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水火土,世间独一无二,张掖的五行宝塔今何在?

金木水火土,世间独一无二,张掖的五行宝塔今何在?

作为古河西四郡中的中枢、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张掖的古迹有着浓郁的西域色彩。西方的商旅沿着丝绸之路,给张掖不仅带来了庞大的人流、丰富的商品,还给它的文化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佛教。

随着佛教的传入,古甘州佛寺林立、佛徒众多,同事带来的还有相关的艺术、建筑等。站在张掖博物馆的沙盘前,古甘州的城池一览无余。“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便是对当时古甘州风貌最好的总结。其中的山是祁连山,苇溪是如今的张掖湿地公园。清代的张掖,光是寺院就有近80座,而佛塔又是寺院的核心,于是只要站在城中,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佛塔矗立。“半城塔影”说的便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塔为代表的佛塔群。

为何要以金、木、水、火、土建塔,其中的缘由已无从考证,大概与顺应自然有关。毕竟,在这荒凉广阔的大地上,有张掖这片绿洲实属难得。也正是建立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才有了辉煌的张掖和河西走廊的历史。所以,以五行建塔,镇守张掖,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今的张掖城中,曾经的五行塔已只剩下木塔与土塔相依为命,“半城塔影”早已成为过去。最为悲哀的是,已经消失的金、水、火三塔,甚至无人知道其具体方位,令人唏嘘不已。

土塔坐落于西夏国寺大佛寺寺内。相比于大佛寺中的睡佛,土塔并不太引人注意。位于寺院的最后方,土塔与寺庙几乎同时修建。塔高33.37米,与不远处的木塔不相上下。

与木塔的砖木阁楼式不同,土塔属于覆钵式金刚宝座塔,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和老家瘦西湖里的白塔相似。但与这两座不同的是,大佛寺中的土塔并不是独立存在,塔座的四周还有回廊环绕,前方还有一座庙堂相伴。

眼前的土塔一点也不土,也几乎看不出历史的痕迹,原来前不久刚刚经过一轮的修葺加固,整个塔的外观也焕然一新。尽管如此,站在它的下方,依旧可以依稀感受到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的共鸣。

所住的宾馆距离木塔不远,出了门就可以看到马路对面高耸入天的木塔。蔚蓝的天空被木塔分割成了几何图形,层层分明的塔楼、依稀可见的卯榫结构的塔檐,在四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包围中,让人感叹是那么的弱不禁风。

过了马路,便是张掖的中心广场,也是近距离观赏木塔的最佳地点。站在塔下,刚才的感叹荡然无存。如今的木塔并不是全部由木头建成,而是典型的砖木结构。九层木塔高33米,取九重之意。榫卯结构是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张掖木塔也是如此。整座塔全靠斗拱、大梁、立柱支撑,纵横交错,没有一钉一铆,却坚固无比,让人啧啧称奇。

“木塔疏钟”,曾经是甘州的八景之一。据说木塔的上层有一口古钟,由于木塔的居高临下,敲响它,钟声隐约若在天际,四野皆闻。“张掖有个木塔,离天还有尺八”,当时的木塔比眼前的还高六层,让人感觉直耸苍穹,只是最后毁于清康熙年间的一场大风。即使是当下,木塔与四周的高楼林立相比,也是高出一头,格外醒目。

时值傍晚时分,一天的乌云密布终于在此刻云开雾散。夕阳西斜,照射着这座饱经风霜的木塔,为它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无数只燕子不断在木塔上空盘旋,对于他们来说,这座木塔就是他们的家园。

夜幕低垂,广场上前来纳凉健身的人们也越来越多。几乎没有人会去多看木塔一眼。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已经是习以为常的景色,而在我这个游客眼里,木塔和土塔所代表的,则是张掖这座城辉煌的历史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