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80岁国宝工匠旧轮胎制鞋,同胞嫌弃,却被中国人4个月卖光

越南80岁国宝工匠旧轮胎制鞋,同胞嫌弃,却被中国人4个月卖光

越南的国宝级手艺人范光春都年过80了,才第一次开始跟中国人做生意。

一个中国广西的80后舞蹈演员韦蹈,把范光春那个传承了三代人,几乎濒临倒闭的手工作坊救活了。

范光春的专长听上去多少有些摆不上台面,用废旧的轮胎做成一双双黑漆漆的橡胶凉鞋。

据说这种独特的鞋子能适应全天候的地形,跋山涉水,如履平地,甚至连曾经的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同志都爱不释手,他最喜欢的那双轮胎鞋至今还被收藏在越南国家博物馆供人们参观。

手工轮胎鞋曾是“越南制造”的典范,如今,靠着韦蹈的小小淘宝店艰难续命。

越南国宝级的传统手工艺

范光春一家三代都从事轮胎鞋制作这门传统的手艺活儿,但直到范光春手里,这个“绝活”才开始声名鹊起。

1970年,越南深陷战事,急需一种价格低廉但又皮实耐用的鞋子供军队使用。越南人穿不惯美国大兵式的大皮靴,在热带丛林穿梭,他们更喜欢穿凉鞋。

于是,范光春被雇来为军队生产轮胎鞋。

当时,这种鞋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切割卡车、货车甚至飞机的轮胎作为鞋子的制作材料,穿上之后显然能拥有类似越野性能,过火坑,踩铁丝网,都轻而易举。

范光春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轮胎鞋有50多种工具,几十道制作工序,比如轮胎切割,鞋底成型,鞋带制作等等,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完成所有的步骤并制作出一双完美的轮胎鞋。

鞋底取轮胎中间部分切割而成,鞋带使用轮胎内胎。

为了从鞋底插入鞋带,需在鞋底上钉几个缝隙。用一个夹子插过缝隙,夹住鞋带从鞋底穿过。传统手艺制作的轮胎鞋没有一条缝线,也不用一滴胶水。

韦蹈说,在越南,一提到轮胎鞋,就是满满的民族自豪感,胡志明穿了20年范光春定制的轮胎鞋,甚至在出国访问时都穿,“你去越南国家博物馆参观,导游肯定会带你去范光春的专柜,就在博物馆楼下。”

越南人甚至还想为范光春的轮胎鞋传统工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难度有点大”,韦蹈说。

最牛匠人的惨淡生意

国家领袖定制过凉鞋,多年来一直被全国人民所敬仰的“越南制造”,同样挡不住时代的滚滚洪流,几乎快被时代所淘汰。

在见到范光春之前,韦蹈已经从一位民族舞演员成功转型为淘宝店主,主要销售各种款式精美的凉鞋。

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让他对鞋子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我觉得鞋子最好是一个艺术品。”

所以他的淘宝店总是能出爆款,一个款式卖几千双都是家常便饭,很多顾客都相信他的眼光,愿意为那些风格特别的鞋子买单。

有一天,身在越南海防物色新款鞋子的韦蹈受朋友之邀,一块儿去首都河内“见一个特别牛的制鞋匠人”。他问朋友,这人有多牛,朋友说,国家主席都穿他的鞋,你说牛不牛。

满怀期待地到了河内市中心,走街串巷最终到了一栋不起眼的两层小楼跟前,“就是普通越南人自家建的那种小房子,一家挨着一家,矮矮的,每户人家搭一个小院,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国宝级匠人的住所啊。”

当推开门的一瞬间,满院子的废旧轮胎映入眼帘,各种奇形怪状的工具随意摊在地上,找不到下脚的地方。

韦蹈皱起眉头,第一反应是,那地方跟国内小县城国道边的修车铺差不多。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踩着地上的边角料笑吟吟地迎了出来,polo衫皱巴巴脏兮兮,但当韦蹈看到对方手上那些伤口和老茧时,顿时肃然起敬。

他便是范光春,年过80还亲手制作鞋子,每天保持两双的制作速度。韦蹈当时还不懂轮胎鞋的难度,觉得一天两双也太慢了,结果自己拿起工具一上手,才知难度之大,他竟然连轮胎都切不开。

通过翻译,韦蹈得知对方的困境,这门越南的传统手艺濒临失传,整个河内,只有范光春的女婿愿意重拾这门技艺,但做出来没人要却是不争的事实。

常年行走在越南海防的韦蹈自然清楚当地的鞋履市场,来自福建莆田和晋江的中国制鞋老板已经牢牢占据了当地的市场,越南市面上绝大部分鞋子虽然都号称国产,但实际上都出自那些中国人在当地投资开办的工厂,“其实还是made in china”。

这位国宝级老匠人家里没有车,只能走路去吃饭,当韦蹈告诉他,可以试着帮他卖一卖时,老头儿高兴地送了他两双轮胎鞋和一本日文杂志。

那是日本著名的《匠人》杂志,范光春作为封面人物上了那一期,标题是“越南最后的匠人”。

四个月就卖光一年的产量

韦蹈可没有想过要复兴越南人的传统手艺,他对范光春和轮胎鞋的印象,还不及那一次河内之行品尝到的美食来得深。

当然,他言出必行,回国之后便将轮胎鞋挂到了自己的店里。“其实设计挺特别的,我本身也喜欢找一些有趣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订单陆陆续续就来了,有人觉得这鞋子特别,有人觉得这鞋子废物利用,讲究环保,也有人纯粹出于猎奇,看看越南人的传统手艺是什么样的。当然,也有人买回去就是为了嘲笑越南人,看,越南人穷到现在还买不起正儿八经的鞋子呢。

“其实这鞋子在越南挺贵的,七八十块钱一双呢,那边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到不了两千块钱,买轮胎鞋算是高消费了。”

在得知自己的鞋子在中国的淘宝上有了销量之后,范光春决定加班加点赶工,要知道在越南,加班可是一个非常正经的事,“他们很少加班,工人到点就走,都跑去喝酒了。”

这让韦蹈很焦虑,做淘宝,补货很关键,订单没保证,他没办法放开手脚,但问题是轮胎鞋全手工制作,不仅速度慢,勉强会这门手艺的,至少得二三十年经验才行,但满足条件的寥寥无几。

还有一个难题,就是轮胎原材料的紧缺。越南国内本来就物资匮乏,废旧轮胎的橡胶还要回收利用,愿意卖给他们做鞋子的,少之又少。

“一到夏天销售旺季,那边的货就跟不上了。”去年夏天短短四个月,韦蹈就把对方辛苦存了一整年的货给卖完了,“让他们补,死活都没了。”

轮胎鞋的困境

轮胎鞋和我国很多民间技艺一样面临着传承的问题。

制鞋非常辛苦,而且需要多年的磨练,如今在越南国内已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了,还能动手做一做的,大多是20年以上经验的老匠人,像范光春这种国宝级的老匠人想收徒,都没人愿意干。

范光春的女婿开了一个小工坊,也只能找一些懂个别工序的工人,离了范光春,鞋子还是做不起来。

“老人愿意教,但没人愿意学,因为赚不到钱。”

身为中国人,韦蹈倒有过类似的念头,但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国内的顾客,自称也是会这个轮胎鞋的手艺,韦蹈便建议对方重新拿起来,做多少就帮他销多少,但对方还是婉言谢绝了,“他觉得没意义。”

韦蹈其实也是心有余却力不足。当大规模的“中国制造”在越南街头遍地开花时,本地人曾经引以为豪的“越南制造”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没落。

道理很简单,中国年轻人为了复兴老手艺,会去不计回报的投入,所以有了现在的国潮,有了传统复兴。尤其是以淘宝、天猫为主的创新创意平台,近年来成为了新国货和非遗手工艺的沃土。可以说,淘宝为年轻人打开了传统文化消费的大门,也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更年轻的形态,深度触达消费者群体。

“但越南的年轻人还没有这样的观念,他们连加班都不高兴。”

如今,范光春和他的匠人们制作的手工鞋几乎全部用来供应韦蹈的店铺,他们由此不再为销路发愁,也不必为生计担忧,甚至还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只是,这些老匠人之后,还有谁会去守护他们的传统呢?“这些东西肯定会消失的。”韦蹈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