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号“小戴宗”,黄埔名将,孙元良为什么屡战屡跑还升官发财?

外号“小戴宗”,黄埔名将,孙元良为什么屡战屡跑还升官发财?

有位将军,北伐的时候和北洋打,败了,他跑了出来;抗战的时候和日本打,败了,他跑了出来;解放的时候和解放军打,败了,他又跑了出来。

南京大屠杀他逃跑了,淮海战役他又逃跑了,就算是兵败如山倒,哪怕是屠城血修罗,他都能以一种金蝉脱壳、如履平地般的姿态脱身而出,而且还活了103岁,他是谁?他就是“小戴宗”孙元良。

孙元良,父亲孙廷荣,曾任清朝彰明县知县,1917年卒于成都。在他父亲67岁时,孙元良才出生,母亲钟英,因为年少时父亲就去世,所以孙元良倍受母亲溺爱,叔父孙震是川军将领,曾任第二十二集团军司令官、国军第五绥靖区司令官等职。

在北伐战争期间,孙元良是黄埔一期学生,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所以升迁极快,到北伐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已经被提拔为蒋介石嫡系第一师第一团的团长,第一师第一团,从这个番号,就可以看出孙元良的受器重程度。但是这样的器重也让孙元良骄傲了。

在1926年秋,北伐战争的江西战场上,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分兵疾进,势如破竹。本来是大好的局面,但因轻敌贪功,王柏龄、缪斌几人放弃原定作战计划,贸然攻打南昌,终于铸成大错。

孙元良所率部队本来负责驻守牛行车站,战斗刚一打响,孙元良就抛下部队就逃跑了,部队群龙无首,军队尚未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就被打败了,这场战斗让南昌门户洞开,南昌得而复失,北伐军丢盔弃甲,一败涂地。

此战被蒋介石成为“北伐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在奉新,蒋介石在召集一师官兵的训话中提到:“ 这次打仗,第一团孙团长没有命令退却,应照革命军的连坐法拿来枪毙。这次失败,是我们革命军最不名誉的一件事,也是北伐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倘使第一师不退下来的时候,我们的战事一定不会失败。所以孙团长没有命令,擅自退了下来,一定要按法枪毙。我们第一师从前是最光荣、最有名誉的军队,现在被孙团长个人毁坏,难道还能不枪毙他吗? ”

可是本来应该枪毙的孙元良却因为蒋介石的爱才之心得以幸免于难,不但赴日留学,回来时还成了88师师长。

1937年11月5日,淞沪会战期间,日军第10军登陆杭州湾金山卫,对淞沪前线中国第三战区部队形成包抄之势。而国军最后为避免全军覆没,下令撤退,为了掩护国民党主力部队转移,孙元良下令88师524团第1营包括谢晋元副团长在内的400多名官兵,固守四行仓库阵地。

他自己呢?撤退了。

谢晋元副团长率领400勇士死守四行仓库,虽最终撤入租界内,但却打出了中国人的威名,田汉曾写诗赞曰:“巨弹穿击望斜塔,疆场争夺血如花。环河抗日国艰苦,二月将军未过家。”那么率领队伍死战的谢晋元副团长和四百勇士结局如何呢?

谢晋元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刺杀在租界内,400勇士,还是沦为了日军的俘虏,被送去南洋做劳工。

而撤退的孙元良因此功获云麾勋章,升任第72军军长,仍兼88师师长。更为可耻的事情发生在南京保卫战中,1937年12月12日上午,日军突破雨花台,攻击中华门阵地。88师262旅官兵不顾日军炮火,坚守城垣。此时的孙元良却率师直属队擅自向下关撤退,企图渡江北撤。

孙元良在回忆录仅说,当时他带领600名官兵从长江口岸渡江,经过了泰兴、淮阴、郑州一直到武汉。

然而在宋希濂的《南京守城战役亲历记》中,宋希濂怒斥孙元良:“12日下午5时到长官部开会出来后,就没有回部队,脱去军服,换上便衣,跑到一家妓院拜鸨母做干妈,迁到难民区躲藏了1个月,后以日军疏散难民,才混出来。”

这场可耻的逃跑让蒋介石雷霆大怒,亲自下手谕要严办,但孙元良自己写了一篇《孙元良在栖霞山打游击的经过》,发表在报纸上,把自己描绘成坚持抗战的英勇将领。又化险为夷。

而在淮海战役中,富于逃跑经验的孙元良居然化装成中尉副官,趁乱骗过盘查,就这么跑了!1949年1月6日,华野发动总攻,杜聿明、邱清泉等人非死即降。孙元良却辗转回到了南京,平平安安。

就这样,依托着独特的逃跑战术,谨遵老祖宗孙子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孙元良一直苟到了抗日结束,解放战争结束,战败后去往台湾又从商,健健康康地活到了103岁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