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周冬雨和白人同框,就明白为何大家说欧美护肤品不适合亚洲人

看完周冬雨和白人同框,就明白为何大家说欧美护肤品不适合亚洲人

三爷在翻明星活动找选题的时候,看到了周冬雨的这组图。嗯,看精修图不丑,但就是感觉不是她的衣服,风格跟之前的小精灵系差了很多。

但是等看到没有特定角度、调过比例的图,就想问!周冬雨的造型团队是跑路了吗?

这套虽然没有显得很壮(本人太瘦辽),但是真的看全身照好压人的感觉,再加上本人真的很瘦,就感觉很“沉”,莫名感觉被压矮了一截。

不过冬叔的皮肤还是一如既往的发挥出色,尤其是在跟国际友人合照的时候,充分体现出了亚洲人的皮肤特色和护肤理念。

比如说护肤理念,亚洲人除了挚爱肤白,还非常偏爱透亮有光泽,这点不仅仅在护肤追求上有体现,在妆容打造上差异也很明显。

而且亚洲人的皮肤相对欧美人会更为薄和细腻,这点在跟欧美人站在一起时也能观察到。

不同的护肤追求必然造就产出的产品设计功效不用,而不同的皮肤自然适合的产品也会有所不用。像大家选护肤品时应该都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吧,“相比欧美的产品,还是日韩的护肤品更适合我们”。

这个很好理解,毕竟我们和日韩同属于亚洲黄种人,自然皮肤底子比较接近,但深究一下想想,日韩的护肤品和欧美的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这个说法真的成立吗?

今天的「科普系列」,我们就来简单聊聊各地区的护肤理念到底有什么不同吧。

欧美护肤品不适合亚洲人?

我们就从“相比欧美的产品,还是日韩的护肤品更适合我们”这句话开始分析一下。

首先,三爷觉得对于欧美护肤品,我们得区分一下,其实他们算是有两类。

一类是针对无太多专业知识、普罗大众的品牌,比如欧莱雅、雅诗兰黛、兰蔻等,他们的目标最起码要做到温和安全,绝大多数人怎么都用不出错,为了后面说着方便,我们称为A类吧。

而另一些则是小众的、针对有一定知识人群的猛药产品(不是品牌,极少有品牌全是大猛药的),这些产品本身就是给那些可以为自己的皮肤“负责”的人准备的,后面写做B类

然后我们再根据我们和欧美人皮肤的差异说说,不适合言论的根据是啥。

根据一:我们有更薄的表皮层

表皮层更薄的优势,让我们的皮肤天然就更细腻和更有透明感,对产品也更容易吸收。

但随之带来的劣势是,我们对外界的防御力更低,也包括护肤品,这就意味着我们对猛药化妆品更容易不耐受

那像上面说的B类大猛药,对我们来说就容易超过我们皮肤的极限造成过敏等问题。

根据二:我们有更“强劲”的黑色素细胞和纤维母细胞

这两者造成的影响是,我们的皮肤相对更容易变黑,无论是日晒还是炎症受损;我们的皮肤也更容易造成伤痕且不易恢复,就是更容易留下疤痕。

这两个特制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我们的皮肤“容错率”更低,因为一旦“犯错”(长痘痘啦、过敏啦等等),我们就可能留下久久难去的印记。

而欧美人则不然,他们是较难留下明显印记的,即便留下也恢复的更快,所以他们很多人都自己刷高浓度酸,因为周围弄出问题的人少,做开刀手术时他们也不用那么重视疤痕问题,因为长出来也是又浅又小。

所以B类的欧美猛药,自己要是没点基础就随便糊,他们大概率不会出问题,但我们就得慎重,因为容易出过敏等问题,过敏后还容易有色沉。

根据三:我们的新陈代谢更慢

相对于欧美人,我们的基础代谢更慢,皮肤的更新换代也就更慢。

但是欧美人由于有更厚的角质层,他们皮肤会感觉比较糙,就比较偏好各种去角质促剥脱的产品,标志就是他们很喜欢在各种产品里加点水杨酸、果酸。

但是他们代谢快呀,新的角质长出来也就快,而我们不行,我们的角质新生速度很可能跟不上,同样的剥脱速度对于他们可能还行,对我们角质层可能就会越来越薄。所以欧美的较猛的酸类,我们也要慎重。

所以从用着不易出错这点来说,深知亚洲人皮肤特性而把温和放在首位的日韩护肤品,确实比B类产品更适合中国人。

不过这也是大概率而言,放到个人身上,对自己的皮肤充分自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人,同样可以自由的玩起欧美大猛药。

而且现在品牌都力争走向世界,一般也很少出那种真的猛到消费者特别容易用出错的了,大家自己选择的时候量力而行一般都不会出啥问题

欧美更注重抗衰,中日韩更注重美白

三爷之前哪次讲欧美人更容易老的时候,有位童靴问,他们明明骨相更立体,更应该抗衰,为什么反而老得更快呢。

这是因为欧美人的真皮层相对更薄,胶原蛋白的容量小,一旦出现胶原蛋白的流失,他们会比我们更容易显露出来,也就是皱纹明显,容易干瘪。

所以老化是欧美人最大痛楚,而我们的真皮层较厚,真皮层含水量也更高,抗皱有一定的优势。

而中日韩的皮肤,前面也说了我们的黑色素细胞更为活跃,容易变黑、产生色素沉着。

我们在追求护肤效果时,一定是先以我能看见的皮肤衰变为最先的,欧美人最容易看到衰老但不宜变黑,我们抗皱有优势但容易变黑,所以演化的结果就是:欧美更注重抗衰,中日韩更注重美白。

所以有种言论说,欧美抗衰技术更牛,日本美白技术更牛,倒也不完全算错,康康欧美VA的产品数量,再看看日本的,差异明显啊。

美白也有差,日牌追求的白,不同于欧美的净白,更多的是透白,还因此衍生出了他们独有的“先乳后水”。

为什么只有日牌推崇“先乳后水”

“先乳后水”这个特有的护肤方法,其实非常的能代表日本的护肤理念。

稍微注意一下日本的广告就会发现,“透明感”——是他们特别喜欢用来宣传的一个高频广告词,无论是护肤产品还是彩妆产品。

日本人民对“透”爱得深沉爱得热烈,“白”只是基础,“透”才是高阶追求,所以日系的产品相比单纯增白,还更注重透亮。

而且行使这个责任的产品并不局限于美白产品,日本是从方方面面、每一产品上,都在努力向这个“透明感”靠近,包括最基础的水乳,于是才有了“先乳后水”的方法。

先乳后水,看起来只是水乳的顺序颠倒,其实从第一步的洁面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了,洁面→渗透乳→爽肤水,这三步连续其实才是完整的“先入后水”。

step.1 皂基洁面

日本喜欢皂基洁面,这个传统也由来已久了,这么多年承袭下来,在网络一度充斥着各种“皂基毁脸”言论之下,依然“死性不改”。

原因有历史因素在,他们确实早就习惯了这样的护理方式和洗感;有环境因素在,日本对水质的处理技术较好,水质软,配合皂基也不会那么紧绷;有大集团的技术自信在,皂基玩得很六,无论是复配其他表活还是添加缓冲剂,都能处理得相对柔和;还有日本的护肤理念在,他们的思路就是先用皂基强大的脱脂能力,把你自己原有的皮脂清洗掉,然后再用后续产品补充。

step.2 化妆棉擦拭渗透乳

日本安排先乳后水这种使用方法的产品,配方其实是有些不同于一般的保湿乳液的,所以起了个新名叫“渗透乳”。

渗透乳这个名字非常的点题,说明这一步的重点就在于渗透。

之前我们讲过皮肤不同的吸收途径,渗透乳走的其实就是细胞间这条路,第二步的渗透乳会填补到之前被清洗过一次的角质细胞间隙中去,起到带头兵的作用,帮助后续产品的吸收。

咦,可能有人会问了,乳液不是外层保水的吗,附上一层保水成分,后面的成分还能有效吸收吗?

所以说,渗透乳和一般乳液还是有些不同的,原理有啥不展开讲太繁复了,简单说就是从改变界面张力、改变电性吸附、选择小分子油脂疏通渗透等多个方面,帮助后续产品促渗而不是阻渗。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渗透乳配合化妆棉擦拭除了可以调整肤感,让人感觉更清爽;擦拭清除废旧角质,帮助后续吸收这两个作用外,可能还有避免大分子物质附着在皮表影响后续吸收的考虑在。

所以建议是,能用尽量用,尽量找跟原装比较相似的那种。

step.3 化妆棉轻拍爽肤水

日本设计为“先乳后水”这一套当中的水,都是酒精含量比较高的,有追求肤感的因素在,但不完全是。

首先日本品牌对于酒精的处理确实比较强,可以把酒精做得温和许多,不像早期欧美很多的酒精水,一上脸感觉就是抹了一层酒精,日本爽肤水的酒精存在感较低。

再来用酒精处理一遍,渗透乳原本残留在皮表的一些腻感也会被缓解掉,最终整体感觉皮表是清爽的,但是内层又有润感,比较的舒适,又不会腻又不会紧绷。

最重要的是,乳后涂爽肤水,里面的酒精渗透到皮肤内部的量会少很多,多数都会停留在表层,这样干皮用的时候也容易接受,然后在表层一挥发,还能起到一定的调整角质层排列的作用,提升透明感。

这么一套流程其实每一步都是在上一层的基础上起步的,所以三爷说先乳后水其实得算上洁面一共三步才完整。

不过护肤理念是理念,实操适不适合个体还是要上脸测试才知道的,说得多好听都没用。

像三爷,三爷本身习惯了洁面洗后是润的,皂基的干燥紧绷我无法接受,后续又擦又拍的我也觉得麻烦,所以就不爱用。

再者,这样有点“破而后立”的步骤也不适合皮肤本身不是很强韧的人来折腾,可能还没等你享受到透明感,就已经被皂基搞趴下了。所以说,能不能接受、使用这种方式,要看你皮肤的状态和能接受理念、手法等等。

即便不喜欢这种方式,产品只要你觉得用着舒服,单用也没什么不可以。但如果你是真的想试试这种方式,建议还是买日牌搭配好的组合,自己随便找一瓶水一瓶乳不太能用出宣传的这种“透明感”。

好啦,今天聊得护肤差异其实也只是一小部分,总体来说欧美还是更注重有效,舒不舒服再说,而日韩更注重温和、肤感,别管有没有用,先让我舒服了再说。

没有高低优劣,只有适合不适合,日韩滴温吞派也并非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