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磨蹭、老迟到、没时间概念……你的方法用对了吗?

孩子爱磨蹭、老迟到、没时间概念……你的方法用对了吗?

上周分享了《开学头几周,美国老师强调一定要做好这件“小事”》一文后,很多妈妈留言问到孩子的“时间管理”问题,想看看美国老师、家长有什么招。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表面看来,美国人是很喜欢做日程计划的,比如很多家庭都贴着孩子的日程计划表,用来管理孩子每天要做的作业、家务、要参加的活动等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要注意,这是“系统”工程中的最后一步,而更多的铺垫,是需要从小做起的。

如果孩子连时间本身是什么都没搞清楚,这些花花绿绿的日程管理计划,除了稍微提升家里的颜值之外没任何作用,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也一点都不会改观。

以下的几个步骤,如果你家也有一位磨蹭的“小蜗牛”,那就赶紧用起来吧!

STEP1、时间是个什么鬼?

在孩子完全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之前,再好的时间管理方法也没用,因为它不是个实实在在的物品,看不见摸不着,孩子Get不到啊。

其实从孩子能听懂话开始,我们就可以给他输入时间的概念啦。平时和孩子沟通时,可以把时间和具体的事情放在一起说,比如,“三点了,咱们下楼玩吧”; “六点了,该吃饭啦”;“八点啰,咱们该洗漱上床读故事了”……

慢慢地孩子就会有这样的印象:有个叫“时间”的家伙,会决定我们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而不是爸爸妈妈说了算哦。

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小朋友来“管一管”大人的时间,比如爸爸九点要开会,妈妈和孩子可以一起来提醒他,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时间,爸爸妈妈也得听“时间”的话。

STEP2、时间究竟长啥样?

在孩子对时间是什么有了大概的感觉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正式教他认识时间、认识时钟了。当然,前提是孩子已经认识简单的数字了。

我们可以先从认识传统时钟开始,告诉孩子最短最粗的指针是时针,比时针细一点长一点的是分针,跑得最快的那个是秒针,通常情况下,我们只要读出时针和分针的数字就可以了。

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个时钟是让孩子尽快认识时间的好办法。逃逃在学前班的时候,就做过一个时钟模型,用的是最简单的材料——一次性的纸盘子做表盘,贴上数字,用纸剪出时针和分针并涂上不同的颜色,一个时钟模型就完成了。

做完模型之后,爸爸妈妈和孩子还可以玩一个叫做“让时钟走起来”的游戏,一个负责分针,一个负责时针,说出一个时间后,一起让指针指向正确的位置。这个游戏不光能加深孩子对时钟的读表能力,还能让孩子知道这些指针是怎么走的,方向是怎样。

学习了传统时钟之后,再学看电子时钟就比较简单了。刚学会看时钟的孩子对时间特别敏感,记得当年逃逃可是把家里所有能显示时间的物品都翻出来比对一轮,发现它们的显示时间并不完全一样,感觉很疑惑。

我就告诉他,大家手机上的时间是约好了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把家里其他的时间都调成跟手机一样,这样假如你和小朋友约好了4点一起到小公园玩,大家才会同时到。

STEP3、时间到底有多长?

你有没有过催着孩子“赶紧,只有5分钟了,快点儿!”但他依然慢悠悠地该干嘛干嘛的情况呢?几乎都有过吧,那是因为人家根本不知道5分钟到底是多久啊~~~

孩子虽然学会了看时间,但怎么让他对具体的时间量有感觉呢?这就得跟他平时最常做、最熟悉的事情对应起来。

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玩一个叫做“测一测”的游戏,比如测测孩子穿衣服需要几分钟、刷牙洗脸需要几分钟、收拾书包需要几分钟、穿鞋子需要几分钟等等。

还可以做一个漂亮的对应列表,把抽象的几分钟和实实在在的生活事件对应起来,让孩子对时间量的长短有直观的感受。渐渐地,以后再说还有几分钟要出门,孩子就心里有数了。

对以分钟为单位的短时间有了解后,我们还可以把时间跨度拉长一点,比如看一集动画片要多久、从家里到幼儿园大概要多久、每天晚上睡了几个小时,让孩子对长时间的事情也有大体的把握。

等孩子对时间量有一定感觉之后,这时的提醒才起作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老美妈妈很喜欢用的一招“梯度提醒法”,比如在朋友家做客准备要走时,提前半小时提醒孩子,然后15分钟再提醒一次,接着是10分钟,5分钟,既给孩子紧迫感,也让他心里有数,如果游戏没有结束或者还有想玩的玩具,就得赶紧了,这样到真正要走时也不至于滚地耍赖。

STEP4、我的时间我做主!

孩子在认识时间、对时间量也有感觉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啦。当然,也得从简单的开始,第一步,记录“我的一天”,让孩子知道自己一天的时间都去哪了。以下这个图大家可能在其他地方也有见到过,是一个做得特别详尽的例子。不过一开始也不用做得那么精美,只需要记录清楚自己的一天都做了些什么就好。

我们可以让孩子多记录几天,每天画一张,对比一下这几天有什么不同,哪些事情是一样的,哪些事情是不一样的。

告诉孩子有些事情一般都是在固定时间完成的,比如睡觉、吃饭、上学;而有些事情的时间却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比如阅读、玩耍、看动画片、和爸爸妈妈玩桌游等等。

孩子画完“我的一天”之后也可以问问孩子,今天有没有特别想做却没做的事情呢?是没有时间吗?这样孩子渐渐会感觉到,原来时间是可以自己来掌握的。

孩子了解了“我的一天”之后,就可以进行第二步——规划“我的一天”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时间规划。这时,前面提到的那些日程事物表什么的才能真正起作用。

那么,日程事务表该怎么做?

网上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模版。不过形式一点儿都不重要,用孩子最顺手、最合适的方式就好。

因为到了这一步后,孩子对“时间管理”应该很有感觉了。

现在的难点,不是要管住时间,而是需要孩子管住自己了。

日程事务表上列出的事情,能否一项一项地严格执行,对孩子是有难度的。

这时家长的任务,就是花上一段时间,和孩子一起,找出最适合他的安排。比如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哪件事情执行起来对孩子最困难,需要怎样的调整,等等。

这里没有固定的方法,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

比如,有些孩子放学后先运动一会儿,做作业时精力充沛,效率更高;有些孩子运动后反而比较累没精神,或者心玩散了,久久不能集中注意力。

又比如,有些孩子的专注力很高,可以安安静静地学习一两个小时;而有些孩子,专注力稍微低一点儿,那就试着用闹钟来设定时间,每25分钟休息5分钟(这是有名的“番茄钟工作法”),也许效率更高。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时间的意义,讨论时间管理的目的,思考“不同时间分配”下所能累计的效果。当然给孩子讲明白这些东西是一件耗费时间精力的事情,但相信时间管理的习惯与能力一旦形成,孩子将终身受用。

时间是人类社会一个刚性稀缺资源,其他资源都可能通过知识来增长,唯独时间,绝对不会多一分一秒。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一样,都是24小时,有些人能充分利用这24小时,完成很多事,而有些人却只能做一点点,这就是时间管理能力的高低所致。

这个能力,必须从小就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