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军队战斗力为何急剧下滑?只因吃空饷已成习惯,贪腐无处不在

明末军队战斗力为何急剧下滑?只因吃空饷已成习惯,贪腐无处不在

在谈起明末军队的战斗力时,大家普遍看衰。更有甚者,认为十个明军才能打赢一个后金军。

从事实来看,这个说法似乎也很有道理:自萨尔浒开始,明军就鲜有胜绩,经常是人多打人少,结果仍以惨败收场。

这是兵员素质的问题吗?不太可能。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明军的身体素质比后金军差很多。

在我看来,明军不如后金军,不能从军队上找答案,而要把目光放在官场上。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说过这样的话:“臣虽然名义上拥兵八万,可实际上只有三万多人,这三万人里,也只有三千人勉强算个兵,其他人都是凑数的”。

臣罪万死,臣按册兵力八万。核其实三万余人,非几粮食不足以养一兵,此各边通弊,不自关门始。”“若三万人皆战士,成功何待今日?臣兵不过三千人可用耳。——《绥寇纪略补遗》

而在《皇明经世文编》中,也记录了徐光启的奏章。徐光启在奏章总称,当他巡查军营的时候,发现在册10600人,实际只有6837人。据说,缺额那部分支援辽东去了,还有部分逃亡了。

可问题是:无论是援辽士兵还是逃亡士兵的数量,军营都没有具体记录。

相关负责人大概也觉得不太好意思,于是想方设法地增加了837人,总计7616人。而根据士兵履历显示,参加过重大战争,称得上精锐的士兵大约只有100至200人;满足当兵条件的大约有2000人,可以充当伙夫杂役的大约也有1000至2000人,剩下的3000多人,根本不具备当兵的身体素质。

臣于三月二十日以后,前后廵历通州昌平二处,据山陕河南三营、册开原额民兵一万六百名。内除三月以前沿途迯故、并选取援辽上等民兵外,实在者止六千八百三十七名。向来行文清勾,陆续解到迯兵并臣所募补教师家丁等共新收八百三十九名。今七月见在食粮民兵七千六百七十六名,此臣所辖三营兵数也。

臣自三月受事,前后逐名点选。核其年貌、程其勇力、除巳前选去援辽、今营中俱无上等外、止于中等下等内选出中上等七百一十五名、中中等一千一百九十三名、巳上二等,稍堪教练。其中下等二千一百二十二名、堪为火兵杂流。其余下等三则、俱不堪用。故据臣所见七千五百人中。略能荷戈者,不过二千。并入可充厮养者,不过四千。求其真堪教练成为精锐者,不过一二百人而巳。此臣简选之大略也。——《皇编经世文编》·徐光启廵历巳周实陈事势兵情疏【兵情】

从吴襄所说的话和徐光启的奏章来看,这种情景似乎不是什么文学产物,而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再看看宁锦之战时,关宁军队的人数。

明有关内兵 4 万,关外兵 8 万,四上援兵 3 万,共久有官兵 15 万。还有数省兵员待命,随时调往关门外。”“后金以五六万精兵围困锦州,明朝军同后金军相比,既占有时间的优势,也战有空间的优势。——阎崇年·《袁崇焕传》

明末虽然已经有了火器,可那时候的火器,还不是什么决定战役的大杀器。换言之,在明末那个时间节点,人数优势还是存在的。

可关宁军队拥兵十五万,面对六万后金军队,竟然都不敢出城,这真是怂出境界来了。

对此,我的看法是:关宁军队是边军,不可能像徐光启所看到的那么离谱。但如果比较起来,恐怕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也正是因为如此,明军在宁锦之战时只拥有账面上的兵力优势。账面上的十五万军队,实额到底是多少,答案恐怕不容乐观;实额军人中,合格士兵到底有多少,答案恐怕更不容乐观。

十五万军队面对敌六万军队,竟然被堵在城里不敢出去。二十多天后敌人撤退,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锦大捷。

我敢说,就这种水准的胜利,放到任何一个时代,也没有人敢恬着脸说这是大捷。但是在明末,它就是大捷。

我要说明一点,我并不想否定袁崇焕。这种战役虽然不值一提,但换个人还真未必能打出来。袁崇焕之所以能够获得信任,还有其他原因,今天不做详解。


对于明末这种明目张胆吃空饷的行为,也不是没人揭露。可往往是刚说个开头,就直接烂尾了。

孙承宗在宁锦干了快四年,就是一个劲儿地大搞土木建设。其间打过一仗,被后金打得大败而回。

事后,有人弹劾孙承宗,说他丧师辱国。孙承宗则反驳说,这一仗损失很小,而且是部将擅自行动,自己事前并不知情。

但尽管如此,孙承宗还是下课了,他的职位由高第接任。

高第上任之后立刻大呼小叫:“孙承宗你个混蛋坑我,在册兵力十一万,可我清点的时候只有五万人!”

面对高第的控诉,孙承宗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既然只有五万人,那你以后就按照五万人来领军饷吧!”

这话一出,高第直接傻眼了,最后只得上书请罪,承认自己是喝多了酒胡说八道。

从客观事实来看,高第肯定没有胡说八道;可从现实状况来看,高第就是在胡说八道。

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无论高第接手了多少军队,这支军队都必须按原有人数(即十一万人)来领饷。否则,一定会引发暴乱。

孙承宗在的时候,大家都是领十一万人的军饷;高第这个混账东西来了,大家只能领五万人的军饷,你觉得军队会不会把高第生吞活剥?

看到这件事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个著名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谁都知道,皇帝就是光着身子没穿衣服,可就是没人敢点破。是大家都喜欢装聪明人吗?不是,我相信肯定有人不在乎自己聪明与否。但我相信:所有人都在乎自己的性命。

大家都不点破,就你大大咧咧地说出来了,显得你格外聪明?一个人要是混到这种地步,那他就离死不远了。

大明军队到底有多少人?知道的人肯定有很多,但大家就是装着不知道:“哎呀,这件肉色的衣服真是漂亮啊!”如果有人敢扯着脖子说,自己就是没有看到这件新衣服,那他肯定是不想在政府里混下去了。

这就叫“难得糊涂”,这就叫“稳定压倒一切”。


高第为什么要攻击孙承宗?很多人说因为高第是阉党,他陷害孙承宗,只是为了党争。在我看来,这个说法是有谬误的,因为高第绝不是阉党。

崇祯初年,崇祯皇帝决心要把阉党一网打尽,但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员却只找了四十多个阉党交差,这四十多个人里面没有高第。

崇祯皇帝对于这个数字不满意,觉得找到的阉党太少,命令东林党继续深挖。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员又多找了几十个阉党交差,这一批人里面同样没有高第。

崇祯皇帝这回可是勃然大怒:挤一挤动一动,你们是牙膏吗?给我彻查!

万般无奈之下,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员一次性抓出近二百多个阉党。但就算如此,高第还是没有成为阉党成员。

初,逆当死后,上欲因台谏言定逆案,大学士韩爌、钱龙锡不欲广搜树怨,仅列四、五十人以请。上不悦,再令尽列以闻;且曰:“皆当重治,轻则削籍”。阁臣复以数十人呈进,上怒,不称旨;命分三等:曰称颂、曰赞导、曰速化。且曰:“忠贤一人在内,自非外廷逢迎,何遽至此!其内臣同恶者,亦当入之”。于是案列甚广,几无遗矣。三月辛未,廷臣上钦定逆案,诏刊布中外——共二百十八人,以七等定罪。——《崇祯实录》

如果高第真是阉党,并且为了陷害孙承宗而谎报军队数量,这么大的罪,他是怎么躲过去的?

不但高第不在其中,传说中光荣的阉党成员——王化贞也不在其中。所谓的王化贞和高第是阉党,明显是后世附会的说法。

之所以会把高第附会为阉党,按照我的理解,主要是为了给东林党洗地。用这种方式证明:在辽东边境存在着阉党和东林党两条线路斗争,东林党并非不干实事就想着党争的人,而是一直在与邪恶的阉党抗争。

那么高第为什么会把这种事捅出来呢?我的看法是:高第并不想接管这个烫手山芋。

孙承宗是官僚集团的一份子,但他绝对是最优秀的官僚之一。谁也得承认,在明末那个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孙承宗虽然打仗不咋样,但综合素质绝对是一流的。

可就是孙承宗这样的优秀人物,对于辽东乱局都无可奈何。高第长了几个脑袋,认为自己能比孙承宗干得更好呢?

所以高第在上任之初就要和皇帝打好招呼:孙承宗留给我的是一个烫手山芋,干不好你别怪我。结果呢?孙承宗使出一招“四两拨千斤”,直接把高第打得口吐鲜血。


大明帝国的军队,已被吃空饷、挂名和老弱充数给掏空了。所以只能用另一种方法来补救,那就是训练家丁。

天启年间,辽东经略熊廷弼在一封信里写道:“操练之檄,何月不行;操练之事,何日不说?乃诸镇将自一二蓄养内丁外,皆视营兵为无用,而不屑操。不惟不操也,且使为内丁厮役,且夺其马与内丁骑,而代为喂养。……幸语诸镇将,以视内丁之心视营兵,则无不强也;以收拾内丁之心操练营兵,则无不可战也.将官以百十内丁战,何如以一二千营兵战;一大帅以一二千内丁战,何如以一二万营兵战?是大有益于自家者。”——《皇明经世文编》

这种方法是培养出一部分真正的战士,用真正战士的标准要求这些人。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家丁”制度很不错,因为这是一种自古就有的军事策略。把军队最精锐的将士集中起来,就能形成一股冲破敌人阵脚、突破敌人防线的强大力量。

可问题是:明末的“家丁”制度建立在畸形的基础之上,说得再详细点,就是建立在明军普遍吃空饷、普遍丧失战斗力的基础之上。

这样一来,大家就开始堂而皇之地扯淡:“虽然我这支十万人的部队,吃了五万人的空饷,但我练出了一支一万人的精兵,你有什么理由责怪我”?

换个朝代,这种人死十次都不嫌多。但在明末,这种人甚至可以被称为“名将”,你说讽刺不讽刺?

再次强调,这不是具体某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大明帝国的问题,或者说整个官僚集团的问题。

在所谓的宁锦大捷中,明军为什么不敢出城与后金军野战?就是因为精锐差距太大。换言之,后金处于创业阶段,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六万后金军几乎个个都是精锐。

反观日薄西山的明军,名义上有十五万军队,可实际上呢?能有三万精锐就要谢天谢地了。这样一算,你说明军是多还是少呢?更何况,那些水准不够的人,不但不能帮忙,反而要连累战士照顾他们。

后世有一个段子,说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加入轴心国,就是给同盟国帮了大忙,因为意大利人至少替同盟国解决了德国十五个师的威胁。

猪队友有害无益,这个道理在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

明军为什么不敢在与后金军打野战?不是因为萨尔浒令他们丧胆,而是因为明军的根子早就烂透了。


明军与后金军的伤亡比例总是大的惊人,比如说萨尔浒之战,后金据说伤亡了五百人,明军却伤亡了好几万。这种伤亡比例,怎么看都觉得触目惊心。

可如果是一支精锐部队和一支乌合之众对垒,那么打出这样的伤亡比例,其实还是挺合理的。

军队是最讲求纪律的地方,如果把军队弄成充满了弄虚作假、自欺欺人、滥芋充数、贪污、腐败和受贿的环境,那么无论让谁当将领,也无法让这支军队真正拥有战斗力,因为这支军队没有纪律。

这一切显然不是某个高级将领所能改变的,甚至不是某个皇帝所能改变的。

为什么袁崇焕会发明一种“城墙大炮”的战术?就是因为袁崇焕心知肚明,自己手下是一帮什么货色。给这帮货色当领导,除了躲在城里开炮之外,还能干什么呢?

这分明是袁崇焕的无奈之举,可是在某些专家学者和袁崇焕的粉丝口中,就变成中国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了。

何其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