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的烟火光芒

九成宫的烟火光芒


大约八年前,我们去麟游县城,走马观花逛过九成宫。回来后,只记得县城很小,像个十分羞涩的村姑似的,深深地藏在山旮旯里。

当天,丽日当空,春风荡漾。嫩蓝的天空中,白雪雪的祥云,飘荡着,缭绕着。蜿蜒的山路上,来往车辆很少。我们的小车如同脱缰之野马,快活无极地奔驰着。车窗外面,梁峁起伏,沟壑纵横。那一道道山梁,狼奔豕突,像驱驰奔腾的兽脊;那一条条沟壑,俨然张着饕餮大嘴,彼此撕扯着,难分难解。恍惚间,又眼前群山似海,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无论梁峁上,还是沟壑里,都蔓延着青青的野草,像无边无际的大毡子,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片,刺绣着黄灿灿的野刺玫花。空气里,袅袅娜娜,送来一阵阵醉人的花香,带着甜味儿,径直沁入人的心脾。

真的,很难忘那浓浓的花香,那醇香如酒的暖风。

就是那一次去了,我才知道麟游县城建在一个巨大的壑口里,或者说空阔的沟岔里,几条小河从不同方向,浩浩汤汤而来,在这里交流汇合。站在县城这个盆子里,举目仰望,环城皆山,蔚然峻秀,如螺如髻,似攒似簇;这些山头分别雄踞四周,朝拱着山城,恭迎着山城;看来龙去脉,它们仿佛对县城形成了百鸟朝凤、众星捧月之势。如此的山水形势,如此的地理风貌,无疑也是天赐天赋天成的。县城的空间虽然有点狭小,甚至有点局促,但每条街道都很干净,每块建筑都很精致,所以它整个美得像一处放大的盆景。

大概正由于拥有这样的资源禀赋,早在旧石器时代,麟游这一带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即设县治,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麟游”,顾名思义,就是麒麟游过经过的地方。凭直觉判断,这个名字很吉祥,也很神奇,必定有来头。因为麒麟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祥瑞之兽,它并非凡间俗物。为何如此命名呢?还真有些渊源,相传隋义宁元年,仁寿宫中出现白麒麟四处祥游而更名麟游。在隋唐时期,封建帝王曾在麟游县城所在地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避暑离宫——仁寿宫、九成宫,两朝四帝曾20次驾幸麟游避暑消夏。据记载,唐太宗杖导出醴泉、杨素残民、杨广弑父、魏征上书、长乐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薛仁贵救驾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前不久,一个周末的日子里,我们全家人像串门子一样,从永寿来到了麟游,直奔九成宫而去。

百闻不如一见。如今的九成宫大变样了!

先前那个有点荒凉的院子有了围墙,里面靠着围墙增加了一圈建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门前广场中央,有座特别的雕塑,一枚红色的巨型印章上,醒目地篆刻刻着九成宫几个大字。走近大门,才发现是个隋唐风格的仿古院落,大门两旁建起了富丽堂皇的角楼。不远处,有了停车场,旁边设置着卖票窗口,现在只能凭票参观游览。进了门,迎面扑入眼帘的是一堆长长短短的片石,它们参差错落地镶嵌在一起,拼成了突兀奇崛的假山,一束束细细的水柱,喷起白莲花般的水雾,淅淅沥沥落下来。院子一边有曲折的木质回廊,除此而外全部硬化了,由低到高,一个大平台连接着一个大平台。中间的水泥通道很宽敞,它的两侧站立着初唐一个个功名赫赫的文臣武将,比如长孙无忌、魏征、徐茂公……再比如李靖、秦琼、敬德……整个气象宛若文武百官刚刚上朝列班,人人峨冠博带,个个姿容肃穆,恭恭敬敬地侍立左右。这难道不是李世民父子的朝堂大殿吗?想了想,这里曾是隋唐两朝四帝的离宫,隋文帝建了仁寿宫,唐太宗扩建后改名九成宫,唐高宗又改名万年宫,他们深居离宫纳凉避暑时,确实处理过一桩桩大事情。

在最高处的那个院子正中央,是一个大四方台子底座,一支巨型毛笔的主题雕塑,惊天立地,巍峨壮观。底座摆布着一个个斗大的楷体毛笔字,整体看好像又是一篇什么古文。这个宏伟的标志性建筑,形象地诠释了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天下第一笔”的楷书文化历史地位。

从资料上看,九成宫遗址位于麟游县城边的天台山上,原为隋代仁寿宫,建于开皇十三年(593),由右仆射杨素监督,著名建筑学家宇文恺为检校将作大匠,承担设计和督促,开皇十五年三月建成。隋文帝六次到此避暑。唐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加以修缮和扩建,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改名为九成宫。以后,太宗曾五次到此,每次住半年左右。高宗时,改名为万年宫,后又复名九成宫。“九成”者,谓“九重”或“九层”之意,言其高大,来之不易。武则天以后,九成宫逐渐荒芜,唐末毁于洪水。

接着,我们跟随三三两两的游人,从右手边的门里走了进去,终于找到了《九成宫醴泉铭》碑亭。千年古碑被装进玻璃框中,严严实实保护起来了。古碑虽然很厚实,但饱经历史风雨烟云,碑面已有些坑洼,个别字迹斑驳,显得不太清晰。所幸的是,在碑亭的一面墙上,我发现了《九成宫醴泉铭》原文,就全神贯注地默读起来:

九成宫醴泉铭,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奢,以人从欲良足深尤。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经营四方逮乎立年,抚临亿兆;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东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献琛奉贽重译来王;西暨轮台北拒玄阙,并地列州县,人充编户;气淑年和,迩安远肃,群生咸遂灵贶毕臻,虽藉二议之功,终资一人之虑。遗身利物,栉风休雨,由姓为心,忧劳成疾,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胝,针石屡加,腠理犹滞。爰居京室,每敝炎暑,群下请建离宫,庶可怡神养性。圣上爱一夫之力,借十家之产,深闭固拒,未肯俯从,以为隋氏旧宫,营于曩代,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事贵因循,何必改作。于是斫雕为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茸其颓坏,杂丹墀以沙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仰观壮丽,可作鉴于既往,俯察卑俭,足垂训于后昆,此所谓“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涧,宫城之内,本乏水源,水而无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怀之不忘。粤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上及中宫,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东流度于双阙;贯穿青琐,萦带紫房;激扬清波,涤荡暇秽;可以导养正性,可以澄莹心神。鉴映群形,润生万物,同湛恩之不竭,将玄泽于常流,匪唯乾象之精,盖亦坤灵之宝。谨案:《礼纬》云:王者刑杀当罪,赏锡当功,得礼之宜,则醴泉出于阙庭。《鹖冠子》曰:“圣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则醴泉出”。《瑞应图》曰:王者纯和,饮食不贡献,则醴泉出。饮之令人寿。《东观双记》曰:“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师,饮之者痼疾皆愈”。然则神物之来,实扶明圣;既可蠲兹沉痼,又将延彼遐龄。是以百辟卿士,相趋动色,我后固怀撝挹,推而弗有,虽休勿休,不徒闻于往昔,以祥为惧,实取验于当今。斯乃上帝玄符,天子令德,岂臣之未学所能丕显?!但职在记言,属兹书事,不可使国之盛美,有遗典策敢陈实录,爰勒斯铭。其词曰:唯皇抚运,奄壹(寰)宇,千载膺期,万物斯睹;功高大舜,勒深伯禹,绝后(光)前,党三迈五。握机蹈矩,乃至乃神,武克祸乱,文怀远人:(书)契未纪,开辟不臣,(冠)冕并袭,琛贽咸陈。大道无名,上德不德,玄功潜运,几深莫测。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靡谢天功,安知帝力。上天之载,无臭无声,万类(资)始,品物流形,随感变质,应德效灵,介焉如响,赫赫明明,杂沓景福,葳蕤繁祉:云氏龙宫,龟图凤纪,日含五色,乌呈三趾,颂不辍工,笔(无)停史。上普降样,上智斯悦,流谦润下,潺湲皎洁,萍旨醴甘,冰凝镜澈,用之日新,拒之无竭。道随时泰,庆与泉流我后夕惕,虽休弗休,居崇茅宇,乐不般游,黄屋非贵,天下为优。人玩其华,我取其实,还淳反本,代文以质,居高思坠,持满戒(溢);念兹在兹,永保贞吉。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欧阳询奉敕书。

好在铭文不太长,我仔仔细细读了三遍。碑文中说,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避暑九成宫,率群臣游历台观,无意中杖导出醴泉,龙颜大喜,便敕命镌碑立石于泉旁,以记其吉祥盛事。最后,碑以诤臣撰文、书圣书丹、名匠刊刻,而享有“三绝”碑之美誉。这篇碑铭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及建筑规模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刊引典籍说明了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一千多年来,《九成宫醴泉铭》碑以文章书法俱佳而驰名中外,被世人公推为“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唐以后历代书法爱好者都将这副碑帖作为临摹的范本和楷模。由此可以想见,它对于我们中国的书法艺术影响是多么深远。

从《九成宫醴泉铭》碑亭出来,我又跟着一群书法摄影爱好者,踏进了《万年宫铭》碑亭。我绕碑三圈,品读着,观赏着,抚摩着。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深居宫廷的封建帝王,竟然也能写出如此绝妙的书法神品。

唐高宗李治登基后,曾将九成宫改名为“万年宫”,他和皇后武则天先后八次幸临过这里。史载永徽五年(公元654年),27岁的唐高宗李治率三品以上文武大臣及学士,首次驾临万年宫消夏避暑,御笔撰文亲书了《万年宫铭》,命随行大臣自书姓名于碑后。李治善书,且真、草、隶、篆俱佳,尤精行书。万年宫铭碑行草兼有,笔势婉润,风流飘洒,超脱俊逸,在书法艺术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备受后世书法爱好者的赞誉和推崇。

后来,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学士也曾造访过九成宫。王勃留下了《九成宫表与颂》,卢照邻留下了《病梨树赋》,王维、杜甫、李商隐、吴融等唐代著名诗人均留下了访山问水的不朽诗篇,就连药王孙思邈也在石臼山留下了采药的仙踪。

离开时,夕阳西下,九成宫披浴着满身余辉,旁边的河水里闪烁着橘红的晚霞。

忽然,听见前边几位游客边走边说:

“天,还是那个先前的天;山,还是那个先前的山;水,还是那个先前的水。”

“仁寿宫没有了,纵然九成宫也气数尽了,万年宫也灰飞烟灭了,唯有那个书法碑帖,千秋万代,光芒万丈长。”

何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原来,只有历史是最无情的!它辨识选择审判着每一种事物。

作者简介

耿军平,曾用笔名耿峻平、林曙,男,永寿县渠子镇车村人。1988年毕业于彬县师范,93年毕业于陕西省咸阳市广播电视大学。教书14年,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2002年调入县政府办公室。2008年,任县政务大厅副主任;2012年调任永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94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写过小说、诗歌、散文,陕西省作协会员。2013年出版散文集《生命之花》,现有散文集《生命之根》即将付梓,诗集《生命之火》等待出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