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的中国军衔,上将军衔的标准,为何分成了三个等级?

旧时代的中国军衔,上将军衔的标准,为何分成了三个等级?



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旧时代军队出现军衔高配的情况。今天,我们聊聊另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上将的划分,在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上将分为了三等,分别是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那么,上将为何分成了3个等级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其实,这是清朝根基不稳和军阀混战造成的,属于一个时代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清朝的新军。清朝的军队原本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但是进入清朝统治的末期,清朝开始面临西方列强一系列的侵略。清朝军队一败再败,清朝被迫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尤其是在庚子战争以后,清朝开始了训练新军。起初,仅仅训练了北洋新军和南洋新军,后来则鼓励每个省都建立新军。当时,清朝虽然按照西方模式推行了军衔制度,但并不完善。清朝的改革存在很大的封建残余,编制采用了镇、标、营等编制。

一转眼到了20世纪10年代,曾经不可一世的清朝已经灭亡。北洋军阀政权开始上台,其实北洋军阀并没有能力控制全国,全国出现了大小军阀割据的情况。就连北洋军阀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分裂成了直系、皖系和奉系等等。此外,在全国其他地区,还出现了晋系、川系、滇系、黔系、粤系等等。言而总之,非常类似于东汉末期或者唐朝末期的情况,各路军阀相互混战。



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北洋军阀政权开始改变军队的军衔和编制,每个镇改编为一个师,每个标则改成了旅或者加强团。在军衔方面,北洋军阀政权严格按照西方军衔设计,分别是: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等等。在册封军衔的时候,师长基本上都是中将军衔,旅长或者加强团的团长,基本上都是少将军衔。至于那些盘踞一方的军阀首领们,基本上清一色的上将。

通过统计,在北洋军阀政权统治的10多年时间里,全国总计册封了65位上将。换而言之,各路军阀集团的首领,基本上都是上将,出现上将偏多、中将满街走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了北伐战争结束,当时,北洋军阀政权垮台,一个新政权上台。请注意,军阀割据的情况仍然存在,这个新上台的政权仅仅控制了江南几个省。在东北、西北、山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等地,仍属于各路军阀的控制区。



新上台的政权,鉴于军衔制度极度混乱的情况,决定推出一套新军衔。但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各地的军阀们原本已经是上将军衔,如果被降级为中将,大家肯定不愿意。但如果大将都平起平坐,更换军衔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一套非常奇怪的军衔,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等等。

其中,上将分成了3级,特级上将自然只有一个人,属于特制军衔。一级上将册封那些势力比较强的地方军阀和各个军种的当家人,二级上将则册封给势力比较弱的地方军阀、集团军司令官、军长等等。例如山东、河北等地的军阀首领,军衔都是二级上将。山西、广西等地的军阀首领,军衔则是一级上将。通过各种影视剧,大家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旧时代的军队中,职务和军衔明显不成正比,军衔出现了高配的情况,而且比比皆是。



这就是根基不稳造成的,由于根基不稳,必须迁就各路军阀,从而出现了军衔普遍偏高的情况。在抗战时期,集团军司令官和军长都能担任上将,师长则是中将军衔。例如在《血战台儿庄》中,各个师的师长都是中将。至于旅长和加强团的团长,则基本上都是少将军衔。所以说,军衔的配置普遍偏高,尤其是高级将领,这样的情况最明显。

除此之外,还有阵亡以后军衔晋升一级的传统。例如在抗战时期,一位中将师长英勇牺牲,那么,他的军衔会自动晋升一级。在史料记载中,会称呼为二级上将。在各种类型的纪实性影视剧中,都能看到类似的情况。到了4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战争的消耗和军衔逐步正规化,这样的情况才基本结束。其实,虽然上将分成了三级,但并不是不可以。因为在西方各国中,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仅仅是称呼不一样而已。



在美国军队中,将官分成了准将、少将、中将、上将、五星上将和特级上将。在英法等国家的军队中,将官则分为准将、少将、中将、上将和元帅。旧时代的我国军衔中,由于没有大校或者准将作为缓冲,造成了将官过多的情况。但是在等级方面,基本上与西方各国一致。

1955年,解放军部队使用军衔的时候,由于部队数量比较大,如果师级、副师级军官都授予少将,会造成将官过多的情况。因此,在授予军衔的时候,出现了大校军衔,很多副师级军官都授予大校军衔。在1988年,第二次推行军衔的时候,上将分为了上级和一级上将。但是,由于一级上将没有授予任何人。1994年,一级上将军衔被撤销。截至目前,我国的最高军衔就是上将。倾注于,上将的授予标准是非常严格的,必须是四总部或者各个军种的一把手,才有可能被授予上将。此外,一些资历比较深的战区司令员,军衔可能也是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