助,在此表达感谢。

四部MC275怎么推?

谈到这里,我相信读者最想知道的是究竟ATC SCM150PSL是怎么用四部MC275驱动的?我也就不卖关子直接问了。Jim首先是想了一下,整理一下思绪,他告诉我,当他知道ATC喇叭是他最终选择的时候,他就在想,应该怎么用MC275来驱动?从他的多年以来研究MC275的经验,要成功驱动ATC喇叭,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重点。

▲Jim现场一共采用四部1960年代的McIntosh MC275真空管后级,真空管除了是从全世界各地收集来,还必须符合Jim的配对标准。

第一个,当然就是多部后级分工。Jim全部使用四部MC275后级,两部MC275,个别以Monoblock方式独立驱动左右声道喇叭的15吋低音单体,而另外两部MC275,则是以Stereo方式,个别驱动两支喇叭的中音,以及高音与超高音单体。Jim认为,ATC这对喇叭最难应付的就是那只15吋低音单体,他听过很多ATC用家,推出来的低频不是音色不够中性透明,就是低频速度的瞬时表现不够快,这让低频听起来不够活生,有点拖泥带水(Jim用Sloppy来形容),这是他选择使用单一部后级来驱动单支喇叭低音单体的原因,目的就是要取得扩大机输出端最大的余裕度。

第二,就Jim的看法,要让MC275取得最好的电流输出能力,最好不要选择古早的功率管。我们都知道,McIntosh当年在MC275身上所使用的功率管是Genalex Gold Lion KT88,后来KT88在八零年代正式停产,直到近几年才出现复刻版,采用一样的设计,但内部用料更好,制程更精密,重点是管子更容易取得,价格不用追高。Jim曾经也收过最早期的KT88,但在比较之后,他发现早期的KT88比起新款,有容易于高频端过快滚降的问题,这点在后来的复刻板中获得改善。同时在声音的速度感与驱动力方面,复刻版的表现也比早期K88强悍,这有助于驱动ATC那15吋的低音单体,这是Jim最后选择复刻版的原因。

▲Jim的喇叭线是Transparent Music Wave Plus,线身上独特的「黑盒子」可以有效减少高频噪声,达到最理想的讯号传递。

第三,Jim认为喇叭线的选择也相当关键,因为这是衔接后级与喇叭之间最重要的桥梁。Jim的喇叭线是Transparent Musicwave Plus,这条线材具备了Transparent独家的滤波模块(Network Module),除了可以有效滤除不必要的高频噪声,提升讯号的传递质量;根据Jim的说法,这还能减少喇叭端的反电动势影响,让后级可以很精准的控制单体每一次的推进。其实除了喇叭线之外,Jim这套音响系统使用的几乎都是Transparent线材,而且都还是原厂帮他特别定做的,包括端子头到线身长度,都是原厂针对这套音响系统量身打造,完全就是要推出这套音响系统的最佳音质表现。

真空管配对,误差要在±3%

Jim透过多部真空管后级来驱动ATC喇叭,这在理论上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在这前提上,仍有一个非常高的门坎,也就是真空管配对的问题,这将会是一件浩大费时的过程。Jim的真空管前级是McIntosh C22,加上末端四部MC275后级,在同一时间运作中的真空管数量多达近50根。Jim的真空管都是自己在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包括欧洲、美国、澳洲、日本,以及台湾等,当地的音响经销商都知道Jim需要特定规格与年份的真空管,这些真空管陆续送到Jim府上之后,就由Jim亲自来进行真空管配对。

▲这部六零年代的Hickok Model 539真空管测试机,在日本有请人进行校正,是Jim拿来测试真空管使用,包括测试管子是否有漏电、短路,以及电极之间是否平衡等。

说着说着,Jim跑进一间小房间,拿出一部看起来很有年纪的器材。他告诉我,这是一部六零年代的Hickok Model 539真空管测试机,这部器材他在日本当地有请人校正过,只要是他收来的真空管,在使用前,都会先用这部测试机检查管子的运作状态是否良好,包括是否有漏电、短路,以及电极之间是否平衡等,随后才会进行真空管的筛选与配对。而Jim的筛选标准,就是误差不能超过正负3%,以KT88这个四极管为例,真空管中的两个Plate测到的数据要低于正负3%,在这样的条件下,这颗真空管才算有挑过,才算及格。然后再从中挑选出数值最平均者,也就是说,这些从各地收集来的真空管,它们测得的有效率(Efficiency)都不一样;有些是70%,有些是80%,有些是85%,而Jim要取的不是最高者,而众多真空管里最平均的。例如在全数100根测试品中,80%的有效率是最多者,那就以该标准挑选出最终的16根KT88给MC275做使用。

▲Jim的前级C22同样是六零年代的制品,但为了避振,他把C22的木箱外壳给拆了。数字讯源是McIntosh MCD301 SACD转盘搭配D100 DAC。

这样的作法,可以确保每根真空管在运作时,都处在非常一致的运作状态,包括出力与耗损程度,都会是最相近。而这样的筛选标准不仅是放在功率管,就连讯号管也是以同样方式处理,但讯号管的筛选过程更艰难,因为Jim需要的不仅要是六零年代的制品,同时还限定要特定工厂制作的才收货。听到这里,我很难想象在这筛选过程中,需要淘汰掉多少真空管?Jim笑说他的真空管库存多到可以开店了。

除了真空管之外,Jim的其他音响器材也有备存,包括六零年代的C22他有三部做候补,MC275则还有另外两部。他笑说如果我们这次来采访,在早上非常不幸的有其中一部器材闹脾气,不唱歌了,他随时有库存可以预备上场。为何就是这么钟情于McIntosh的早期真空管机?Jim告诉我,目前主流的PCB印刷电路板不是不好,用在DAC或者其他数字讯源上其实没问题。但如果将设计范围锁定在扩大机,他认为采用传统手工搭棚,以点对点(Point to Point)方式焊接才是最理想的制作方式。但手工搭棚的难度,在于零件质量要够好,同时焊接的水平要一流,而这些技术,McIntosh在早期的真空管机上都已经办到了。

天呀!像是Jim这样的工作背景,他一天到底要处理多少事情?在经过整天的忙碌之后,还要花这么多时间来玩音响、研究音响,这当中除了预算要够,没有大量对音响的热情做辅助,是绝对办不到的。

对于黑胶系统的看法

经过前面一个多小时的访谈,其实我发现Jim是一个对于自己所追求的声音非常有想法的人。从他挑选的喇叭、扩大机,再到他对于一些音响设计的矛盾,都能一针见血的方式提出他的看法,论其说服力,又似乎让人找不到反驳的立场。例如他不认为将黑胶唱盘做得庞大又厚重是最理想的抑振方式,在他看来,现在的音响制作技术已经远比早年更加成熟,包括材料的使用、抑振的方式(例如磁浮与弹簧设计),甚至是抑振音响架与脚锥的选择,都能在运用妥当的情况下,达到单纯使用大重量来抑制振动的基本能力。

▲这部McIntosh MT5超漂亮,透明Platter会随着开机而发出迷人的绿光,Platter下方采用磁浮设计。唱盘下方同时配上特别订制的抑振垫,采用弹簧脚座避振。

同时他也认为黑胶系统的核心并不是唱盘或唱臂,而是唱头本身。当选定唱头之后,其次重要的就是唱放,这两者如何匹配是黑胶系统唱出好声的关键。而谈到黑胶系统的调整,Jim认为现在因为科技进步,除了工厂的组装能力比起往年都还精密,现在也有非常多的校正工具以及手机App,可以让用家轻易取得唱盘的状态,包括Platter转速与振动等。但他提醒我,如果一开始的唱头就选得不够好,就容易前功尽弃。Jim的唱头是什么?是Benz-Micro Ebony TR MC唱头,选择原因为何?他告诉我这颗唱头可以让他听到最多的声音细节,而细节是架构音乐真实感的重要基础,代表唱头可以很精准的拾取唱片沟纹里的音乐讯号。最后,就是唱片的清洗很重要,他自己会用超音波机来清洗唱片,然后再用显微镜检视干净程度。

抑振处理满是细节

对于声学空间,Jim也有话要说。他不讳言的告诉我,目前这个聆听空间其实不够理想,除了因为是租赁公寓的关系,让他几乎不能针对室内做任何装潢的改变。再来就是日本公寓的地板下层藏了暖气管线,这些微小振动会对音响产生干扰。因此他想,既然不能在声学空间上做调整,他便将心力放在两个地方,第一个就是抑振,第二个则是音响用电。

▲Jim要解决电源的问题也做了很多功课,音响用电在经过PS Audio进行电源处理之前,会先统一透过CSE先将电压转为120V。

如果Jim的音响发展之路始于台湾,那么当他来到日本之后,则是开启他对抑振处理与音响用电的好奇心。Jim的音响系统乍看之下好像没什么,但听他仔细说明与讲解,我才发现处处是用心。以放置在中央的音响架来说,除了本体结构是采用从NASA取得的特殊金属材料打造,放置于音响架上的其他音响器材,都还各自于下方配置了抑振脚垫,而音响架最下方的垫材,甚至还是悬浮设计。Jim认为音响架要成功抑振,需要「软硬兼施」。但这还需要看地方,例如喇叭下方的垫材,就不能采用软材料,这会让低频显得糊烂,要使用高硬度的材料。

▲Jim在抑振处理上非常用心,在器材后面皆可见他透过Furutech NCF Booster架线器将线材架起,这有利避开不必要的振动干扰

以现场的ATC喇叭为例,Jim为它特别订制了日本黑金石板,据说质量非常重,抑振能力超好。在黑金石板与喇叭底板之间,Jim还另外订制了一层碳材质抑振板,利用不同材料的混搭当作阻尼,改变谐振点。这个黑金石板不仅用在喇叭底座,就连放置在地板的所有音响器材(包括真空管机与电源产品),也都全数放在石板之上,这可以完整隔离掉地面回传的振动干扰。不仅如此,我发现Jim的所有线材几乎不落地,Jim使用Furutech NCF Booster架线器与其他垫材将线材撑起,数量多到我都懒得算了。

三部PS Audio为用电把关

谈到音响用电,我看到Jim的眼睛又发光了。他告诉我,光是电源他可以讲三天三夜,当初他花了非常多的时间研究如何选择理想的电源处理器。但简单来讲,PS Audio是他认为目前最理想的电源再生器。我在现场一共看见三部PS Audio电源再生器(DirectStream Power Plant),一部P12放在音响架上,仅供电给前端的讯源与唱放使用,另外两部PS Audio P20,则是独立供电给末端的真空管机。

▲Jim特别喜欢PS Audio的电源处理,现场一共使用三部,一部P12搭配两部P20,P12供电给前端讯源,P20则是给大电流输出的真空管。

Jim认为,采用传统的隔离变压器当然是电源处理很好的作法,但当他看到PS Audio新推出的电源再生器,他认为这样的电能处理方式才是最理想的。PS Audio透过自家的数字演算技术,以FPGA可程序化芯片,与特别撰写的软件做译码运算,直接将市电送进来的交流电转成直流电,再把直流电透过自家独特的净电技术,再生成拥有完美正弦波的交流电,直接供应给音响器材使用,这类的电能处理器,不用滤波、不用隔离,就是单纯将电源再生。Jim告诉我,他在之前听过很多不同品牌的电源产品,PS Audio展现出的声音是他最喜欢的,更干净的音质,更好的音乐动态,而且不会减损声音细节。这三部PS Audio让他非常满意,上面还有PS Audio创办人挂好声保证的签名。

对了,还记得先前我说过Jim的大多数音响器材都是从台湾整套搬来的吗?日本当地的电压是100V或者200V,为了解决电压不同的问题,为此Jim还特地买了一部日本的CSE电源变压器,这也是特别订制品,可以预先将日本的电压统一转成120V,35安培,才交由末端的PS Audio进行电源处理。用来连接CSE与PS Audio之间的电源线也是订做的,除了确保可以应付大电流的传送,也为线材全数配上Furutech公母插头。为何不同样采用Transparent的电源线就好?Jim告诉我当他发现电源质量提升之后,音响电源线主导音质走向的幅度就降低了,其实没必要用到这么好的Hi End电源线,但讯号线跟喇叭线的预算就省不得,该花的还是要花。其实想想也有道理,我就说Jim对于自己的音响系统很有想法,这里又再验证一次。

盘带很好听,5G发展是关键

再来我问了盘带的问题,为何选择盘带?Jim告诉我,当他听过CD与黑胶之后,他发现只要是你可以越接近录音源头,就可以越大幅度的保留录音当时的声音细节。因此盘带除了价格高昂与软件取得较不容易之外,几乎就是最靠近录音源头的终极讯源。他曾经也有想过租下录音室,请一批音乐家或者歌手进行现场Live演奏,然后将录音第一时间录下来当作日后参考软件使用。但后来想想,还是干脆直接研究盘带,并买一台在家里播放会务实一点。

▲Jim的喇叭摆位怎么选择?答案是大方向决定后,用不同软件以听感来取得音乐的最佳平衡点,搭配网络上有许多空间校正软件,都可以帮助你找到理想的摆位方式,Jim还会把离墙距离数据写下来当作日后参考,完全就是标准音响迷。

▲无论是喇叭离墙的距离,还是喇叭摆位到听者耳朵的距离,Jim都使用红外线测量器得到精准的数据。

Jim的盘带是Otari MX 50/50-Bii,内部线路有请人特别改良过,可以直接跳过内建的前级放大,将讯号直入自己的音响系统。这次采访过程,我有听过这部盘带播放Hugh Masekela的「Hope」,我听见非常真实、非常活生,而且非常温暖宽松自然的音质,完全没有压缩感,盘带这种天然的「气味」有时候很难用文字精准形容出,但听过之后,再回去听CD,总觉得多了一种人工味,没那么宽松自然。但这张盘带听说不好买,一般人要体验这种极致表现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其实针对盘带,Jim应该还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但碍于采访时间仅有一个下午,要在短短三到四个小时挖出Jim的完整音响故事实在有限。

最后我留一个问题,请教长年身处于高科技领域的Jim,如何看待未来音乐串流的发展?他告诉我,虽然他自己花了很多时间收藏实体唱片,但他非常看好数字音乐串流的未来市场。尤其是现在5G技术处在发展阶段,未来要能在无线串流的状态下,直接播放无损的高解析音乐文件是指日可待;而且随着芯片与半导体技术的日渐强化,未来DAC能够处理的音讯能力也会越来越高,未来数字串流有可能可达到媲美盘带与黑胶的音质表现,数字音乐玩家可以好好期待5G的发展。

终于可以坐下来听音乐了

前面说了这么多,终于有机会坐下来,好好聆听Jim这套音响系统了。在聆听之前,我要说Jim真的是一位音响迷,而且还是非常热爱的那种。除了可以感受到他在播放音乐之前,那种满心期待想于他人分享音乐的心情,他还告诉我,请务必不用对他客气;如果在声音调整上有任何觉得不足,或者值得改进的地方,非常欢迎告诉他,有交流才会有进步,他想听听多方意见,我想,光是这种开放又谦虚的态度,我相信Jim在未来的音响之路绝对会越走越广的。

在这次采访之前,Jim也请我携带熟悉的软件来试听,但由于黑胶系统不好评论,因此这次我携带的参考软件多数都是我熟悉的CD,然后顺手带了两张黑胶唱片单纯享受用。但有趣的是,这次聆听Jim的音响系统,我一张带去的CD都没播,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Jim用这套系统播放黑胶实在太有魅力了,听过黑胶的表现之后,就不会想回去听CD。而黑胶听起来会比CD有魅力,我猜测其中原因也是因为黑胶可调整的幅度远比CD大得多,Jim的聆听空间不算理想,但黑胶系统可以透过调整来尽可能的达到理想的声音平衡感,这是我认为黑胶听起来特别迷人的原因。

▲Jim的喇叭摆位取聆听空间标准的三分之一,至于喇叭的离墙距离与Toe In角度,则是透过听感与软件测量双管齐下,在皇帝位上听到的声音不仅平衡,包括音场中的定位与层次感也是处在最好的甜蜜点。

在听CD时,我们听了阿淘「细人」专辑的第一首「母河」,从这里,我可以感受到这套系统展现出的是非常透明,非常直接,而且聚焦能力非常好的声音表现;呈现出的音场开阔无比,还能清楚交代音场内的微弱声响,尤其在雷鸣与落雨的效果,我更可以听到完善的音场高度。若是聆听空间不够大,声音不够透明,或者喇叭摆位不够精确,是无法展现这么清晰,彷佛与音乐没有距离的贴近感。这张专辑是Jim自己挑的,显然对这张录音效果很满意。

从这张CD,我也发现几件事情,第一是这间租赁的公寓隔音非常安静,几次众人没说话的时刻,现场安静无声。Jim在播放音乐时,甚至会先把冷气关掉,等音乐播毕再把冷气开启。这点除了是Jim对细节的用心,也完全展现出宁静环境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让喇叭尽可能的将音乐讯息,毫无保留的传递到听者耳朵里,如果声音细节是架构真实感的基础,我在Jim这里听到的声音非常真实。

▲Jim的软件非常多,有CD、黑胶,以及盘带,图中仅是他少部分放在现场的收藏,播放前,他会用超音波机先将唱片清洗干净。

第二,Jim当初花了这么多心力在真空管的筛选与配对,我认为这辛苦是值得的。因为我现场听到的声音除了刚刚提到的透明与贴近之外,我还「看见」了非常深刻,聚焦能力庞大且凝聚的结像感,随着音乐混音的距离感不同,我还可以分辨出声响前后距离的大小变化。要在这么多同时运作中的真空管,取得这么平衡又清晰的结像能力与细节,是不容易的事。同时,虽然Jim的后墙与侧墙没有作声学处理,但现场有大面积的地毯做吸音,Jim也适度将喇叭拉离墙面,这多少也有助于声音的结像力与音场表现能力。

听过黑胶就回不去CD了

在这张CD之后,我们听得都是黑胶,而且一张接着一张播放;这时候Jim就像是一位音乐厨师,精心安排着他预备的软件,编制从简单、适中,到逐渐复杂,音乐风格更是各类型都有,古典、爵士,流行,都涵盖其中。我们那天一共听了快三小时,从三点听到天快黑,我就这样跟着Jim进行一趟他安排好的音乐之旅。这边我挑出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来与读者分享,第一个这套音响系统的声音速度感非常快,在听由Al Di Meola、John McLauglin,以及Paco De Lucia演奏的现场录音,我听见的吉他演奏完全就是如临现场的那种热度;多把不同吉他,在这么高速的演奏下,彼此较劲演出,群众跟着高涨的情绪,难掩拍手叫好的情不自禁,在这里我都听得清清楚楚。在Jim这里聆听现场录音,您很难隔岸观火,听者能轻易就被现场录音那活力四射的能量,煽动出很真实的情绪。

▲一般要听到盘带已经不容易,要在优异的音响系统聆听盘带更是麟角凤毛,现场听的这张盘带,据说在市场上不好找,是Hugh Masekela的「Hope」,我听见宽松庞大又自然的音质表现,完全没有压缩感,声音动态表现超棒。

第二:ATC喇叭在唱人声时真的迷死人。在聆听Jennifer Warnes那张「The Well」,我记得听完时,我跟Jim说:「人声真的是世界上最美的乐器」。因为这套系统将人声那种柔和又宽松的味道诠释得非常好,尤其是人声位于前方,后方弦乐在拉奏时,即便录音将弦乐混在音场后方,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弦乐那种厚实温和的木头味。而且我现场听见的人声虽然庞大,但不会肥厚,更不会温吞。如果不是现场听到,我很难想象1960年代的老式真空管机,配上ATC喇叭,竟然可以唱出这么温暖又不失原味的音色,这是ATC喇叭的魅力。

▲当天聆听这张黑胶非常精彩,这是一张现场录音,吉他演奏的效果超棒,在Jim这套音响系统,我可以听见如临现场的音乐活力。

而在钢琴演奏的段落,也是我认为ATC喇叭表现得特别好的地方。声音能量听起来除了具备了大架古典钢琴应该具有的气势,丰富泛音在空间中点缀出的层次与空气感,这完全不是在一般小空间配上小型音响系统可以再生出的庞大气场。与人声相同,ATC喇叭唱起钢琴演奏很有自己的味道,中频温润饱满,琴音高密度,有黏滞感,这些都是大家会喜欢ATC喇叭的原因。若要真说这次体验与过去个人接触的ATC喇叭有何不同?我会说我在Jim这里听到的钢琴泛音延伸更为完整,而且高频听起来没有想象中这么内敛,堂音表现丰富,琴音质感不会暗闷,可以营造出更为完整的空间感,其实几次听入神,这里的钢琴独奏很贴近在实际音乐厅现场听见者,将音乐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融合得很好。

▲这张Jennifer Warnes的「The Well」很多音响迷都有,但当天听到的人声质感令我难忘。除了干净透明之外,ATC温暖的中频再生,确实与众不同。

第三:我会说这套音响系统的低频很有个人特色。从几张不同专辑,我发现到Jim这对ATC喇叭唱出来的低频特别雄伟强壮。在唱古典音乐时,我可以透过充沛的低频能量,享受到更好的规模感,低频量感即便多,但仍控制在很好的范围之内。弦乐的低音演奏有着干净的低频延伸,而且声音分布从高中低频有着很好的衔接感,让弦乐演奏时的流动姿态是很延续的,没有断层。而在聆听流行音乐时,我听见低频鼓声的表现特别威猛,大鼓强劲的敲击声,与那快速收缩的瞬时反应,在极强的音压下,那种能量是会让人心生畏惧的,这是最棒的音响性验证。我跟Jim说,我们刘总编家里也是用ATC喇叭,采用主动式设计,但我听见的低频比较清爽。他告诉我,这种强悍又快速的低频表现,是采用四部真空管机的功劳。

▲这张则是个人的心头好,当天播放演唱会最后一首歌曲「A Case of You」让我红了眼眶,黑胶配上真空管,真的可以将音乐的情绪催到满点,连听者都跟着感性起来。

在听个人熟悉的Diana Krall「Live In Paris」,我跟Jim同样最喜欢演唱会最后一首歌曲「A Case of You」,当钢琴低音键一下,我又迷上了。那钢琴演奏不但具有高密度的木头味,钢琴演奏时也有黏滞感。在听这首歌时,我同样感受到非常贴近又透明的表现,尤其是Diana Krall几次细微的尾韵处理,这套系统似乎可以挖出现场演唱那最真实的情绪。其实当下我有点听得热泪盈眶,因为这首歌曲我很熟,但我在这里真的听到不一样的情绪。每回聆听到出色的黑胶系统或者真空管机,都会让我变得特别感性,我记得那晚的我也是如此。

整体而言,我认为Jim这里的音响系统,很完整的保留了ATC宽松温暖的中频表现,但在弦乐的光泽度与音色诠释上,又不会太过内敛而显得施展不开,几次电吉他惊人的演奏段落,我几乎可以在空气中看见就快擦出火光的强劲能量,从这里,您可以清楚判断出在配上超高音单体之后,确实让音乐的再生有了更完整的延展性。再来,在精准配对真空管,将误差值降至最低之后,确实可以让真空管机的声音表现,达到不输大瓦数晶体机的强劲动能与清晰无比的结像能力。当天Jim也播放许多大编制的音乐类型,在足够的聆听空间里,我坐在皇帝位上,可以听见非常贴近、非常透明,而且定位神准,层次感丰富的音场表现,完全与过去老派管机那种晕黄、慵懒,带有一定音染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上一次听到这么透明细致的音质表现,是聆听全套Audio Research Reference系列的真空管音响系统,配上顶级的Dynaudio喇叭,显然真空管机不是只有一种样貌,可玩性非常高。如果可以在聆听空间中,多配置一些吸音材料,或者扩散板,声音表现绝对不仅如此。

▲很久没有看到一位音响迷拥有这般热度的发烧精神,即便生活忙碌,但只要谈到音响与音乐,Jim立马眼睛充满光芒。Jim其实在很早就立定出他未来想要追寻的声音特质,目标锁定就勇往迈进,因此少走了很多冤枉路,这发烧精神值得音响迷学习。人生一次性的演出

最后,我跟Jim说,这里唯一可惜就是聆听空间不够好,他笑说他知道,但他只是想证明McIntosh C22配上四部MC275的真空管机组合,可以将难搞的ATC喇叭推到好,我跟他说我相信,因为我听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表现,而且我深深敬佩Jim这种发烧精神。在离开前,我舍不得的又看了一次Jim这套音响系统,因为不久之后,Jim就要搬回美国,不住日本了。这套音响系统,当然一样跟着他在世界上行走,浪迹天涯;这群人、这个空间,这套音响系统,就像是人生很多一次性的美好体验,在结束后,只能在心里回味了。我真心祝福Jim未来的音响之路,期待他回到美国,在有了更好的聆听空间之后,可以持续用音乐与热情,感染身边周围的人,毕竟能够跟在乎的人分享音乐的快乐,是身为音响迷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