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同样需要“绿色”

钢铁行业同样需要“绿色”

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吕红星

钢铁行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举足轻重,但毋庸置疑的是,钢铁行业也是污染的重要来源。

众所周知,钢铁行业的排放有着较为明确的特点,不管是无组织还是有组织的排放,排放量在工业领域都占大头;长流程炼钢过程中,从烧结到焦炉等各环节都会产生污染。由于钢铁行业的这些特点,其减排过程相当困难。

记者了解到,我国钢铁产能布局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突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钢铁产能最密集的区域,粗钢、焦炭产能分别占全国的45%和56%,其中河北省粗钢、焦炭产能分别约占全国的24%和18%,2018年河北省钢产量高达2.37亿吨,是世界第二产钢大国的2倍以上。华东地区的江苏省是我国钢铁第二大省,2018年江苏省钢产量高达1.04亿吨,也相当于世界第二产钢大国的钢产量,徐州、常州等市也多次出现在空气质量排名倒数名单。

应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更上一层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近些年来,从城市到乡村,从大漠到水乡,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中国正在努力探索一条超越传统增长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12.9%、18%、13%、18.6%,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20.36%提高到21.66%。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33%、31.3%、31.9%。

钢铁治理方面,2017年,钢铁行业一系列新的环保标准陆续出台,新的环保法、环保税开始执行,重点区域的空气开始实时监测。

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守阵地、巩固成果,聚焦做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等工作,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同时要统筹兼顾,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全国新建(含搬迁)钢铁项目原则上要达到超低排放水平。现有钢企方面,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力争完成60%左右产能改造,有序推进其他地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

当前,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钢铁行业限产、去产能与环保本质上并不冲突,而且内涵上还是高度一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使钢铁行业“绿色”越来越足,这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