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四大快递公司7月经营简报出炉:“价格战”延续 从业者承压

A股四大快递公司7月经营简报出炉:“价格战”延续 从业者承压

近日,A股四大快递公司顺丰、圆通、申通和韵达相继发布了2019年7月经营简报。近日,A股四大快递公司顺丰、圆通、申通和韵达相继发布了2019年7月经营简报。《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四家公司在营收和业务量上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申通和韵达的业务量增速超过50%,与之对应的是,单票收入集体下滑,圆通和申通更是同比下降逾10%。

“单价持续下跌,可见价格战仍旧打得相当激烈。”一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进入2019年以来,民营快递企业掀起了一轮凶猛的价格战,拟靠低价维持或抢占市场,7月数据报告佐证了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然而,价格战下,加盟商、快递员等从业者备受压力。关店、换岗、离职、转型,成为快递业衍生而出的一种新生态。

价格战仍在持续

简报显示,2019年7月,顺丰控股速运物流业务实现营收83.43亿元,同比增加19.12%;业务量3.69亿件,同比增长22.59%;供应链业务实现营收4.59亿元,环比6月增长约3.38%;单票收入为22.61元,同比下滑2.84%,近四个月以来,单票价格持续降低。

圆通方面,7月实现营业收入21.67亿元,同比增长24.63%;业务量达到7.71亿件,同比增长41.57%;单票收入为2.81元,同比下降11.96%,连续7个月下滑。

申通实现营业收入17.79亿元,同比增长33.18%;业务量为6.36亿件,同比增长52.23%;单票收入为2.8元,同比下滑12.5%。

韵达实现营业收入27.68亿元,同比增长218.89%;业务量为8.79亿票,同比增长56.13%;单票收入为3.15元,同比增长104.55%。不过,一名业内观察人士分析称,韵达自2019年1月1日起,将派费服务收入纳入到快递服务收入内,从而推高了单票价格的数据表现。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数据看似增长,但实际也在下降。

“从7月的数据可以看出一个明显态势,即降价、增收、扩量,价格战的痕迹显露无疑。”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2019年以来,快递企业单票价格整体持续下降。以圆通为例,2019年1-7月,其单票收入从3.44元降到了2.81元,除了1月同比下降8.99%以外,其他月份的同比下降幅度均在10%以上。

“打价格战是为了抢占市场,”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快递公司来说,持续开打价格战有显性和隐性两大“基石”做支撑:显性基石是不断增长的规模化快递业务量,可以对冲价格战带来的影响;隐性基石则在于,目前,多数中国消费者仍然趋于图便宜,拼多多的崛起正是这种环境的体现。有追求廉价的需求,才有电商价格战,并传导引发快递物流打价格战。

“中国消费升级如果全面进入高品质阶段,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就可能逐渐退潮。商业目的还是为了盈利,整体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头部快递企业还是会边打价格战,边换赛道。”杨达卿表示。

从业者承重受压

面对汹涌持续的价格战,快递从业者纷纷感到“这行越来越难做”。

圆通一家加盟商的相关负责人张峰(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通达系企业在运输网络建设方面的差异不是特别明显,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扩张市场,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价格。”该负责人叹息,“但价格战让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张峰心中的愁苦,2018年上半年,其公司的整体营收约200万元,但今年前7个月的累计营收尚不到150万元,净利润更是缩水了3成多。

此前,另有一名韵达的加盟商老板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由于赚钱越来越难,他决定于近期关掉门店,并转行。

快递员也感受到了价格战带来的困扰,“收件价格持续下滑,导致派费也降低,我们的收入来源主要就是收件费和派件费,现在两头压缩,我们必须做更多的活,才能赚到和原来一样的钱。”一名在上海松江地区同时配送圆通和申通的快递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感叹。

他透露,已经在快递业做了十几年,如今形势不好,他也年龄偏大,准备再做几个月辞掉工作,回归老本行——给一家国企公司当保安。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9年7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52.5亿件,同比增长28.6%;业务收入完成608.4亿元,同比增长26.3%。

“这个行业还在持续增长,发展极快,但谋生其间的普通从业者却感受到越来越强的痛苦与压力,这是行业需要警惕的地方。”一名业内观察人士如是评析。

此前,本报报道称,农村快递“二次收费”问题透露出农村快递发展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快递公司猛打“价格战”。

未来会走向何处?

在杨达卿看来,价格战会没完没了,只是打法不同。“它会从过去总部简单粗暴的隐形补贴来对冲损失,转向通过强化技术和管理投入,实现业务面的全局降本增效对冲损失,打新的价格战。价格战永远是竞争的常规武器,只是未来会向更细化精准的价格策略转变”。

(国际金融报记者汪建君)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