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互联网技术助力司法审判

四大互联网技术助力司法审判

点击上方“网信北京”订阅哦!

“移动微法院”“天平链”“屏幕共享”“智能审判应用”……听起来有些“玄妙”,但这些“高科技”已经实实在在应用于法院审判之中。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揭秘这四大技术如何实际应用司法场景。

AI虚拟法官

司法场景一:

移动微法院

一部手机就是一间法庭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法官郭晟,通过两个案例介绍了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的移动微法院。在其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有位80多岁的老人在手机端通过AI法官的指导立案成功,并在线进行庭审,整个诉讼过程全部在手机上完成。老先生庭审后说,科技进步真让人意想不到,在家就打了场官司。

另一起案件中,原告不在国内,被告代理人在外出差,案件承办法官外出培训,这可怎么办?法官与双方当事人约定晚上6时同时登录移动微法院,并顺利在移动微法院中完成调解笔录的签字和调解书的送达。

“移动微法院,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当事人少跑腿的转变。”

司法场景二:

屏幕共享

实现面对面庭审

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庭法官崔璐以“屏幕共享”为例,介绍了在“网上案件网上审理”这个全新审理模式下应运而生的全新技术方法。

什么是“屏幕共享”?它是在庭审过程中由法官发起共享或当事人发起共享申请,参加庭审的所有诉讼参加人均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在线现场观看申请方屏幕的操作。

如何实现“屏幕共享”?崔璐以法官发起和当事人申请两种方式进行了展示。一种为法官点击“桌面共享”,一键即共享成功;另一种则由当事人申请“屏幕共享”,法官同意后,各方均可观看申请方的屏幕,进行举证质证。

通过“屏幕共享”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电子证据进行勘验,极大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保护当事人诉讼材料的安全,也大大降低了举证难度和证据勘验成本。

另外,“屏幕共享”结合庭审直播,可以实现向社会公众呈现庭审全过程的直播效果,使互联网审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阳光下的审判”。

司法场景三:

智能审判应用

法官的机器助理

机器能写判决书?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二庭法官朱阁比喻,文书自动生成的过程像是烹饪一道菜品,“食材”就是当事人提交的诉状、答辩状、证据等相关诉讼材料以及法院审判系统里存储的案件数据,文书生成系统就相当于机器厨师,对这些“食材”进行数据清洗(洗菜)、语义理解(切菜)、智能组装(按照菜谱的步骤和方式煎、炒、煮、炸)等一系列加工处理,最后放进文书模板(装盘)当中,由此自动生成相应的文书初稿供法官使用。

基于法律知识图谱辅助法官文书生成

那么,机器能否取代人类法官判案?朱阁表示,虽然机器法官能够快速处理简单的案件,但是当面对复杂案件时,最终需要法官的经验和理性判断。

司法场景四:

天平链

以秒计算的“业务”能力

天平链,堪称网络审判的核心技术。它,到底有多神奇?

“以‘抖音案’为例,一摞卷宗变成一个哈希值32字节。”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法官颜君举例说,案件当事人为了赶上开庭,将公证做了加急、快递,但仍然快不过区块链。跟公证相比,区块链把取证时间从几个月减少为几秒,把取证的物力成本从一大摞卷宗降低为一个哈希值32字节,财力成本从上千元降低到了几元钱,甚至免费。

天平链技术架构

除了上述四项技术,北京互联网法院还具备了法律知识图谱技术、即时通讯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云视频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

来源:北京日报

微信:beijing_wang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