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发现一金简,内容颠覆历史,学者:难怪张柬之能推翻武则天

嵩山发现一金简,内容颠覆历史,学者:难怪张柬之能推翻武则天

公元705年,一件影响东亚局势的大事发生,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用了仅仅500禁军就胁迫武则天让位于李显,李唐江山重新光复。寥寥的记载中有着许多疑点:一个纯粹的文人张柬之加上500禁军,就可以活捉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哪怕她在病榻之上,就没有一支真正的心腹军士?李显继位后,武则天也表示过:我把你从房陵召回来,就是要将天下传给你,可张柬之等五个贼子贪功妄为,将我劫持到了这里。那么武则天为何会在“神龙政变”中输给张柬之,是不想赢,还是疏忽大意?

由于“神龙政变”并不光彩,武则天与李显又是母子关系,史书显然不会记载政变的政治目的。原本“神龙政变”武则天是故意输的,还是一时疏忽造就的失败,是难以考证的。但上世纪80年代,一个村民在嵩山采药时发现的武曌金简,使得一切有了推理的依据,武曌金简也是现存的唯一关于武则天的文物。

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庚子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武曌金简由纯金打造,上面雕刻着63个字,大概意思是:大周的国君武曌(武则天)寻求道家真仙保佑。如今在这中岳嵩山,投下金简一枚,请求各位真仙可以免除武曌的罪行。

公元700年,武则天派出道士胡超拜访嵩山,投下了武曌金简,请求神明真仙们免除自己的罪行。而武曌金简的投放,距离“神龙政变”仅仅相差5年,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年近80岁了。她承认了自己一生为了建立武周,让儿女们牺牲了太多,但女皇的尊严使得她不能公然祭天,只能将武曌金简投进嵩山的山沟枯草之中,暗暗乞求上苍的谅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为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是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为了皇位她重用来俊臣等酷吏,处死了李颖等李氏宗亲。甚至太子李贤被武则天赐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奶奶武则天活活鞭打至死,李贤可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啊!为了建立武周成为女皇,武则天欠下了子女们太多太多,李氏宗亲大半死于她手,累累地罪行给晚年的武则天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因此武则天派出了道士胡超,在嵩山投放武曌金简,请求上天宽恕自己的罪行。至于为什么选择投放嵩山,恐怕是晚年的武则天对于李治的极度愧疚了。武则天能够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和李治的放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李治并不像影视形象中一样软弱,反而重用苏定方南征北讨,使得唐王朝领土达到了顶峰。开疆拓土的一代雄主李治,却对武则天百依百顺,不是他无能而是他太爱武则天了。

为了武则天,李治失去了舅舅长孙无忌;上官仪起草废皇后诏书时,武则天哭的梨花带雨,事情不了了之;武则天劝他泰山封禅,李治去了并且同意武则天彰显“厚土”之德。但武则天再次提议封禅中岳,李治没有去,不是他不想去而是他去不了了。武则天提议不满1年,病重的李治就驾崩了,封禅中岳也是李治唯一没让武则天如愿的事。

李治对于武则天的爱是毫无底线的,可一定程度上讲,武则天辜负了李治的爱。李治死后不满1年,武则天就废黜了儿子李显的帝位,改立李旦继位,自己成了唐王朝的实际控制者。之后武则天更是残害了李氏宗亲,包括她与李治的儿女们,李贤自尽后,她还是活活鞭打死了两个小孙子。最后武则天建立了武周,蓄养了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等“面首”,李唐江山一度成了武周天下。

但武曌金简的发现,证实了垂暮之年的武则天,确实对李治以及儿女们充满了愧疚。因此“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对李显说自己本就是要让位给他的,可是张柬之等人为了立功,惊动了自己是有可信度的。毕竟武则天那年已经82岁了,她在“神龙政变”同一年就病逝了,是没有理由欺骗李显的。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不将皇位传给武家人,而是要还政李家人呢?其实武三思等人是很渴望皇位的,但武则天十分信任狄仁杰,于是就向狄仁杰征求意见。狄仁杰说话很有技巧,他并没有提什么李唐社稷,而是从武则天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侄子和儿子对您来说谁更亲近一些呢?您立了武三思等侄子们为太子,他们会供奉自己的祖先,而不是您这个姑姑;但如果您立儿子为太子,他们世世代代都会祭奠您的,您是他们的先祖。

武则天自此坚定了决心,她在“神龙政变”之前就立李显为皇太子接管江山,自己开始了享乐生涯。如此张柬之带领500禁军就处死了张易之、张宗昌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就解释地通了,两种可能:其一,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后,再无后顾之忧,专心享乐疏忽大意而失败;其二,武则天有能力剿灭张柬之的500禁军,但那样太子李显等宗亲,必定因谋反罪全部处死。“神龙政变”时82岁的武则天,本就气息奄奄了,为了传位给更亲近的儿子们,并没有做出激烈抵抗,而是选择了退位。

“神龙政变”中张柬之达到了“还政李唐”的目的,但李显早已是皇太子,政变是否有必要发动是存在一定疑点的。至少晚年的武则天,是做出了传位李显的表态的,不过“神龙政变”至少杜绝了武三思、武承嗣等人趁机夺位的可能,其功绩是要大于过错的。

参考资料:

《新唐书.本纪第五》、《旧唐书.卷五十一》

本文系汉史钩沉原创首发,欢迎关注,了解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