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潮安这八大古村落,你会发现喧嚣都市里所没有的别样韵味

身在潮安这八大古村落,你会发现喧嚣都市里所没有的别样韵味

在暮色里,故乡是一幅幅水墨画卷弥漫着袅袅炊烟,故乡是一帘帘乡土人情缠绕在心田。

在睡梦里,故乡是不停流淌着的韩江水,故乡是村口盛开的荷塘笑语涟涟。

在泪水里,故乡是浓浓的乡音载满了忧伤,故乡是花开花又落不停地绽放着数不尽的思念!

我知道,不管浪迹天涯的游子走到哪里,不管家乡有多么遥远,谁也剪不断家乡对游子的风筝线。

那漂浮的云朵,深情地向游子呼唤,诉说着所有的往事。每一声都是眷恋和期盼,每一声都拨动着游子跳动的心弦。

你看,那燕子把窝巢暖了又暖;你看,流萤的灯火在草丛闪了又闪。夜风是否吹冷了游子的衣衫?

圆圆的月亮挂在天边,你在这头,我在那头!我愿用一盏陈封的老酒,温暖游子孤独的心田。

远方的你,是否在回忆着养你育你的大潮安,是否在怀念着古城小村的幽静怡人?

寨墙为界,绿树成荫、地理独特,一派桃花源风光。

我为大家精挑细选了潮安最值得去的八大村落,它们是潮安历史文化的一张张靓丽名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潮安这八大古村落的集锦吧!

1、潮安龙湖古寨:一座“龙脊”挺起的小城

龙湖古寨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之美誉,于2012年11月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它地处潮汕平原,韩江中下游之滨,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据记载,古寨的结构很讲究,是按照九宫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由于形似“龙脊”,加上该寨四周韩江水、池水、湖水环绕,因而称“龙湖”。

俗话说:“潮州厝,皇宫起。”龙湖寨虽历经千年沧桑之变,但古迹甚多、风韵犹存,古寨内巷陌纵横,名宅古第巨祠无数。在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进、十进之深。这些府第、民居的门廊主面装饰浓重,门匾、侧壁等多绘风俗彩画,十分气派;天井地铺卵石或条石,摆设花盆,简洁明快;门厅与天井间置同花屏风隔扇,使空间转折变化。整座古寨呈带状,南北走向,面积约1.5平方公里。

由于龙湖晚期地理位置的变化,得不到商业经济的刺激,整体经济退坡,加上潮州不能随便拆改祖屋的传统观念约束,故较完整地保存了龙湖寨全盛时期的风貌。综观整个聚落建筑,可用"极具个性"四字概括。

直街东面有三条街,西门有六条巷,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从门到街巷显得设计有致,布置明朗,俨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很相似。

龙湖古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干净。难得看到一座乡村寨子能保持得这么有条理,乡村道路上干净无比,仿佛是为了迎接客人而专门打扫收拾过的。现在古寨游客日渐增多,尤其是骑行客、摄影发烧友。

用手轻抚已经有些斑驳破败的墙壁,沾在手上的不是灰尘,而是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蕴。呆在龙湖古寨,看它在夕阳斜下时优雅的神态,浮光跃金的身段,还有一道道漫长的石板路串起的蜿蜒“龙脊”。

龙湖古寨是一座留守的孤城,默默捍卫着一些岁月带不走的痕迹,自成一格地宣告着古寨的“独立”和威望。沿着长长的石板路走进古寨,宛如走进一座古建筑、古祠堂的“博物馆”,尤其值得推荐的是“许氏宗祠”、“方伯第状元井”、“探花第太公祠”、“夏雨来故居”、“进士第”、“绣衣第”、“文翰第”等,每一座都有一段属于自己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古建筑汇集了宋、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潮式"建筑风格,门廊立面装饰浓重、精美绝伦,潮味极为浓郁,彰显了"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尊贵与气度。如走进“方伯第”时,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房子的“连环套”,尤其喜欢走在长长的“花巷”,里面别有洞天,茂密的竹子在阳光下透些竹影下来,像地上有了镂空雕花的艺术。

古寨中的古榕随处可见,古榕树几乎成为潮安地区乡村守护者的象征,屹立在古寨外面,耸立在街头巷尾。现在居住在寨内的多数是寂寞的老人家,青壮年几乎都搬出古寨另谋住处了,长者们成为长居这座孤城的“守望者”。

如今,寨中房屋大多是年久失修的老宅,岁月无情地在它们身上留下了苍老的痕迹,让人不经感叹“英雄迟暮,美人白头”。幽长的石板路,在夕照下真如闪着鳞片的斑驳老墙,像守护其中的老人家一样,满腹心事;还有高高在上的鸟窝,像游子一般,将自己的巢“束之高阁”,只留下怀旧的影像。往日的繁华已经逝去,看着寂静的石板街、老旧的村寨、迟缓的江水,你很难想起当年这里是如何的热闹、繁华。

地址:护堤公路往汕头方向,过江东大桥后再继续往前大约3公里即到。

2、凤凰镇东兴后河村穿越明清旧时光

后河村已有500年历史,至今还保存着一百多年前生活状态和建筑原貌的古村落,是多重文化交融的典范。

这里有“驷马拖车”和大夫府第等潮式建筑,更有融合南洋文化和潮汕文化于一体的洋楼。充满了古朴雅趣,细赏之下,更觉精致唯美,令人赞叹。穿行其中,让人有一种穿越明清旧时光的感觉。

聪明的村民因势利导,顺着山势建造了不同形状的房子,形成了后河村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群,或依山就势,或筑台傍水,错落有致,高高低低,各呈胜场。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后河村更是一个绝妙的外景地,可以从不同角度摄取独特凤凰民居的神韵。

地址:凤凰镇东兴管区后河村。

3、古巷镇孚中村:近千年的古代遗风

孚中村俗称埔中,因村位于丘陵地带中间平坦开阔地,故俗称埔中。

因“孚”与“埔”音近而雅,故写成孚中。

据《黄氏族谱》载:“其祖先于宋度宗年间(1265—1274年)由福建莆田迁此时,已有郭、袁、张、杨等姓居住。”

孚中村聚落呈混合状分布,建筑以灰沙土夯墙瓦木结构平房,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古寨、神庙、祠堂、公厅、大宅、状元第、将军第、龙头书屋、状元石狮等,都是其文化底蕴深厚的见证。

清代建筑孚中寨,寨门坐西向东,按风水上说是坐庚向甲兼酉卯走巽口,前向潮州笔架山,后依托羊铁岭,经纬分明,呈长方形,东西进深107米,南北两端长113米,占地总面积方12091平方米。

古寨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一座由孚中黄氏八世祖璧山公在晚年发家后带领乡亲建造的寨堡。这座近千年的古代遗风仍保存完好,历史文物随处可见。

黄氏大宗祠位于孚中寨中轴线上,精雕细琢屋檐上的木雕精细至极,色彩自然。站在屋檐下仰望梁上的木雕,仿佛可以看木雕的白鹤扑翅欲飞,闭上眼,仿佛可以听到梁上雕刻的小人在窃窃私语,朵朵木刻雕花绽放开来的声音。

其中,孚中寨雄伟高古,寨门两侧的状元石狮、寨内的黄氏家庙、状元第、龙头书屋等历史文物,都与忠勇双全的武状元黄仁勇息息相关。与状元黄仁勇一起载入史册的还有其留下的两块练武石,其中一块重310斤,现保存在孚中寨南面的黄仁勇长房公厅中;另一块重200斤,现保存在黄仁勇二房公厅中。

地址:潮安区庵埠镇西北24.7千米,古巷镇人民政府驻地东1千米。

4、古巷镇象埔寨:皇城缩影

象埔寨位于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古一村,是一处潮州著名的古村落。古寨年代久远,各朝代建筑遗存众多,汇集了宋、明、清年代的建筑风格,木雕、石雕、贝雕、嵌瓷、彩绘、处处体现了潮州民间工艺的精华,又融入了中原建筑艺术,多姿多彩。

象埔寨在1982年12月被列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被广东省宣布为古村落。整个建筑规模之大,构筑之精,造型之美,堪称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象埔寨地灵人杰,历代科举名贤辈出,根据潮州陈氏有庆堂族谱记载,有进士、贡生、举人18人,寨中现有进士第一座,大夫第七座。

寨内巷道呈蜘蛛网状。寨内民居沿巷道而住,门当户对,鳞次栉比。巷道两边筑有院门与环城巷道相连,给行人以方便。在巷道中闲步,冷不防会发现巷道角落中不时冒出斜倚的几丛篷草,清新滴翠,欣欣向荣,实在惹人怜爱。

建筑布局结构严谨规整,处处呈现出华贵尚美、精雕细刻,是潮州一处文化的缩影,也是古巷象埔寨独特建筑特色。该寨有雄伟高大的寨楼,“象埔寨”石匾额仍在寨楼门上。古寨建有三街六巷七十二座厝,进入寨门便是一条大通道,直通大宗祠陈氏家庙。

大宗祠屋顶为悬山顶建筑,是一座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明式建筑。大宗祠左边是二房祠,右边是房祖祠,都是建于清代的宫殿式建筑风格。

纪念祖先、坚守家业是象埔古寨原住居民的一种执着的精神。采风过程中曾与众多的阿姨阿叔叙叙旧,多数是儿女事业有成,或办厂、或做贸易,大都在外购房盖屋,儿女孙辈都在外面工作读书,大年大节时才过来老屋与长辈团聚。这些老一辈在老宅里坚守是纪念祖先弘扬祖先美德的传承,是维系家族团结兴旺昌盛的根源所在。

象埔古寨,是历史留给今人的一个背影;岁月沧桑,冲刷不尽豪门气派。行走其间,手抚那一堵堵用砂石、贝壳和糯米垒筑而成的院墙,似乎能听到古人若隐若现的脚步声、欢笑声,任岁月雕刻,划出风霜的皱纹!随意踏入一座民居,都足以叫人自惭形秽。古人在生活上的旨趣与追求,实在超出我们太多。它们反映在对于一砖一瓦、一柱一石、一梁一木的精工细作上,同时又兼顾与天地自然的和谐,无半点造作伪饰之感。

银两多些的,房屋造得大些,天井宽阔些;银两少些的,倒也无妨,可以打造得更精致可喜。出门的影壁前,无论如何都要种上些花草树木,这是每家必备的"花园",各家男女长到15岁(虚岁),便要择吉日行"出花园"仪式,作为成年之礼!

今天的古寨,身处一片乡镇企业环抱之中,过往的大车不时扬起阵阵尘土,如果不是刻意寻觅,很难在一段弯来扭去的小径后,找到它的踪迹。

地址: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古一村,东距潮州古城约8公里。

5、文祠镇李工坑村:畲族的发祥地

广东潮州凤凰山是畲族同胞世代相传的祖居地和民族发祥地,在全国畲族同胞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畲族(shē zú)这一中国南方游耕民族藏身于凤凰山里,少有外人打扰,宛如世外桃源。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李工坑村入选“广东省古村落”,不是因为这里有多少悠久历史、价值连城的古建筑,而是这里有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古老传说,有原生态的畲歌场面隆重盛大的招兵节

潮州凤凰山畲族招兵节是畲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一个以祭祀、祈祷为主要形式的民俗活动,涉及畲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历史上"招兵节"是位于凤凰山各畲族村每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于冬至前后三天请法师择吉日举行。据了解,这个活动现仅存于潮州的凤凰山区的畲族。整个活动头尾三天连续,共有二十八个项目,分四段落进行:一、祷告,二、请神、安神,三、招兵,四、收邪。畲族"招兵节"是集畲族文化大成,涵盖了畲族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语言、民歌、音乐、武术、舞蹈、服饰、饮食和迁移等。

“三月三”,又称潮州畲族“乌饭节”,是畲族人民纪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节日。相传:在唐高宗总章年间,畲族英雄恨兴领导义军反抗唐王朝,被官军围困在大山里,粮断援绝,处境十分艰难,眼看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山里各种植物都已脱叶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的野生植物,枝条上还挂有串串的甜果。畲军采集回营,雷万兴之香甜可口,便传令全军四出采集,军粮解决了,雷万兴便于三月初三日杀出重围,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又是一年的三月初三日,雷万兴想吃当年的乌稔果,让畲军入山采摘,可是这时乌稔刚吐芽抽叶,士兵只采回叶子,加入糯米蒸制,饭呈蓝黑色,同样香喷可口,后来畲民为分享雷万兴抗击官军胜利的喜悦,每年三月初三日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蒸制乌米饭,世代相沿,衍成风俗。如今,各地畲民为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乌米饭,合家共餐,馈赠亲友。举办舞会,集体对歌,欢度节日。

地址:潮安区北部的凤凰山脉南麓,北靠后头山。

6、浮洋镇高义村:有个榕树门

高义村,俗称沟墘,位于护堤公路之西,距浮洋镇政府3.5公里,面积约0.8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多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林氏始祖由福建蒲田迁此创乡。因村落创于大沟之旁故名沟墘,(沟墘是潮州话音,意思是沟的旁边)后来改称“高义”,现在的村民依然多是自称“沟墘”,创乡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高义村因为地处韩江边,历史是曾经多次遭遇洪水的袭击,甚至有过洪水裹着泥沙覆盖了村子所有耕地的惨状,过去的农业一直都得靠天吃饭,不发达,时常歉收失收。当地民谣有说,“三日无雨鸟饿死,一场大雨浮屎桶”。意思就是没有下雨就干旱,而下雨了又是涝灾。直到解放后,在1951年开始兴修水利,引韩水灌溉,才逐步地解决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现在的高义村保存的古民居,多是明朝所建,我们潮安的村落大致都是这样的,始于宋,而旺于明清。今天的老村,基本还保存着良好的古村面貌,规划整齐,三横八巷,2个池塘形成护城状。经历了几百年盛衰,尽管许多建筑已经十分破旧,但古村落却十分难得地保存着原生态环境。

这里的祠堂府第、深宅大院,都原汁原味,保持着它的历史可读性和沧桑感。悠然间,鸡犬相闻,村烟乍起,屋前树底,有老者笑语相问,仿佛你只是远归之人。蜿蜒曲折、高低错落的小巷中里,七弯八拐中,环顾四周时,那些残墙断壁仿佛在数十年上百年的风雨中诉说它独有的过往,那些屋顶上残留着的枯黄的草根、那些飘摇欲倒的土墙,以及那些快要凋落的老式窗格,只能借着想象来描述曾经的故事。

在村里的旧厝内二横巷贤可公祠这里,有着2口很奇特的水井,这2口井相距不远,但一口井的水永远是清澈的,而另外一口的井水则是蟹黄色的。这两口古井旱不竭、涝不溢,味道甘醇,称誉为“高义文武井”,几百年来,这对“文武井”就养育着高义村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高义村有一座“云路庵”,庵门两侧墙上用贝灰浮雕制作了赤兔、青龙两匹“神马”。在古代,马多用于征战,而庵堂正常是为宗教静修之地,多以静寂为主题,而这“云路庵”的门墙上却是装饰着骏马,这实在是不多见。而且这庵的总体造型设计上,也和常见一般的庵堂也是不同。至于是什么原因,有待细究。

这里处处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苍劲古榕,绿荫成片,记得梁实秋老先生曾经有嘲讽那些暴发户大宅的名言,那就是这些大宅是“树小,墙新,画不古”,所以有古树,才足以证明岁月的存在;高义村的古榕,向我们展示的就是这里的年轮,这里的历史。

而最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村头的这个“榕树门”,盘龙卧虎似的榕树根,竟然是天然地形成了一扇门,门宽3米、高2米,小汽车都能通过。榕树根的上面,是撑着一片有几百平方的绿叶荫伞。村民们说,过去的孩子们,常常会在榕根门上爬上爬下玩耍;而大人老人们,则会在这绿荫下纳凉聊天,现在出于对这树的保护,已经是禁止了孩子在树根上玩耍的了。但是做为通行的门,它的功能依然是存在的。这样纯天然的景观,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至于此门是何时何由形成的,村民们都说不清楚,总之年代久远。

地址:距浮洋镇政府东北3.5公里,位于护堤公路之西,东界新安村,西接云路村。

7、彩塘镇金砂一村:恍若隔世的幽宁

金砂一村原名砂陇,全村几千人都姓陈,只有个别户姓蒋。据说此地属“船地”,船须有桨才能行驶,船地才能变成活地,于是他们的创乡始祖就去请一户姓蒋人家来插居,是取其“蒋”与“桨”的谐音。

南宋绍兴廿八年(1158年)建寨于松岭,元末明初移居平川,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寨,设四门三关,历称金砂寨。金砂寨西门遗址尚存,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

漫步金砂一村,四处都能发现宋朝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老残缺的灰瓦青砖墙一幢连着一幢,蜿蜒的青石小路和碧绿的水塘又将它们分隔。深深的院落里,巨大的房梁、精美的雕花石柱、古拙的门厅、高高的门槛,丛生的荒草难掩数十座气派古建筑曾经的华贵风采。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从熙公祠,其为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所建。兴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于光绪九年(1884),历时十四年。从熙公祠座东向西,面宽31.22米,进深42.25米,为二进院落布局,前厅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斗拱抬架式木结构,地面铺大理石规格砖。

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使整座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首进门楼前分置精致石狮一对,门楼屋架为双面镂空石雕。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镶嵌于门楼石壁上的四幅石雕.这四幅石雕分别以土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每幅石刻都很好地运用了“之”字形的构图,将不同时空的人、事、物集中在同一画面,浓缩故事情有节。表现最富戏剧性的瞬间。

一幅“渔樵耕读”图,分布了二十五个人物或穿插于亭台楼阁之上,或出没于山林曲径之中,或抛网捕。或牧牛而归,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花鸟虫鱼”则以自然取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展翅的鸟,跳跃的鱼,肥硕的荷,怒放的花......无不维妙维肖,尽态极妍,其艺术造诣之高,堪称一绝。

祠内的潮州木雕也精美绝仑,首进的屋架,后座的抱厦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间诸穿、插构件都饰以玲珑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显示出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村里古榕浓荫蔽日,轻烟袅袅,古宅门深掩映,路道则四通八达,以当地特色文化活动“赛秋龙”而闻名于坊间。

条条又窄又长的古巷,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幽宁。可以说,金砂一村是个活着的千年古村,它远古的灵魂,依旧盎然。

地址:潮安区城庵埠西北3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南3.5千米。

8、浮洋镇井里村:中医药

井里村,俗称井头,古称景德乡。属潮安区浮洋镇,东邻花宫,西接桃李陇,南界乐桥,北连斗文仙家,聚落呈块状。始祖柯辛伍于明代永乐年间(1408~1424)自福建蒲田大井乡石榴花丛脚下巷迁此创乡。原称景德乡,后为不忘故乡大井,易名“井里”。

井里创乡至今已有600余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建筑人文特色。自明朝嘉靖年间至今,井里村柯氏后人得柯玉井《万氏医贯》的医学传承,悬壶济世,名医辈出,享有中医药之村的美誉。

如今,在井里村仍保存有柯氏宗祠、大夫第、柯氏故居、尾书斋、风水池等不同时期的各类特色古建筑,历史文化积淀厚重。

地址:距浮洋镇政府5.5公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