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位老板朋友,齐聚成都,只听他聊1根吸管

40多位老板朋友,齐聚成都,只听他聊1根吸管

导语

在一个几乎可以被忽视的行业,做 “世界上最难做的产品”并做到了行业冠军,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或许,没有人比“双童吸管”创始人楼仲平总更清楚。

7月21日,我的“老板学堂”在成都蓝顶举办【堂友会】线下活动,成功邀请楼仲平总为堂友们分享《“一根吸管”的思维蝶变》,接下来为您分享楼总的演讲干货,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我非常感谢宋新宇博士,今天我站在这里,冥冥之中得到宋博士给予我思想的力量。大概在两个月前,我受中国工程院的邀请,在四川大学分享,当时听说成都有一家“老板学堂”,他说博士叫宋新宇。当时我一下反应过来,宋博士不正是《让管理回归简单》的作者吗?我想起了我们在2012年购买了宋博士的这本书,让我们的行政人员来学习,一年两次考试,把学分记录到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中。我记不清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宋博士的书,但我相信一定有内在的道理。

我觉得我们做一根吸管,我深知我们没有所谓的“命”,没有所谓的“运”。吸管这个产品是十分难做的,因为吸管是一个没有诉求的产品,对于商家而言作用力无法找到支点。我们的企业能活到今天,是我经历过那个年代之后,我一直影响我的团队:“上天给予我们的时间只有6个月,如果6个月我们不作为,我们就没有机会了。”

你们大部分人用的吸管基本都不是我们生产的,因为我们不做中低端的产品。“双童”用11个月时间投资1个亿建好的厂房,他是浙江省第一个标准示范点。我们一共做了3项国家标准,5项浙江省标准,2项轻工行业标准。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吸管可以这样呢?

今天我无意给大家传播我所谓的方法论,因为我的方法论未必适合你。如果从管理从经营的角度来讲方法论,和我们所谓的工具,我们宋新宇博士是大家、实战家。我看过他的书,我深受他的影响,我觉得他一生倾其精力都在研究这些,大家可以和宋博士学习。

我今天从另外一个角度,从外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照,结合中国人的认知,分享方法论之下的那个底层的东西。

【堂友会】7月线下活动现场 楼仲平总

我的“个人简历”

1979年14岁在江西弋阳“鸡毛换糖”

1981年16岁收农药瓶、废品、卖牙刷、放氢气球

1983年18岁有奖销售摆地摊、打铁匠

1984年19岁打铁、打工、长途贩运包子军

1985年20岁倒爷、打工、养殖业

1987年22岁养殖业结束、打工、当倒爷、倒香烟

1990年25岁无锡、长春小商品批发

1991年26岁回义乌夜摊经营服装批发

1992年27岁篁园市场经营日用百货

1993年底28岁转型制造业创办“双童吸管”——25年以来,坚持做“一根吸管”

我是极为草根的,完全靠后天的积累。我觉得我们对企业,对创业来讲,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有独特的视角。今天我分享的实际上就是这一点东西。如果你能悟到,能听懂做一根吸管怎么做,那么你做任何东西都是一样的。

我深受德鲁克思想的影响。我特别欣赏德鲁克的这句话:管理最初只建立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则之上,一个管理者只有能够理解这些原则,才能成为一个不断获取成功的成绩斐然的管理者。一个管理者只有理解几条基本原则再加上自己的感悟,去寻找内化,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这个才是你真正能掌握的方法论。今天我们一起探究那个“隐藏在管理背后”的底层原理。

为什么对来访“双童”的学友“破界”?

到“双童”来参观的一些学友,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破界”,他们会通过媒体的曝光来了解“双童”。他们了解到的东西是媒体给他的东西,但是他绝非是我们的真谛。因此我们要“破界”。如果你们到“双童”,看“双童”怎么做不重要,理解他背后的思维方式更重要。

为什么“双童”十五年前就开始节能降耗?

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经营不变的核心是控制成本!但是这个看起来与我们的做法好像“背道而驰”。很多人问我:“楼总,你就做一根吸管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硬件?尤其在十五、十六年前。”但是我会抛一句话给他们:“成本从来都是与产出效益有关,没有产出效益,一分钱都是浪费。”

所以作为一个企业来讲,创造价值获取利润必然是企业的隐含的使命,一定是我们必然的追求。别人都认为我们把吸管做到了全球第一,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么小的一个产品,绝不会有第三方的调研公司来做调研。所以你一切的数据,都是被媒体宣传的。我只是认为我的吸管产品做得比较好而已,比别人贵上十几、二十倍,几百、几千倍的价格,这个是可以肯定的。因为我们最便宜的一根吸管也要2块钱左右,也要比别人几分钱一根的要贵个几十倍一百倍。

小客户原则来源于04年,这说明我们思想的维度,能够看到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创业者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之身”,我不受意识形态的过度影响,这样才能保持你思想的独立。做企业很难,难的是人性当中你要打破那个“禀赋效应”。因为人天然是愿意获得,不愿意放弃,当你学会放弃的时候你所谓的“成长性”才能得到提高。

我用命题的思维模型来解答我们当时为什么这么做,从而把我们管理之下的那个隐藏的东西挖出来。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假设命题(提出一个概念),通过要素分拆和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层层推导,最终证明“假设命题”的成立。这种方式有点理论化,但是大家不得不理解它,它确实是管理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大家要理解他并运用它。

命题:“产品”绝非是“商品”的全部!

产品和商品还是有区别的。产品你只要做出来就可以了。商品你要卖出去要流通。我之前讲过:没有诉求的产品最难做。我们通过思考来求证为什么这个产品这么难做,难做在哪里?

在常人眼中:一根吸管就是“几厘钱”;

传统认知中:吸管就是用来“喝饮料的”;

一般都认为:吸管就是一次性的、无所谓;

一看到吸管:低、小、散、量大、薄利多销。

你的思想完全受到隐含假设的限制,影响到你的发挥。隐含假设极易受感性思维,从众效应,传统思想,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一定是一个认知事物的隐含前提,一但这个东西改变你才会做出截然不同的改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出现截然不同的思考:

凭什么:吸管就只能是喝饮料吗?

凭什么:不能把一根吸管做成几块钱?

凭什么:传统产业利润率不能超过高科技产业?

凭什么:小商品不能嫁接创新思维成为创意产品?

德鲁克和熊彼特在创新的观点中都有体现:创新和高技术没有任何关系,创新是在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当中去发现和重组一个亮点,从而形成独特的市场需求。所以大家想想,通过一个思想的转化和思维的转化,从而在理解方式上,对于你的对象物进行截然不同的转变后,你所面对的事业和工作,他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和截然不同的变化。

我们把今天这个命题当中的“产品思维和商品思维”,理解为两种思维之后,再进行要素的分拆,拆得越细越好,你理解了,你就可以无限的拆解。

“产品 Vs 商品”内在逻辑

产品思维:要素叠加之和;(1+1=2)

商品思维:要素叠加*属性=价值涌现;(1+1=N)

要素叠加:可以理性推理、计算获得;

价值涌现:“阈值击穿”后突破“边际效应”而获得!

产品之外:还存在远大于产品本身的“附加属性”

产品:要素的叠加之和

商品:产品“属性叠加”的“价值涌现”

产品:是组成商品过程内在的核心基础根基

产品是商品中最为核心的基础的基础,产品一定是商品的核心,无论他的属性如何丰满,他的核心不可欠缺。从而理解产品之外还存在远大于产品的附加属性。

所以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深度的挖掘,通过公理式的要素拆解,然后我们再做一个模型。

这个模型我还是用一根吸管作为一个载体。我们通过我们的思考看到这个吸管之外还有看不到的东西。我在前面拆解要素的时候说过,这个东西叫属性,当然这个属性有很多:文化性、精神性、情感性、趣味性、社会性、环境性、体验性等;责任、文化、口碑、情怀;你的价值观、员工团队;你的企业与外界的各种要素的连接,我都把他统称为属性,因为这些东西不容易被看到。我们看看最外边的一圈东西很少是实物性的东西,更多的是虚拟的影像,需要我们的思想进行连接。为什么要在这个产品之外不断的叠加各种丰满的属性。其实他无外乎企业不变的三个原则:

1、受众认同;

2、口碑传播;

3、获得渠道顾客和市场。

所以我从来不管销售,我认为专业的工作应由专业的人来做。我是那个脱离于产品,在影响受众形成口碑传播的那个最大的IP,如果你这样理解了,你又怎么能说我是务虚的呢?我们要对产品、商品、企业人文、思想思维形成独特的认知。

为什么要进行要素拆解,拆解的目的是为了组合。你要通过拆解看到产品内在的属性,从而获得这个真相。

我用杠杆思维模型,一端通过要素拆解找到那个相对正确的支点,因为我们企业管理,你不得不去认知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我们不是为真理而求。我要把科学当成第二个认知告诉你:波普尔提出了“凡是能证明是错了的学问就是科学”,所有不能证伪的学问都不是科学。

所以我们创业也一样,我们不能探求真理,但是我们探寻真理。从而找到一个更加正确的假设,所以我们在创业过程中,如果你愿意花时间,花精力,都可以得到一个更好的解。通过这样的一种拆解方式,从而来回答“双童”为什么在03年就建设全方位的节能降耗。从而理解为什么我们坚持让员工用最好的硬件,别人不理解是他看到这个“形”不理解,没有理解我们的“意”,他不理解是我们的企业在做的过程中它的“内在逻辑”不理解。

大家称“双童”为奇葩,一根吸管可以建“五星级工厂”。我们为什么投入这么多成本?背后的支撑是:产出效益。我相信一根吸管都可以,你别抱怨你的产品多难做。

大家要理解管理当中“破窗效应”的成本最高,当你的环境中所有设施都是破的,那做出来的产品也必然是破的。硬件是产品的保障,所以我们如果不是站在底层逻辑的角度理解事物是不够全面的。我相信这个底层的东西一定是对大家受用的。

我之前分享的这些内容,他的本身并不生发于我天然所得,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常人而已,只是我花了笨功夫而已,保持了20多年的阅读。

面对员工的问题千万不要以情感为纽带管理。任正非曾说过:“如果员工感恩于我,那就说明我做错了。”这些话要听懂。我们20多年以来就很好的做出了管理和隔离。我们一方面对员工基于人性的关爱,因为你只有关爱这个员工的时候,他才会关爱这个企业,但是他不来源于你所谓的对他的“好”,他来源于企业管理的底层:“同理心”,“换位思考”。所以员工与企业不是家人,而是一种雇佣关系,合作伙伴关系。你唯有如此理解的时候,你才能理解人事关系中的组织分配,所以“双童”的人际关系极为简单。

我今天所做的一切,甚至我站在这里都是为了做好一根吸管,这就是我们事物的本身。所以从根本上理解“双童”这么多年来通过“理性经营”和“文化务虚”的做法。

做没有那么重要,想比做要重要。产品要素的拆解和组合他能获得的一种结果叫“十倍好”。十倍好思维的两端就是要素重组和错位竞争,永远做别人做不到的东西,从而获得十倍好。

制造业的发展有他自身的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为:逐水草而居。所以我们的制造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部分按照惯性“逐水草而居”到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寻找更低的价格成本关系。另一条路:走“双童”这条路,打造适应高成本制造,高附加值的模式,我相信这条路更重要。

我想把我今天所讲的这些东西称之为创新思维。我送给大家一句话:你做的东西我慢慢不做了,我做的东西你未必做得了。归结为四个字:独特经营,但是他有一个前提叫作:独特思境。

我们又用一个曲线的思维模型来说明这个原理就是通过组合创新,错位竞争的关系在原有的这条曲线上,在出现极限点的过程当中寻找到破局点,从而获得继续腾飞的模式。你能寻找到这个模式非常重要,我把他理解成边界线突破:突破价值网、扩大能力圈,从而引申出下一个命题:创新到底是什么?

创新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创新”首先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科学是很复杂的概念,世界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发布( 2018年9月6日主流媒体报道)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比例已达到8.47%,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排名中名列最后,公众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也排名最后。

由于中国社会公众的整体科学素质偏低,成功学、玄学、伪科学等迷信学说广泛盛行,从而成为国家科技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绊脚石。你的企业如果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一定的规模,仅靠我们原有的母体文化之下的,那些所谓的学问是远远不够的。

创新是永远完成不了的任务

双童创新的逻辑元起点:

1拉长尺度

阈值效应之下的拉长尺度,创新是极度孤独寂寞的,想想华为的舞蹈烂脚。

2依存代偿

我们经营管理必然受到一种规律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自然。我们处在大自然中的一物,他是处在自然堕变下的,是有周期的,那么这个周期既然我们是想干预,想抗变的,想延续的时候,你需要反自然。所以我一直说我们创业是反自然的,创新是反人性的。

3思想整顿

我一直坚信:作为创业者、董事长、老板来说,特别是作为创业者来说:我们不能成为“专家”一定要成为“杂家”。所以我鼓励我们创业者,一定要学“无用之学”,因为它是建构起你知识基础的庞大根系。

宇宙演化(新的分化)/ 生物进化(新的异化)

喜新厌旧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告诉我们在整个生物进化当中发现的一种规律:适者生存,自然淘汰。所以这个过程我们有两样需要关注:一是宇宙在演绎过程中产生了进化论;二是进化过程中的生物间的异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叫“喜新厌旧”。

既然创新是“喜新厌旧”的自然反馈,就说明新与旧是有时间的,昨天是新的,今天就未必是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从有效变得无效,创新变成了无穷无尽。所以我们继续推导,既然创新有时间轴,就说明创新在不断的迭代,既然不断迭代就永远无法知道“未来的产品”会长成什么样子!

这说明存在隐含的一种自然规律不断地推动产品迭代创新。既然创新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那么我们继续推理从而让我们理解所谓的创新是不能学习的。由此我们用思维模型展现出来,创新绝非是一种具体的行动,创新是一种思维的认知方式。

我用两条轴:一个x轴,一个y轴,一个因变量,一个自变量,我用自然界发生的这样一种现象,组织存在度自然递减,为什么自然递减,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逃不出那个“自然手掌”的,我们如何在封闭的状态下让自己打开,获得外界能量的补充即我们所说的结构延存的反向干预。创新就是一种自然堕变下的反向干预。

我们的创新是为了满足大自然的这种规律的,这种人性内在的这种属性:喜新厌旧。因此创业必须是创新,创新是创业的前提,我们企业在一个自然规律的演绎下,所能获得的那种窘境。推荐两本书《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从而理解创新的任务是永远完成不了的,从而建构问题,假设证明,形成闭环。所以你说“双童”好,好是过去式,我再用一个智慧树模型把“双童”的理解方式呈现出来。

首先我们是把问题看得很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更多的采用非研发创新,也就是模式创新。唯有在习以为常的事物上发现亮点撬动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创新,所以你一定不要理解创新是很难的事情。

为什么从去年我们的可降解吸管超过了一半,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它也是一种文明的进化,社会发展逐渐回归理性的必然。因为“白色污染”的原因,一夜之间塑料吸管首当其冲成了“世界公敌”!“生物质可降解吸管”就一定是终极创新方案吗?答案肯定是:未必!

拉大尺度,要把眼光放长远,创新一定是孤独和寂寞者的世界,一定是别人看不到的,否则你为什么比别人活的更好呢?否则我们绝无可能,在十五年前就做了我们看不到的最为基础的研究。我再三强调创新不是什么创举,而是你不得不为之的干预而已。你只有这样理解,你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所以你首先要在思想上形成独特的“思境”。

我们很难说今天的创新一定是原创的创新,这种创新极为有限。所以陈春花老师的课件当中有这样一句: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组。至此,我们来呈现一个最为浅显的理论:“创新”绝非仅指发明、设计、创意等等,他是独特的思境。创新的前提是组合,组合的前提是要素拆解。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如果你的更好不是消费者所需,你的更好没有任何意义,说明我们的一切创新,一切的经营都有一个对象物,这个对象物就是市场认可和需求,唯有如此你才能做出正确的产品。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市场需求的撬动,从而让我们的企业形成独特认知的经营。你唯有理解这些基础的理论,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理论。

我们不要抱怨,不要寻求借口,让自己回归思想深处反思反省,从而获得与众不同的回馈,从而形成新的物种,不断进化。

我只是站在我的角度上,给大家一些思想的启迪。感谢宋博士,感谢大家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进行思想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