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北京丨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

图说北京丨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长达3000年的建城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历史上,对北京多有辞赋赞颂,少有图绘纪盛。本期,小编选取了10幅描绘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通过金、元、明、清和新中国定都北京的10个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历史的壮阔波澜。每一张都值得点击放大细看


一、《海陵迁都》


海陵迁都-毕建勋



海陵迁都(局部)-毕建勋

金皇统九年(1149年),完颜亮利用宫廷政变弑杀金熙宗,取得皇权,史称海陵王。海陵王即位后,为统一天下而努力。

这时远在东北的金上京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金朝发展的需要,都城“僻在一隅,官艰于转输,民艰于赴诉”。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他力排众议,采取毁上京、拓中都、迁皇陵这三项重要政治举措,将都城从原来的金上京迁到金中都(今北京)。

画家选取迁都的大队人马即将到达北京的一个瞬间,远处是绵延的长城,近景是皑皑白雪,海陵王和群臣正在艰难跋涉途中休息,体现出海陵王迁都的坚定信念。


海陵王迁都,使北京从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陪都变为中国北方的都城,经过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金中都的各项都城设施基本完备,特别是出现了北京第一条中轴线,北京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营建大都》


营建大都-朱理存、马振声


营建大都(局部)-朱理存、马振声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加号开平府为上都,同时,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把新的都城确定在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燕京地区,建造了一座崭新的大都城(今北京),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两都制度”。

从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新的都城建设全面启动,历时16年,都城的主要建筑基本完成。

此后又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补建和重建,使大都城变得更加完善。在建造元大都的过程中,元朝政府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刘秉忠、张柔及张弘略父子、段贞、也黑迭儿、阿尼哥等人皆做出巨大贡献。

元大都采用全新的都城模式,首创一条崭新的中轴线,将钟鼓楼作为全城的中心,放在中轴线最北端,而在皇城两侧,又分别建有太庙和社稷坛,形成“左祖右社”的格局。


它不仅是当时中国最壮丽的都城,而且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壮丽的都城之一。大都城的建立,使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通惠天下》


通惠天下-苗再新


通惠天下(局部)-苗再新

壮丽的元大都对物资的需求是巨大的。为此元朝政府把江南和中原地区的大量粮食和其他物资通过京杭大运河和海运源源不断运送到京城东面的通州,但是,将巨额物资从通州陆路运到大都城是非常困难的。

当时的陆路运输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忽必烈为了解决这段物资运输困难问题,他任命郭守敬为都水监,负责开凿一条从都城直达通州的新运河。

为了避免劳民伤财,忽必烈要求“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经过众多政府官员和军士们历时一年半的艰苦开凿,使得这条长达160余里的新运河终于完工。

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当忽必烈从元上都回到大都城时,他路过积水潭畔,走上万宁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新运河开通后“舳舻敝水”的场面,非常高兴,立刻命名新运河为“通惠河”,画家选取了这一壮观的历史场景。

通惠河的开凿,解决了从通州到大都城的陆路运输困难问题,保障了这条经济大动脉的畅通。

在文化方面,京杭大运河的改造和完善,也使得南北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促进了大都城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局部)-李乃宙


靖难之役(局部)-李乃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以后,就以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为心腹,采纳两人的削藩建议,以削弱各地宗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齐、黄削夺藩王权力的方案是先易后难,首先剥夺了几位势力较弱藩王的权力,甚至迫使有些藩王自杀。

随后,建文帝向燕王朱棣下手,准备以谋反之名将其捕获,朱棣假装疯癫也没有逃过迫害。

于是,朱棣接受谋臣姚广孝等人建议,以“清君侧”为名发起军事反击,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任命长兴侯耿炳文及李景隆率军北伐,镇压朱棣。

在僵持了两年多时间后,朱棣改变战术,避开政府军主力,直接进攻守御空虚的都城南京,取得“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建文帝不知所终。

朱棣夺得皇权,史称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并且仿照南京的模式,在北京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坛庙、园林和衙署,明朝都城开始从南京向北京转移。此后,北京取代南京,成为全国的首都。


五、《德霈万邦》


德沛万邦-王迎春、杨力舟、杨臻、赵进武、杨芳



德沛万邦(局部)-王迎春、杨力舟、杨臻、赵进武、杨芳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开始营建宫殿,自永乐四年(1403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经过多年的建造,紫禁城正式完工。

在规划筹建迁都的同时,明成祖又着力营造明朝的周边环境,多次派遣使团出行各国。

他派遣郑和七次远航,总航程超过三十万公里,访问四十余国家部落,创造了世界航海史的壮举。

在海路畅通的同时,他又派遣陈诚、傅安等多次出使西域,纵贯欧亚大陆上千年的“丝绸之路”在永乐年间再度辉煌。

明成祖励精图治,以“天下同福,厚往薄来”对待世界各国,无论是郑和下西洋还是陈诚出使西域,都是在“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国策指引下进行的。

通过对外交流,明朝与周边国家部落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关系。永乐年间,朝贡国由洪武年间的十几国,增至七十余国。

形成“梯山航海,万国来朝”的壮观景象。永乐十九年正旦,新落成的皇宫正殿奉天殿金碧辉煌,朝廷文武百官和各方使臣齐集。庆典隆重恢宏,气势磅礴。

这幅画作不单纯是历史瞬间的复制,而是对永乐一朝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伟大成就的概括,集中了永乐一朝的重要人物,将历史空间、时间的丰富内涵进行了艺术上的压缩融合。


六、《躬耕籍田》


躬耕籍田-纪清远、卢平


躬耕籍田(局部)-纪清远、卢平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月十五日,顺治帝率王公大臣等百官陪祀,专用仪仗,銮仪卫法驾、卤簿等随行,加上耆老、农夫、禁卫人等千余人马,到先农坛亲祭先农,行躬耕藉田礼,场面宏大,气派非凡。天子扶犁亲耕,行“三推三返”礼,这是清朝皇帝入关后第一次举行祭先农仪式。

顺治时期,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初步建立,然而各地社会生产还未完全恢复,战事不断。

百废待兴之际,顺治帝在先农坛举行规模宏大的躬耕仪式,目的是劝农垦荒,恢复社会生产,一方面是尽快让百姓安居乐业,恢复稳定的社会秩序,巩固立足未稳的新政权;

另一方面也是增产增收,为国家提供稳定的兵饷来源,以进一步推进尚未完成的国家统一事业。

此后,每年仲春或季春吉亥之日被规定为皇帝亲耕典礼的吉日。清代各朝皇帝都“重农务耕”,雍正时期把藉田礼的制度建设推到极致,成为一项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制度。


七、《午门誓师》


午门誓师-王颖生



午门誓师(局部)-王颖生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与沙俄侵略军相勾结,大举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直接威胁到北京的安全。

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清廷决心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康熙三十五年二月三十日,康熙亲统六军,率皇四子胤禛、康亲王杰书、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等于紫禁城午门前,举行出征誓师。

为进剿噶尔丹,康熙部署了三路大军。他亲率中路军,自北京出发,经怀来、赤城,出独石口,与东、西路军相会。

最后,在昭莫多击溃噶尔丹,大获全胜,平息了历时八年之久的噶尔丹叛乱。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康熙三次誓师午门、率军亲征,取得了平定叛乱势力的胜利,赢得了西北边疆地区的和谐安定,增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为奠定中国疆域版图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八、《御门听政》


御门听政-齐鸣



御门听政(局部)-齐鸣

“御门听政”,即清代皇帝在乾清门召集各部官员集中听政的日常性政务活动。事先,由内阁发通知,传知各部院官,提前准备。

听证当天,设御榻于乾清门正中,章奏案于御榻之前,部院大小官员一大早先赴午门齐集,辰刻入大内,候传进奏。

皇帝御门升座后,侍卫从丹墀下石栏旁东西排列,起居注官则在帘下侍立。雍正即位后,进一步确定御门典礼,从而使“御门听政”成为了清代皇帝处理政事的一个重要方式。

雍正元年四月十八日,雍正即位后首次御乾清门听政。参加的大臣有康熙第十三子允祥,大学士张廷玉,内阁学士蒋廷锡,左都御史朱轼等。

雍正皇帝作为“康雍乾盛世”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是清代历史上最为勤政的一位皇帝。

他勤于“御门听政”,励精图治,一方面大力整顿吏治,惩治贪腐,倡导实干,另一方面富有开创精神,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史称“雍正改革”。不仅矫正了康熙朝以来的多种弊端,而且为乾隆时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九、《山高水长》


山高水长-侯卫东



山高水长(局部)-侯卫东

在清代,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清廷要设宴招待进京朝觐清帝、陈述职守的内、外蒙古、新疆以及西藏的王公贵族、上层人士,还要举行盛大的烟火晚会。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新春上元节各项喜庆活动在圆明园举办。“山高水长”楼位于园之西,地势开阔,景色优美。此前一年的七月,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近十七万人在渥巴锡汗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政府的侵略和压迫,历经艰险困苦,长途跋涉万余里,终于返回思念已久的祖国。

这一历史事件,谱写了一曲震动世界的悲壮史诗。“山高水长”楼民族盛会,具有庆贺民族大团圆的意义。

而此时的清朝,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巨大努力,完成了大漠内外、天山南北的统一,进入了康乾盛世时代。

清朝对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民族之间的团结、政治向心力的凝聚,较之此前历代,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十、《换了人间》


换了人间-赵建成、赵浩然





换了人间(局部)-赵建成、赵浩然

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新中国定都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中国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成为了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大众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换了人间》选取了新中国定都北京的主题。画作在场景的选择上没有拘泥于新中国开国大典的一时一地,而是虚化了时空,深入、细腻、真实地刻画了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63位各党派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通过这一领袖群体来体现新建立的联合政府和人民政权勃勃的生机,展示出人物背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再现出那些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形象和为中华民族独立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物群像,展现出北京历史、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伟大转折。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北京脉搏”,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后台联系。欢迎关注官微:beijingma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