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心理学理论,帮你分析——孩子“侵犯行为”的成因

三个心理学理论,帮你分析——孩子“侵犯行为”的成因

“本文由妈咪参考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普遍发生在学生中,如:肢体冲突、打骂等。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孩子背后的心理动机。

造成侵犯因素,主要以心理学的三个理论为主:本能论、挫折——侵犯论、社会学习论。了解这三个理论,从中找到解决方法进行干预,以起到最大限度的避免。

01.本能论

佛洛依德认为,“侵犯”是一种生物本能,也就是人所固有的。所以,我们要采取适当方式消耗孩子这种本能,使其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不至于升级到侵害。

学校里总会有一些学生表现出活跃、躁动、能量强的孩子,想要干预他们的“侵犯行为”,可以让孩子参加具有冒险性、对抗性竞技体育活动,让孩子在规则范围内释放过盛的能量,减少对外界的危害。

在学校时,不要总是整天将学生关在班里,要让孩子多参与室外活动,这对释放自身侵犯能量很有效果。

02.挫折——侵犯论

挫折——侵犯论是多拉德提出的,他认为侵犯是受挫后的结果。后来,后人就这一观点进行了修正,补充说明侵犯行为与个人性格,以及愤怒状态有关。

由此,可以将侵犯看做是一种回击,要想避免,首先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其次是避免不当的言行“激怒”孩子。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常会习惯性迁就孩子。选一件小事情,在孩子接纳范围内,刻意制造一些挫折让孩子经历,就像接种免疫一样,一步步提高孩子受挫的能力。

比如玩具动手失败、摔倒等,同时,在事情发生后,家长一定不要急着做“外归因”,而是缓解孩子情绪,发觉孩子积极情绪,来替代受挫感。

同时,家长需要注意,不要随便和孩子开“敏感玩笑”,如“你不是亲生的”,“不听话就不要你了”,“父母离婚孩子跟谁”等玩笑。

大人只是觉得逗孩子很“好玩”,其实这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侵犯”,在亲子关系上使孩子受挫,导致孩子的反击情绪被激发。

在学校,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杜绝同学之间相互嘲笑,如当某个学生答错后,其他同学不该嘲笑对方。

嘲笑的行为会激发被嘲笑学生的“反击”行为。也就是说,在孩子受“挫折”的源头进行干预,不纯在“侵犯对象”,也就避免了“侵犯行为”。

03.社会学习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 班杜拉:波波玩具实验

班杜拉认为,儿童侵犯行为的获得并不一定要以其自身获得奖励或惩罚为前提,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从事此类行为之后受到奖励或惩罚而学会这类行为。

在研究中,班杜拉把儿童带到一间屋子里完成一个艺术项目,在同一个屋子的另一头,一个大人正在悄悄与一些玩具玩,在它们旁边有一个大木锤和一个假人。

儿童被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儿童看到大人叫喊着用木锤击打假人(Bobo doll),控制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大人只是悄悄地自己玩玩具。

在孩子们看了约十分钟之后,把他们带到另一间放着各种各样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屋子,告诉他们说这些玩具时留给其他人玩的,以此机器他们的挫折感。

之后把孩子们带到第三间屋子,屋子里有一些玩具,包括Bobo doll。

结果正如人们所料的:实验组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侵犯行为。

在实验之前班杜拉对孩子的攻击性做了评估,每个组参与实验孩子的攻击性平均是大体相等的。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论,相比于前两者的学说更为普遍。

所谓“社会学习论”,是认为个体是通过学习模仿习得的侵犯行为。

孩子3—6岁是社会规范发展的关键塑造阶段,这一时期家长要通过示范,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交往行为。

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了解做出侵犯行为会受到怎样的惩罚。若孩子对他人做出侵犯行为,家长要带孩子主动道歉,严重时还需终止活动。

在学校,一定不能以“善良、自保”的名纵容侵犯他人的学生。

因为,如果侵犯者没有收到惩罚,那么其他学生就会有人模仿侵害行为。

具体的干预操作上,老师可以灵活处理,要让所有学生看到老师对侵害的明确否定态度,并且一定要让侵犯者受到惩罚。

04.除了以上心理动机,还有其它影响因素需要注意:

1、情绪唤起水平

恶劣的情绪会导致侵害行为,所以要安抚孩子的情绪,使之变得平稳。如通过看书、倾听孩子的心声的等方法。

当孩子情绪恶劣时,不要急于打骂孩子,因为语言的伤害比身体上的惩罚更能激发孩子的侵犯行为。

2、道德发展水平

道德发展水平越高,孩子的自我道德约束就越强,侵犯行为也会受到抑制。

所以有效干预孩子侵犯行为的方法有:①高道德水平的父母的言传身教;②通过早教类故事、绘本帮助孩子提升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孩子,发生侵犯行为的概率越小。

在孩子学龄前注意培养“延迟满足”,能够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不要不假思索的答应孩子的所有要求,要分析处理后,对非必要的要求进行限制。

4、社会角色与群体

有的孩子,平时自己一个人是表现得很稳妥,但当遇到“起哄”时,就会特别容易发生侵犯行为。

家长需教导孩子不要人云亦云的“起哄”,家长也需做到不从众、不起哄。

学校里,老师遇到学生“起哄”需及时制止,对参与起哄的学生,需严厉批评,必要时需惩罚警告,其错误不低于肇事者。

5、大众传媒的影响

当今的媒体从业者越来愈多,其中媒体从业者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为吸引眼球、谋取流量,利用暴力、色情等敏感内容来吸引人们本能的关注——诱发侵犯行为。

所以作为监护人,需对孩子接触到的媒体进行监管,杜绝孩子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性。

妈咪参考,用科学的育儿经验,给你绝对的干货分享,用专业知识为孕妈和宝宝护航~[心][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