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换个体位生孩子?

能不能换个体位生孩子?

今天跟安安聊了一会儿生孩子的事儿,真是愁煞所有不想生孩子的女性,不光是养娃的问题,生孩子所要经历的种种“磨难”(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是磨难),就够让人下体一紧,心上一凉的。

本着不贩卖焦虑的原则,那些让人又凉又紧的东西就不多说了,开听可乐,咱们说说体位的事儿。

不是造孩子的体位,是生孩子的体位。

喜欢看古装的宝宝们都知道,用地狱走一遭来形容古人生孩子,那真的是很贴切了。

从秦汉开始,生孩子就被视为“血光之灾”。不仅如此,在家生孩子还会被视为“不洁”,成为一种忌讳。如果哪位孕妇快要生产了,会自己跑到路边,甚至坟墓旁(咱也不知道为啥,咱也不知道问谁),搭一个草棚,孕妇们在这里待产、生孩子、坐月子,直到处理完一系列“不洁”之事后才能回家。而这间草棚,估计也是史上最早的产房和月子中心了吧。

虽然古代产房只有“热水”和“剪刀”两大神器,但距离母子平安中间,还是会发生很多事情。比如生下的孩子是畸形或者夭折,那孕妇就会被彻底视为“不祥”,再次生产时,就必须到地里、灶间、牲口棚、田野和水沟等地方呆着去。

所以那些“捡来的”孩子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每位产妇在生孩子之前,要干一碗“催生汤”或者服用“催生丹”。本草纲目中记载过“催生汤”的配方,用芫花、天花粉煮成,前者微毒,后者甘寒,都有“泻”的作用。“催生丹”则是一种用兔毛皮烧成灰的粉末,经过调酒制作而成的东东。除此之外,还有人被迫吞头发、喝香灰水。听着挺诡异,其脑回路是先催吐,通过反胃给腹部施加压力,最终达到催生目的。

瞧瞧,为了生孩子,产妇们也是都豁出去了。

准备工作和产房都已妥当,就到了生孩子的时候。古时候生孩子,因为地球引力很重要,所以体位也很重要。

通过电视剧你能看到,不管是古时还是现在,生孩子的体位大多是躺平,但其实真实姿势可没这么单一。古时候生孩子一般是摒除旁人,只留一两位帮手,然后摆出竖式体位。

你是不是想起了点啥?

没错,《知否知否》里明兰生孩子用的就是竖式体位。

所谓的竖式生产,在《诸病源候论·妇人将产病诸候》中有记载“妇人产,有坐有卧”,意思就是古代妇人生孩子,有坐着,也有躺着的。但古代妇女首选的生孩子方法是坐着生。坐姿分娩属于受古代孕妇推崇的“竖式分娩”,竖式分娩有多种姿势有站立式、蹲式、跪式、坐式。也就是说,古代孕妇生孩子,有“坐着生”、“站着生”、“跪着生”、“蹲着生”等多种体位。

现在古装剧里生孩子一水的躺着生,还是有点不符合当时情况的。古代卫生条件极差,生孩子真的就是鬼门关走一遭。我们现在固定的思维是躺着生舒服,其实生孩子这件事儿,怎么生都不舒服,并且躺着生并不是特别利于产妇用力。对于尽人事听天命的古代人来说,竖式分娩的优势比卧式分娩可以大很多,受地球引力作用,更容易生产,大大减少了难产几率。

所以这种“竖式分娩”在古代受全世界推崇。

“竖式分娩”在日本

南宋时期,重庆大足石刻中有副“分娩图”,反映了南宋产妇的生孩子方式,即是典型的竖式分娩方式:分娩时至少有两人助产,其中一人从后面抱住孕妇的腰,另一个人准备接生。

有趣的是,古埃及法老宫里也有一幅浮雕,所描绘是末代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即埃及艳后)分娩场景,女王所采用的是竖式分娩中的“跪姿”。

其实在老司机看来,喝什么催生汤,用什么体位生孩子还都是次要的。有个经验丰富、技术过人的产婆才是最重要的。要知道,遇上难产,那才是真正的要命。碰上产道狭窄,或者婴儿太大只,技术不佳的稳婆经验不足,生拉硬拽婴儿,或者出现感染,场面就可能相当惨烈,分分钟母子性命不保。

康熙的嫡妻孝诚仁皇后、女儿和硕温恪公主,以及粉丝众多的纳兰性德原配卢氏,统统都是因难产去世的。可见在古代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强人意下,孕妇流产很常见,有能怀着等到生产的,也有不少因难产而死的,最终能生下来的,又会面临着孩子早早夭折。但凡母子双双活下来的,都是生命游戏的幸存者。

难怪说——“儿奔生,母奔死,阎王爷处隔层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