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子朱标不死,燕王朱棣会造反吗?结论一目了然

如果太子朱标不死,燕王朱棣会造反吗?结论一目了然

文/花开无田

​1392年,37岁的太子朱标罹患风寒而亡。这对古稀之年的朱元璋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为朱标构建的庞大的统治班底顷刻间便少了主人,而朱元璋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皇长孙朱允炆继承大宝。但年轻的建文帝,虽然与其父亲朱标一样熟读儒学经典,却缺少帝王的狡黠,最终也被叔父燕王朱棣篡位。无论是在靖难之役中还是在日后的帝王生涯中,朱棣都展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能够忍辱负重,行事果决狠厉,更是在登基之后数次北伐蒙古,南克安南,迁都北京,组织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号为“永乐盛世”。

而也正是这些文治武功,堪比日月,与建文帝的高下立见也让人们不太在意他篡夺正朔的史实,而太子朱标也随着朱棣的篡位连儿子朱允炆追尊的孝康皇帝名讳,被一并剥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太子朱标不死,燕王朱棣敢造反篡位吗?其实结论一目了然,绝无可能。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 父亲朱元璋为其营造的政治班底

太子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备受朱元璋的重视。十岁便被立为世子,宋濂等名师教授学业,李善长、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等人都担任东宫官职。

二十二岁,朱元璋便意欲锻炼其处理国事的能力,允准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十几年的处理政务磨砺,而这些都是来自父亲朱元璋的信任。

第二 朱标的仁厚治国治家,深得人心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而太子朱标仁慈敦厚,处理政务多为群臣欢喜。他并没有朱元璋的狠厉,有的是包容之心,以“宽通平易之政”。洪武十三年,因为长孙宋慎被牵连进胡惟庸案,自己的师傅宋濂也被祸连,按罪论诛。面朝文武无不噤若寒蝉,而他却立阻父亲诛杀宋濂,而后更是在母亲马皇后的巧妙劝谏之下,将宋濂救出,得免死罪。

三弟晋王朱棡,在被朱棣篡改的《明太祖实录》、《奉天靖难记》中,说其“藏兵五台山,反形已具(实则,只是在晋地逾越规制而已)”,父亲朱元璋意欲派兵镇压,而朱标却力阻,反而是前往晋王朱棡之地,将他劝归南京,负荆请罪。朱元璋也因此而宽宥了晋王朱棡,而之后的晋王朱棡则一改恶习,成为了知礼守法的贤王。

二弟秦王朱樉,朱元璋非常重视,将关中之地封予他虽然他勇猛善战,但是他声色犬马,被当地的官员御史弹劾,朱元璋大怒,又是朱标力保之下,秦王朱樉才得以幸免。也正是藉由此,仁爱宽厚,又有治国治家之能的朱标,显然人心向背之上,朱棣已经输了,聪明如朱棣,又如何“清君侧”?以一藩之地抗衡一个有着人心,仁爱的君王,显然也是极其不明智的。

第三 隐藏在仁爱、宽厚背后的掌控力

说到这里,可能依旧有人会说在《明史》中记录的朱标也仅仅只是“仁爱,宽厚”,与朱棣后来的文治武功显得不值一提,胜负之数未尝可知。其实这种说法,堪称荒谬滑稽。一个在父亲朱元璋,更是皇帝朱元璋手握大权之时,辅政的太子朱标却常常与朱元璋的治国方略不同,虽然最后大多数政策也都以朱元璋的意愿为准绳,但在史书中,因为父子之间政见不一,却毫无见责的太子,朱标当是唯一的存在。

汉武帝因为江充谗言,更因为对权利的贪恋,辅政的太子刘据一样被其残忍逼迫而死;李建成身为太子,当李渊外出巡幸之时,一样坐镇长安监国,建言献策,功勋卓著,最后何种结局还不是一场玄武门之变了结。但是朱标却能够在与父亲朱元璋的政见不一之中,备受倚重,靠的仅仅是仁爱?难道不更是对朝堂时局的掌控力?对兄弟一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的掌控力?

朱元璋去世后,留下的兵力达五十万之众,即便是朱标削藩,一个得人心,施行仁政,有掌控力的君王,朱棣又有何能力造反呢?

参考资料:1 《明史》 2《明太祖实录》3《奉天靖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