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看起来侵略性并不强,是如何实现领土扩张的?

古代中国看起来侵略性并不强,是如何实现领土扩张的?

很多人都误解了,以为中国古代王朝是通过一系列战争抢得了四周蛮夷的土地。

但是,一国领土的扩大其实不止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搞种族灭绝这一条路。

中国古代的领土除了征服得来其实大多数是挤占得来。

通过战争直接去抢得的土地只是一小部分。

大多数时候,国土扩张其实是这样的:

首先是从大河平原等地理优良位置发展出可以养活大规模人口的农业。这里,是华夏族先民占据了这块宝地得以快速繁衍,还是因为刚好在这片地方得以快速繁衍,现在已经说不清了。

然后这个中心地区的人口数量会比周边地区越来越占优势。直到有一年,天降灾难,这块中心地带的耕地已经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发生内乱,战争,于是大批人口开始向平原四周土地不那么肥沃的山林地段迁徙。而由于数量上的严重不对等,周边的少数民族如果不想跟中心民族发生战争,只能坐等自己家乡的山川田地被这帮人开垦占据。

这个过程的初级阶段,往往是中心地段居民是没有必要跟周边少数民族挑起战争的,他们只是搬过去,不断挤占对方的生存空间,把人家的草场,猎场,变成耕地。

可想而知,你挤占人家的土地,自然会跟人家发生小规模冲突。就像你家的牛吃了邻居家的菜一样,鸡毛蒜皮的破事一多,新移民跟老土著就会起冲突,如果小规模冲突愈演愈烈,为了一头牛打死人,然后互相复仇,就可能引发战争。如果少数族群早有自知之明,知道数量上劣势太大,根本打不赢。就会选择往生存条件更恶劣的深山老林,高原荒漠搬迁。而越往高原荒漠搬迁,这些条件恶劣的土地能养活的人口就越少,于是就会跟中心农耕民族形成更大的人口势差。

这是一个跨越数代人甚至数十代的漫长过程,并不是发动几场战争就能立马获得大片领土的。

而一旦旧的耕地再一次养不活更多的人口,巨大的人口势差自然会引导中心民族往周边移民开垦。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在东亚这块陆地上扩张至地理屏障。

最近的例子,可以参考广西的土客争端,福建佬把台湾岛自周海岸占据种上田 ,留中间的深山老林给高山族。还有海南的广东佬把海南岛四周占了种田,留中间的五指山给黎族打猎。

远一点的,就是汉族通过南北朝和宋朝两个时期大规模占据长江以南的各个山头。

有必要主动发动战争吗?没有,人烟稀少,搬过去就是了,那些土著也不会轻易去攻击你,攻击了再说要不要打仗的事。

这种故事其实现代还会发生,那就是城中村。城市向四周扩张,不断把荒地开发成楼盘,开发着开发着就把周边的农村吞没进去了,城中村里的人就像被四周村庄包围的少数民族猎手,看到突然四周挤满了这么多新邻居,一脸懵逼。

几代人之后,这个城中村或许还在,或许他们的后代早就成了标准的城里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生活习俗的日子,同化就这样出现了。

少数民族也是这样被汉化的。

这个故事的重点就是,城市的生产力比农村生产力先进,人口更多,农耕民族的生产力比周边蛮夷的生产力先进,人口更多。蛮夷在汉化,农村人在城市化。

汉化周边的过程中,蛮夷其实不一定是你想象的那样如印第安人般惨至被屠族。正如农村拆迁户没有你想象的那般凄惨,反而因为政策而过上了滋润的幸福生活。

努尔哈赤表示学会了汉人的生产方式后我开国毫不费力。耶律阿保机表示在大唐的庇护下,我耗死了高句丽和渤海国,得以开创大辽,完颜阿骨打表示楼上说得对,成吉思汗表示楼上说得对,补充一句,以金国为基础打底,成就超级疆域的霸业实在是轻松了不少。孟获觉得跟诸葛亮混其实还不错,中山国君在周天子的王土内安居乐业,莱夷族在姜子牙的带领下煮盐卖铁富得流油。这里一个个都是古代版拆迁户,而且是那种拆迁后特别嚣张的暴发户。

如果按美国人西进的套路,那就完全不是这样了,印第安人的祖先会在还没来得及现代化之前就就被美国人大规模屠杀,然后划一片贫瘠的保留地像圈养珍惜保护动物一样圈养起来。哪会留这么久的时间让你一个在汉朝时被匈奴吊打的东胡或肃慎在唐朝之后接二连三地蹦出这么多王朝出来。

是,如果直接仿造对付印第安人的手法,占据草原的汉人还是会草原化,就像占据新大陆的英国人会美国化。然而可想而知,快速变成了美国人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会迅速强盛起来,英语会随着美国人的霸权传播至世界各地。

而如果存在大量美国化的印第安人拆迁暴发户,同时又保留着印第安人的语言习俗。还得到了拆迁后的新房(自治区、都督府、建州卫)。那么说不定哪天美利坚也会出来个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反客为主。

那就跟盎格鲁撒克逊的英国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了。

所以姬喵同志嫌弃的到处封可汗给拆迁户发补贴的唐朝天可汗,十分赞赏勒石燕然的汉朝大司马大将军。

而对于同样是给拆迁户发补贴,但严格执行打黑除恶政策惩罚土著恶霸,萝卜大棒两手抓的文王、姜子牙、周公等人,是表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正所谓拆迁一时爽,补贴好商量,就怕暴发户,炒贷款市场。

城市化进程,要搞,汉化,要搞,补贴,慎重搞。打黑除恶,肃清非周室封国的基层垄断势力,认真搞。

向移民建齐国的姜子牙同志学习,向设置三监的周公同志学习,像迁东夷族到秦地保卫边疆的文王同志学习。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奠基于此,打黑除恶,肃清乡里的传统,始发于此!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高句丽,就是韩国人死皮赖脸非得攀关系的那个扶余人国家。自东汉崛起,立国六百年,坚韧顽强,生生不息,占据了辽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北部。扶余贵族冒险家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百济,甚至渡过大海远征日本,在日本建立了一个个小政权(即日本人所谓的“弥生人渡来”)。高句丽不仅根基深厚,形成了自己一套政治文化制度,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内部各族群基本完成整合,而且军力颇强。高句丽曾让隋文帝的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后来更是三次击败隋炀帝派出的大军,斩获无数,以至于隋朝有了那首著名的《无向辽东浪死歌》——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唐太宗远征高句丽时,高句丽人曾出动万余甲骑具装与唐军大战。高宗皇帝灭高句丽后,得其民六十九万户,而当时唐朝也不过四百余万户而已,高句丽之国势可见一斑。

中原王朝从隋文帝“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到唐太宗“东夷少年,跳梁海曲,乃复敢与天子战乎?”,却折锋于安市城下,再到唐高宗遣李積攻破丸都山城,前后历时百年,隋唐两朝天子前后五代皇帝百折不饶,非得啃下这块硬骨头,高宗时的契苾何力、薛仁贵、苏定方等大将与高句丽人作战多有“斩首万级”“斩首三万”“斩获五万”等记录,连续十年间杀戮极重,高句丽青壮死伤略尽,终于犁庭扫穴,“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雪君父之耻”,灭其种,绝其类,将这个强盛一时的国家消灭得干干净净。现在高句丽除了几座王陵,再没活人能述说自己的辉煌(强行认爹的三皮脸不能算)。去看丸都山城遗址的时候,请大家自行脑补《卡斯特梅的雨季》。

第二个例子大家可能在金庸小说里都听说过——大理。南诏自唐朝立国,段氏与高氏共治,是一个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军势强盛,占有云桂,疆域远达今天的缅甸越南等地,军锋最盛时攻破成都,屠城而还。唐季以降,南诏变为大理,历经宋元,段氏始终牢牢掌控着地方政权,云南此时和上文的高句丽一样,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独立的地头蛇掌权,有了独立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直到朱洪武的大军到来。

面对摧枯拉朽的明军,大理段氏试图投降,以后继续当自己的土皇帝。但目光远大、手段狠辣的朱洪武不吃这一套,下令沐英不许接受投降。明军很快荡平了所有反抗,将盘踞云南四百年之久的段氏与高氏连根拔起,大理境内通晓南诏文字的文人、贵族,尽遭屠杀,或被流放,诸多大族被强制迁移至安徽等明朝“革命老区”,严加看管。南诏文史资料,全部焚毁。朱洪武又命沐英开幕设沐王府,从内地迁来大批汉民,压制当地势力,云南自此从文化上、种族上,都成了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思厥先祖父,披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这是祖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千万不要以为是免费得来的。

再写一点。其实中原王朝对南方的征服是很有意思的。从高中课本上看的话,很容易认为自秦朝起,中原文明就控制住了南方。然而,这又怎么解释唐代杨思勖的“杀敌二十万,京观八十一”的酷烈武功?还有北宋章子厚平定洞蛮,杀戮之重,浮尸满江,鱼为之肥。更不用说明清两代,一方面改土归流,扶植土司,迁徙汉民,一方面大开杀戒,屠灭不臣,“杀万人”“斩首万余”“浮尸塞江”屡屡见于史书。

说白了,这是一场持续了近两千年的殖民征服。从秦汉开始,中原王朝对当地成气候的土著政权发大军征讨,摧毁其有组织的大规模抵抗。而后派出武装移民,沿道路、水路前进,寻找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地点筑城建堡,再吸引愿意归降的土人或者从汉地移民过来,改变当地的人口组成。不愿屈服、“不尊王化”的部落,遭到残酷的屠杀,他们的语言、文化、记忆被抹除得干干净净。愿意归化的部落在官府编列户籍攫取人力、学堂教化礼法改变风俗后,变得跟汉人一模一样,完全忘了自己的过去。这是一场历史久远、效果惊人、手段彻底的殖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