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孩子看似可笑的语言,值得每个人思考

纪录片《幼儿园》:孩子看似可笑的语言,值得每个人思考

01

我带三岁的小孩上卫生间,门外有人问"里面有人吗?"

孩子问我"那,里面有人吗?"

我说"你不是人吗?"

他说:"我不是啊!"

旁边的服务员忍不住了,问他,"那你是什么?"

他说"我是小黄鸭啊。"

然后,小小的卫生间也变得一片欢声笑语。

孩子的世界,我们有时候真的搞不明白,不知道他们这一秒到底在想什么,也猜不到他们下一秒又会有什么新奇想法。

02

看张以庆的《幼儿园》,会被孩子的"妙语连珠"搞得哈哈大笑,明明是一部纪录片,却看成了喜剧片的效果,但是这个笑过之后,心里却有点难受:他们幼小的世界,俨然成了一幅缩小版的成人世界。

片子开始没多久,就有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对话:

"你个子真是很高,怎么长这么高呢?"

"因为我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

初看这个片段,我笑的前俯后仰;再看这段对话,我的内心不禁有些苦涩。他们本应该纯洁无暇的年龄,却也耳濡目染学会了成人的逢迎。

03

每个家长都在保护自己的孩子,然而每个家长并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真空的环境中。

既然迟早是要知道成人世界的规则,家长们可能都要面对这样的纠结:是应该让孩子们越晚知道越好?还是让他们越早知道越好?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既担心早熟让他们身心受到影响,又担心保护的太好让他们无法适应社会的纠结。

张以庆在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为了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对摄像机没有陌生感,增长了拍摄的时间,差不多用了8个月的时间,摄影师每天都去教室,并且和孩子们同吃同玩,有一次摄影师生病了没有来,班里的孩子还问老师,"我们班的那个叔叔今天怎么没有来上课?"

最后拍出了几公斤的素材,就为了最真实的记录孩子们的生活。但是当最后开始剪辑的时候,张以庆自己也糊涂了:拍摄之前是想记录孩子们的纯真无邪,拍摄之后发现绝对的纯真无邪并不存在。

这部纪录片制作初衷是为了通过对比,反衬,提醒成年人要保持内心的童真,不要因为过度追求物质而遗失了本心。然而,当几千个小时的原素材摆在眼前的时候,导演发现了难度。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60分钟的片子。"反思"还在,所以开头才会有这样的提示: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

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04

片中记录了那个打了别人,自己先哭的高扬,在活动课上却又一脸纯真的唱着"互爱互助"的歌曲。

每个妈妈面对自己的宝宝,可能都是一面魔鬼一面天使的心情,前一秒被他搞得鸡飞狗跳的世界,下一秒他可能又无限温柔的来安慰你。都说孩子是上一辈子的小情人,所以才会让人这么又爱又恨。

那个喜欢了别人却又不敢说的小胖孩,认真而谨慎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你最喜欢班里那个同学?”

“女的?”

“对。”

“不知道。”

“我看你喜欢了不敢说。”

“你怎么看得出来啊?”

“我一看就看出来了,你犹豫了好半天。可能我也知道是谁。”

“是谁啊?”

“是那个白白的。”

“这你知道了怎么还要问我呢?”

那个永远被妈妈最后一个接走的陈志鹏,哭起来的时候看得人满眼泪光。

05

熊太行老师曾在《关系攻略》中说,所有的关系中,最难搞的是与孩子的关系。即使没有为人父母,也至少曾经都当过孩子,或者免不了还与其他孩子打交道,这其实是一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问题。

关于孩子的话题,一直是从未消失过的热点。这部《幼儿园》拍摄的时间虽然比较早,但是它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思考却并没有过时,反而更加深刻。

季琦曾说,"人间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人间是我们修炼的道场。"

孩子也如此,我们既不能自私的让他们此生只是为了延续;又不能放任自由,任其发展。

社会中的每个人,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守护孩子,让孩子成长?都在强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自己的父母,只有当父母的自己往前多迈几步,才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身教"总是大于"言传"。

父母多一些耐心,多思考一下问题背后的原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可能是在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中最好的答案。

(本篇完)

我是吉祥微,一位终身学习者,用女人的视觉,来观察这个丰富的世界,期待和您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