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决定孩子未来人性差距

父母教育,决定孩子未来人性差距

文/儿童哲学启蒙头条号

人性的差距

皆源自父母。

除此以外,

别无它因。

前不久生病住院,碰巧,那个病房的临床住着一位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小伙子入院所得的病并非那种痛不欲生、不能自理、不能行动的疾病,连各项检查治疗和出院前后五天的时间。

由于在同一病房里的近距离接触,我忽然感觉到叫他“小伙子”可能并不准确,因为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位十足的“巨婴”。

事实上,自打我住进那间病房起,他的父母就在日夜不停地照料着他——一会儿给他端茶打饭,一会儿帮他洗脸擦身,一会儿替他询医问病,一会儿对他嘘寒问暖。

一次,护士给他打点滴,没能一次成功,拔针时给他道歉:不好意思,你先按着,待会换个手打。

他顿时发飙:我不疼吗!有本事我来扎你试试。

护士没有吱声,走出病房叫来了护士长扎针。

还有一次,他妈妈对他说:我把你的那双鞋给你洗了,你这两天就穿拖鞋吧。

没想他一脸不满怼他妈说:谁让你洗了?我要出去怎么办?你怎么不先问问我!

他妈无语。

有时,他的女友会来照料他,换他爸妈回去休息。

那天,不知何故女孩对他说:谁都知道你生病了,但你的脾气就不能小点儿。说完,女孩就到病房外蹲在地上抹眼泪。

……。

这件事让我想起自己高一时,一位患骨癌不到一年就离世的同学。

我清楚地记得他截去左上肢之后回到家里,我们陪他一宿的那个夜晚。

后来,他又到外地看病,却再也没有回来。

在这之间,他曾亲笔给我写信,至今被我珍藏,信中有无奈却没有崩溃,没有抱怨,只是充满对生的强烈向往、挣扎,还有对我们这些健康同学的鼓励和寄语。

信中,他留给我印象最深、令我再也无法忍住泪水的一句话是:“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再回到学校上课,也许不能。”

……。

想到这里,我们总感觉每个生命面对境遇的差异如此巨大,他们或脆弱或坚强,或骄纵或包容,……,总之都在演绎自己世界的故事,惟有不同的是,他们向这个世界表达着不一样的情绪。

问题在于,为何有的孩子衣食富足却仍惯于肆意宣泄,有的孩子面对命运的不公却能坚强隐忍?

答案只有一个——教育,无论好坏,一切皆是教育之果。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上个世纪杰出的电影艺术大师,他导演的电影七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两次荣膺奥斯卡奖。

然而,令你想不到的是这个如此杰出的导演,小时候却顽劣成性,惹是生非,不但让父母伤透了脑筋,还因为孩子的过失给别人赔了不少钱。

为了一次“治愈”希区柯克的顽劣之性,希区柯克的父亲终于想到了一个认为足以让儿子自醒的办法,决定一试。

这天,父亲将一封写好的信交给希区柯克,嘱咐他信很重要,让他按照地址把信亲手交给收信人。

希区柯克按图索骥,找到了那个地址,站在门口的一位警察碰巧就是收信人。

警察看过信后,严肃地询问眼前这个孩子的姓名和身份。在得知这就是希区柯克之后,警察让希区柯克跟他进到房子里,并把他关进了禁闭室。

希区柯克害怕起来,但又不知道警察为什么要把他关起来,于是问警察“这是为什么?”

警察告诉希区柯克,因为他从小顽劣,闯了很多祸,给父母造成了很多精神上的压力,还致使家里赔了不少钱,而且屡教不改,所以关你在这里反思。

尽管希区柯克只被警察关了十分钟,但是他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反思了自己曾经的行为,感受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决定不再惹父母生气,不再给家里添乱了。

从此之后,希区柯克渐渐收心,并且学习成绩逐渐好起来,后来还被父亲送到了伦敦学习。

再后来,希区柯克开始接触艺术,并且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电影导演。

……。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同样我们也能从“老”回溯到他小时候接受的教育。

因为未来人性的差距,就是被家庭教育拉开的

比如,孩子有错,绝不能姑息,更别谈迁就、忍受或是不闻不问,否则长大之后至少是本文开头那那样。

尤其是在今天,在各种教育观念充斥的当下,父母养儿育女的能力就体现在对是孩子各种是非对错的识别和应对之上。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失败尽毁孩子一生的故事比比皆是,但归根结底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导致孩子早期教育的失败,埋下了祸患

如果一叶真能知秋,那么人的一切行为问题的根源,均源自家庭的教育,均源自父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