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只是假象?被英国使团无情揭露的乾隆盛世

乾隆盛世只是假象?被英国使团无情揭露的乾隆盛世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的第一个正式访问使团到达了中国。这个使团是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其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在当时,未出使中国之前,中国在他们的眼中就是一个“富的流油”的形象。许多欧洲人都是铁杆“中国迷”,如伏尔泰甚至在他的小礼堂中供奉上了孔子画像。元朝时《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描述,也为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加分不少。然而,当英国这个使团怀着一腔热血正式跨入当时的中国后,他们失望了。

马戛尔尼像

使团成员之一的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这段儿描述的真的是那段儿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其实,1500年以后,英国经济就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而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使团出使中国的这个时间已经是乾隆在位的末期。就在乾隆退位当太上皇的时候,清朝还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就是白莲教大起义(1796年—1804年)。农民的想法很简单,起义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过得不好,吃不饱,受压迫。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所谓的乾隆盛世就已经很值得再被审视了。

残酷的真相,古代盛世与人口的关系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的。乾隆六年时人口数是14341万人,到了乾隆五十九年,民族数达到了31328万人。人口数翻了一倍多。难怪英国使团在刚刚到达天津(英国使团到达的中国的第一个城镇)时就形容“居民之多不可言喻。”在进城时夹道围观的就有近10万人左右。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在太平无事少战乱的时候,人口的增长很容易就变成人口压力。

纵观中国可以称得上盛世的时期,在这些盛世之前都有人口的明显减少。如西汉时期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要知道,秦汉更替之际,人口折损了近三到五成。著名的“贞观之治”的盛世背景也是如此,贞观十一年时,形容当时的人口“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清朝的盛世背景也是经过了朝代更替中的大规模人口折损。盛世的前提之一是人口的急剧减少,同样的,人口的急剧增加,也会拖累社会发展。这和古代的生产水平地下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乾隆时期人口的急剧增长,到了后期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民生问题。

上层社会肆意挥霍,普通百姓生活艰苦

客观来说,乾隆时期整体国力是最盛的。在世界范围内,乾隆时期的社会财富也是超前的。从乾隆当政的60年来看,乾隆六次南巡,排场很大,花费很多。乾隆个人的生活也是收藏、鉴宝、盖章、写诗、作画,号称“十全武功”、“十全老人”,他手下以和珅为首的大臣,各个富得流油。“中国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荤菜许多道。”这是英使团对中国官员的印象。乾隆时期的官员贪腐现象是很普遍的,比如和珅,富可敌国。难道乾隆是未察觉吗?未必。可见乾隆时期的政治管理也是大有问题的。

接待马戛尔尼等使臣时也是大把的银子往外花。马戛尔尼一行人,自身的花费是8万磅白银,然而,清政府接待使团的花费在50万两白银,即17.3万磅白银。这其中还不包括乾隆给他们的赏赐。清政府的赏赐包括见面礼、8月13日乾隆生日当天的赏赐、生日后一天的赏赐、以及最后一次正式赏赐,前后共计4次,其中,见面礼与最后一次的赏赐最为丰富。

见面礼清单
最后一次赏赐清单

然而,与此相对的。据统计,在当时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同时,根据使团们的记述,当时所见的纤夫们的生活是“这些穷苦劳力吃的主要是米饭,在他们看来,如果能加上一点油炒的青菜,已经是很奢侈的饭菜了。”弃婴现象也十分普遍。“道路两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随时都有可能露出一只苍白的小手。”可见,在清朝时,很多家庭已经养不起小孩,不过,鉴于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弃婴也有可能是女婴,可惜的是英使团并未明确这一点。但不论怎么说,这样的社会,怎么也不能称之为盛世。

马戛尔尼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一个华丽的废墟,上层生活和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差距简直太大,社会已经开始有了些许动荡,而这一切也正是由于平民们已经快无法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所谓的盛世,无非是给外界的一个假象罢了。”

什么是盛世?难道盛世就只是统治阶级的盛世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几乎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可以称得上是盛世了。

英国使团描绘的清人一家五口

同时,在盛世的假象下,乾隆时期还有个特别严重的潜在隐患:鸦片。

被鸦片侵蚀的乾隆盛世

很多人都知道1839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也知道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也给人一个错觉,仿佛鸦片是在这个时期才在中国泛滥的,其实,早在乾隆时期,鸦片就已经侵蚀了人民的生活。据统计,1775—1797年,中国平均每年进口鸦片1814箱。而1798—1799年,平均每年都在递增,到了1800年,已经达到了4570箱。占到当时贸易的一半。乾隆当政的晚期,鸦片在中国上流社会已经成了一种公害。虽然,乾隆屡次禁烟,但是实际上鸦片交易仍在进行。

英国使团成员到了中国不久就发现了这一点。使团成员之一的巴罗在书中这样描述鸦片在当时社会的流行程度:

“上流社会的人在家里沉溺于抽鸦片。尽管当局采取了一切措施禁止进口,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这种毒品被走私进入这个国家……。”

不单上流社会,普通百姓中吸食鸦片的也很多。吸烟者更是扩大到了孩童,在这样的情况下,只会让整个社会的经济每况愈下,无事生产。

人口压力,统治不当造成的显著的贫富差距,鸦片的侵蚀,农民起义军的反抗,在这样危机重重的背景下,清政府还一味的“摆派头”,难怪,在英使团出使之后,欧洲范围内出现了贬清倾向。可见,整体来说,清朝给外来者的印象是负面的。所谓的乾隆盛世,不过是统治阶级,小范围内的盛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