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 古宁河八景之赤壁晚照 和政六大古城之金剑城

名胜古迹 | 古宁河八景之赤壁晚照 和政六大古城之金剑城

闻名遐迩的古宁河八景之一的“赤壁晚照”,位于和政县三合镇金剑山。金剑山,现名红崖洼,是县城的北边屏障,距县城3公里。经雨水长年的冲刷,使金剑山露出数十丈高的红崖峭壁,在夕阳余晖照耀下,一排赤壁,甚为壮观,“赤壁晚照” 由此得名。清朝光绪辛卯举人丁俊作《赤壁晚照》日:“赤壁名同地不同,偕游安得大苏公。山城独立看秋色,隔夕阳乱点红。”

宁河八景——赤壁晚照

和政是一处古老的地方,史称“宁河”,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和政之称谓,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在历史的变迁中,和政先为氐、羌之地,继而有汉族、藏族等生产活动。元、明、清时期,又先后有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等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发展。境内发现的马家窑、半山、寺洼、齐家文化遗址反映了此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为创造文明留下了点点薪火。

历史上曾先后在蒿支沟、教场、新集、龙泉等地修筑城堡,在牙塘、沙马(新营)、陡石(吊滩)、思巴寺、乔家岔等地设置关隘。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和政县境内至少存在过六大古城,即金剑城、香子城、宁河城、通会关城、讲朱城、历精城。

据史料记载,和政六座古城中金剑城修建最早,约建于公元325年,为和政第一座县城治所。金剑城,又名金纽城、金柳城,因其位置在金剑山(红崖洼)下而得名,距今有近1700年的历史,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前凉张骏攻克枹罕,在金剑山下设置金剑县,属大夏郡。清进士邓隆所著《漓水•大夏水考》载:金剑城位置在“湫池沟口,曹家山根”,即今三合镇石虎家村。城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占地面积0.06平方公里,北依古宁河八景“赤壁晚照”的“赤壁”红崖洼,西靠丝绸古道南阳山,南临广通河遥望和政川塬。

民国时期,古城残垣及城门外大青石凿成的门墩尚存,1972年平田整地时城墙遗迹被毁。当时从城郭废墟中出士大量的古钱币、斧、刀、剑、锥马针及烧结铁块等物。古钱币中有五铢、大泉及宋代熙宁、崇宁时的铜币。该城西起蒿支沟粮库门前,东至张家河沿村,南至三合学校,北至一里池(已干涸)。现国道兰郎公路贯穿遗址而过。金剑城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但它究竟废于何时,无从考证。据后人推测,此城荒废是由于山体滑坡、水源不足和军事上处于易攻难守的地理位置等因素所致。 关于金剑城的衰废,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在设金剑县时,金剑山脚下有一眼泉水,甘甜清澈,但泉水流不过百米,便已渗人地下。那时城中百姓安居乐业。不知何时,金剑山上裂出一大洞, 深不见底,泉水随之干枯。后洞中常有一条巨蟒出没,与此同时,在南阳山也出现一条巨蟒。两条巨蟒如水桶粗,长约丈余,为雄雌一对。这两条巨蟒吸人精血,食百姓家畜,使城中百姓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自此,百姓不敢久居,金剑城也就逐渐冷落。

现在,金剑山上大面积栽植了云杉、垂柳等,进行了重点绿化。位于此处的湫池沟为和政传统花儿会场之一,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每年5月,这里游客络绎不绝。

文 字:张臻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