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使用的第一个家用电器-那一把陪伴我小学生崖的手电筒

我家使用的第一个家用电器-那一把陪伴我小学生崖的手电筒

大概在94年左右,我们村通上了从别村输送来的高压电。

在这之前,全村的用电靠村头的一个小水电站提供,晚上6点开始送电,12点停止送电。

小时候家家户户必备,每天必点的煤油灯


离水电站比较近的学校,可以勉强点亮一盏白炽灯,亮度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个小伙伴还需要自带煤油灯到学校,我们就着昏暗的光线读书、做作业。

由村里的水电站发出的电点亮的灯泡


到了离水电站比较远的村尾,火炽灯发出的光还不足以照亮别人,只能用于通过一条红色的灯丝向别人刷存在感。大概0.1流明吧,贴着灯泡,勉强能看到晃动的手指。

整个童年的夜晚就在下图的光线下度过,非常熟悉的光线。

整个童年的夜晚基本上在这样色温的光线下度过


有条件的人会买调压器调压,将电压升高之后带动14寸的黑白电视看电视剧《封神榜》,没有条件的会挤到有条件的人的家里,里外三层围着看电视。

即便这样,小水电站的水渠还会隔三叉五被大水冲毁。

通上高压电的当天,村民从家里拿出了珍藏很久的结婚时买来的音响,放《涛声依旧》,将声音开得整个村都听见了,高兴!

大概到了95年,我爸带着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挑着烤烟走10几公里的山路到隔壁的连城县卖,卖得的钱找人自己组装了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外壳上面标的是“春日”牌,记得花了大约440元左右。在当时可算是一本巨款。

有点像下图的电视机。

组装的黑白电视机


买电视回来的路上,别提多高兴了,十几年过去了,现在还依稀记得那高兴劲。

但是之后也不常看电视,因为转播台只有在中午12点到2点,晚上6点到9点左右才送节目,只有福建和龙岩两个台。到了周二下午还要检修。

再往后就到外地就读,更没机会看电视了。

到了高中毕业,听说修电视赚钱就报考了电子相关专业,现在就成了挨踢工程师。

但是最早的电器还不是电视,而是手电筒。

从三年级开始,小伙伴们就开始了晚自习,6点到9点,大概要走2公里左右的村路。路上没有灯光,一片漆黑,村周的山上还能看到森森的磷火。

我爸特意买了一个手电筒,记得灯珠是小的白炽灯,1.5W左右,发光效率低,非常耗电。两台干电池点不了几天就没电了。

记得是两节1号干电池串联供电,工作电压是3.0V,这样算来,工作电流应该在500mA左右。

那时候的三圈电池也还比较朴素,即还没有霸道,也还没有超能还。两节干电池串联之后的容量大概是[email protected],给[email protected]的负载供电,大概能工作2个小时。

从学校到我家,即使因为害怕,一路小跑回去大概也要20分钟。这样算来,两节新电池大概一周就耗完了电。

80后手电筒


因此,电池是奢侈品,我爸跟别人学习自制了一个简易充电器。给干电池充电。

那时的1号碱性干电池还没有豪华的“霸道”外衣,还跟右图一样朴素无华


现在想起来,就是一个变压器加上一个二极管进行半波整波并通过一个电阻限流,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启蒙电路。

大概是如下的电路图:

简易碱性干电池充电电路


现在已无法考证,在那个物流还靠肩挑手扛,电子商务还是神话传说,出村需要跋山涉水几个小时的年代,我爸是从哪里弄来的电子元器件。

为了解答我上大学学习电子、电路之后产生的疑惑,就在刚刚,我还以"碱性干电池 充电”为关键词在百度上做了一下搜索,度娘告诉我如下冷知识:

大多数碱性电池身上,都标注着“不可充电”的警告标示。但事实上碱性电池还是可以充电的,而且最多可以充电几十次。对碱性电池充电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掌握不好条件,非常容易造成安全问题。其一些基本条件是:只能采取小电流充电,而且要浅放、勤充等等。

原来如此!

每天白天充一段时间,到了晚上带真能亮一段时间,从学校出来走不了多久,手电筒的火线就恢复到村尾白炽灯的光线水平了。

经常都是摸着黑一路狂跑回家的,回家路上很期待能碰到人。

比较恐怖的是,跑的时候能听到后面有声音,停下来转身回去又看不到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