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氏的悲哀:一门五代世为晋卿,因他堕落而彻底被逐出晋国

中行氏的悲哀:一门五代世为晋卿,因他堕落而彻底被逐出晋国

作为荀氏之祖,荀息也许没想到,他的后裔会在晋国历史上占据如此重要地位:晋国六卿中的中行氏、知氏,都是他后裔。更意外的是,在春秋晚期六卿的权力斗争中,中行氏和知氏竟然都没能坚持到最后,成为最早的出局者。

荀氏也是姬姓后裔,应该是晋国同姓异氏之族。《竹书纪年》记载:“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原氏是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后,原氏黯就是荀息。自此后,因封地而得氏,荀氏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后来荀息献出假虞伐虢之计,助晋献公吞并了西虢国和虞国,让晋国得以控制崤函通道。因为这一功劳,荀息得到晋献公深度信任,临终前特意指定他辅佐太子奚齐。然而,好景不长,晋献公一去世,荀息就无辜地死在里克之乱中。

荀息一倒,荀氏家族顿时陷入了沉寂,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出现在晋国政治舞台上。

公元前626年,在秦穆公扶持下,晋文公夺取了国君之位。晋文公在位期间,任贤用能、励精图治,率领晋国踏上了兴盛之路。

公元前632年,为救宋国,晋文公正式组建了三军,任命了六位将佐——这就是晋国后来六卿制度的源起。这次出征前的人事变动,除了六卿引人瞩目之外,还有另一人引起了众多关注:荀林父做晋文公之御,和魏犨一起承担保护国君的重责!魏犨是跟随晋文公一起流亡海外的亲信,荀林父能与他同乘一辆车来保护国君,可见晋文公对他十分信任。

荀林父是荀氏之后,《赵世家·索隐》云:“晋大夫逝遨生桓伯林父。”虽然逝遨与荀息关系不明,但通常都认为是荀息之后。这是荀氏家族在经历多年的沉寂后,再次出现在晋国政治舞台上。

在著名的城濮之战中,荀林父作为国君之御不能亲自上战场厮杀,战功并不多。但能近距离接近国君,就意味着机会。在战胜楚国成功称霸后,晋文公又组建了以徒兵为主的“三行”大军,以抵御狄人入侵。因为荀林父有带军之才,晋文公便任命他作中行主将。“三行”主将都不是卿士,但对荀林父而言,从国君之御被提拔成军中主将,这是仕途上的一次飞跃。

从此后,荀林父后裔便以“中行”为氏,发展成为晋国史上举足轻重的中行氏。

晋文公时期,晋国能人辈出,在众多良将名臣的耀眼光环下,荀林父始终没得到更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公元前621年,由于晋文公时期的十位卿士中有八位去世,晋襄公被迫进行了一次人事调整。几番波折之后,晋襄公最终任命赵盾、狐射姑、箕郑、荀林父、先蔑、先都六人为新一届卿士。荀林父能战胜众多强大竞争者成为卿士,显然与他担任“三行”主将的经历密切相关。

这次人事调整过后不久,晋襄公就去世了,晋国大权落入权臣赵盾手中。赵盾当政期间,任人唯亲、党同伐异,引发了晋国政坛多次动乱:狐射姑、先蔑、箕郑、先都、先克等等卿士,要么在内乱中送命,要么被迫逃亡国外。因为接受了祖辈荀息的教训,荀林父在历次内乱中都保持着不党不群的立场,反倒成了受益人:在其他人纷纷倒下后,他却从上军佐一路晋升成为中军佐,名位仅在赵盾之下。

虽然荀林父因政治斗争而受益,但他却并非冷血动物。在先蔑受赵盾派遣到秦国接公子雍回国为君之际,荀林父预言此事不能成功,居然打破不党不群的政治操守,主动劝先蔑装病不要去。赵盾改立国君之事如荀林父预料破产后,先蔑被迫逃到了秦国。荀林父念及两人有同带“三行”军队的同僚之谊,又“尽送其帑及其器用财贿于秦”。由此事可见,虽然政治斗争极其残酷,但荀林父却还能保持独立性,并不阿附赵盾。

荀林父不附和赵盾,这让他的仕途也受到了影响。公元前601年,赵盾去世。早就担任中军佐的荀林父按理应顺位替补为中军佐,却没想到上军主将郤缺竟然越过荀林父,当上了正卿。这显然是赵盾刻意安排的结果。直到公元前597年,郤缺去世,荀林父才得已替补当上了正卿。

千年媳妇终于熬成了婆,可对荀林父来说却并非好事:因为赵盾执政时积累了太多的内部矛盾,荀林父又内部威望不足,致使晋军在邲之战中成了一盘散沙,大败于楚国、失去了霸业!

大败之后,晋景公一度想杀死荀林父,但在士贞子劝导下,最终还是宽恕了他。三年后,荀林父知耻而后勇,率军消灭了赤狄潞氏国,让晋国把领土扩展到了上党盆地,得以戴罪立功!

作为中行氏的第一代,荀林父决断力不足,这导致了邲之战的大败。但在后来,他率军消灭强大的赤狄潞氏国,总算是证明了自己。虽然有过失,但荀林父依然堪称忠心耿耿的能臣干将。

消灭赤狄潞氏国后不久,荀林父就去世了,其子荀庚作为嗣卿,成为上军主将。然而,在郤克率大军伐齐之时,上军佐士燮都随同出征了,荀庚反倒是留守国内,说明他并不太受重视。在公元前578年讨伐秦国后一两年,默默无闻的荀庚就去世了。去世前,他的职位已经升到了中军佐。荀庚虽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他的晋升,已足以说明这点。

荀庚去世之后,儿子荀偃又当上了上军主将。但荀偃运气不好,刚好碰上晋国公室与郤氏矛盾进入了激化阶段。公元前574年冬,晋厉公突然发动,灭了郤氏之族。但在镇压郤氏过程中,晋厉公亲信却不知好歹地将栾书与荀偃二人也劫持了。事后,晋厉公大度地放过了栾书与荀偃。栾书与荀偃因此自觉危机,立刻发起反击,将晋厉公及其亲信残杀殆尽!

公元前573年,晋国群臣从王都迎回了十四岁的晋悼公,立为国君。

晋悼公堪称一代英主,在争霸战中力压楚国,称霸东周。可因为荀偃有弑君的污点,他的职位长期原地踏步,得不到晋升机会。直到公元前560年叔伯荀罃去世之后,荀偃才在士匄推让之下,当上了正卿。

荀偃刚做正卿,就遭遇了祖父当年同样的难题:威望不足。

公元前559年,为报复秦国,荀偃率诸侯大军前往伐秦。可就在诸侯大军进攻到泾水边时,下军主将栾黡就不听将令,私自撤退,导致这次讨秦行动半途而废。无论是荀偃还是晋悼公,对专横跋扈的栾黡都毫无办法。不过幸运的是,在荀偃作正卿数年后,栾黡就去世了。

栾黡一死,荀偃的威信顿时建立起来了。

在晋悼公去世后,齐国试图挑战晋国霸权,频繁入侵鲁国。公元前555年10月,在鲁人多次请求下,晋平公随同荀偃前往伐齐。此次伐齐,荀偃充分运用极限施压战法,到处虚张声势、制造虚假舆论,彻底吓破了齐灵公的胆:初战不利后,齐灵公迅速吓得逃跑了。此后,诸侯联军一路追杀到临淄城下,才得胜而归。

不过,在军队撤到黄河边时,荀偃就突生重病,不幸去世!

荀偃虽然曾弑君,可为人尚属忠厚。荀偃死时仍不忘国事,因没有彻底臣服齐国而死不瞑目,这充分证明了他的忠心耿耿。

为表彰荀偃的忠心,晋平公又把荀偃之子荀吴提拔成上军主将。荀吴的军事才能,在中行氏祖孙四代人当中,无疑最为突出:公元前541年,荀吴帅率军灭了山戎无终国;公元前530年,又攻破了鲜虞肥国;公元前527年,臣服鲜虞鼓国;公元前520年,再次率军灭鼓……。

虽然战功卓著,可惜荀吴却生不逢时。

作为战将,荀吴一生都想参与中原争霸,可无论是赵武还是韩起,都对争霸战争兴味索然。自二次弭兵之会后,晋国上下就失去了争霸中原的雄心。特别在韩起执政时,晋国政出多门,卿士们大多腐化堕落,根本就无心再参与争霸了。

因此,荀吴空有一身本领,却豪无施展空间。

公元前530年,齐景公与卫灵公、郑定公一同前往晋国,朝见新君晋昭公。在宴请来宾的过程中,诸位国君玩起了投壶游戏。

在晋昭公投箭之前,荀吴突然上前助兴:“有酒如淮水,有肉如高丘,寡君投中,统帅诸侯!”结果晋昭公一投而中,晋人一片欢呼声。

齐景公见了,暗暗不服。在轮到他时,齐景公手执箭,也开口说道:“有酒如渑水,有肉如山陵,寡人投中,与君交替而兴!”晋国君臣还没反应过来,齐景公就已将箭投入壶中!

宴会顿时陷入了一场尴尬之中!

为此,晋国大夫士文伯责怪荀吴道:“您说错话了。我国本来就已称霸诸侯,投壶又算得上什么?这样齐君会认为我国软弱,不会再来朝见了!”

荀吴此举,原本是借机长晋人士气——这些年晋国不理东周事务,早就失去了霸主风范。可没想到,因为他政治经验不足,竟然酿出一场外交风波,让晋国丢尽了脸面!

为缓解尴尬,荀吴不得不为自己强辩道:“我军将士强盛,士兵踊跃争先,今日就如同往昔,齐国又能做什么!”

荀吴生不逢时,错过了晋、楚在东周争霸的风云时刻,使得他一生都没能大放异彩。但在晋卿普遍都只顾私利、罔顾国事的大风气下,荀吴还能保有争霸天下的雄心,也能算是忠臣了。可惜的是,晋国当时的政治氛围却使得荀吴终身都没能参与中原争霸之战。

在荀吴死后,他的儿子荀寅又以嗣卿资格当上了下军佐。

因为荀吴生前与其他卿士都显得格格不入,中行氏在卿族当中显得极为孤立。公元前513年,在与赵鞅在汝水之滨筑城后,荀寅特意铸造了一只鼎,将士匄当政时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公之于众。士匄虽然有好让之德,但执政期间却屡有失政——晋国为诸侯所疏远,就是从士匄执政时开始。荀寅铸刑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结好范氏,以增强中行氏实力。后来,荀寅还与士鞅之子士吉射结成了儿女亲家。

士鞅的贪贿名扬天下,荀寅如此紧密跟随范氏,慢慢地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踏上了贪贿之路。公元前506年,被囊瓦无理扣留了三年的蔡昭侯来到晋国,请求晋国作主,帮忙讨伐楚国。这要是在争霸时代,晋人会巴不得有这样机会去讨伐楚国。可荀寅一见到蔡侯,竟然当面向他索要贿赂!蔡昭侯当年就是不愿贿赂囊瓦,才被扣押了三年。见荀寅索贿,当然就拒绝了。见索贿不成,荀寅干脆就力劝正卿士鞅不要再帮蔡国!

中行氏的第五代,突然堕落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令人痛心。

公元前497年,因为赵鞅私杀邯郸午,引发了一场长达八年的六卿大混战。这场大混战后,因为范氏与中行氏试图攻打国君,成为晋人公敌,被彻底驱逐出了晋国。

一门五代世为晋卿的中行氏,从此在晋国消失。

中行氏五代人中,荀林父、荀庚、荀偃、荀吴、荀寅都是晋国卿士。前四代“中行人”,都对晋国忠心耿耿,堪称能臣干将;到荀寅时却突然堕落,最终还被晋人赶出晋国,实在是令人痛心。

为什么前四代都忠心耿耿,到了第五代却突然堕落?

对此,人们众说纷纭,各种原因不一而足。但根源却在于春秋晚期晋国卿族阶层的固化:长期处于没有竞争压力的政治氛围中,让卿族都失去了奋斗之心,从而走向了集体腐化堕落。荀寅的堕落不是个案,中行氏的悲剧也不是仅此一家。再好的家族传承,在腐化的政治氛围中都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这才是中行氏的最大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