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影响至深,现代国人应当如何看待?

日俄战争影响至深,现代国人应当如何看待?

所谓日俄战争,是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爆发的战争,但其陆军战场却全部集中在中国的东北,海战在朝鲜与日本间的对马海峡展开,两国都并未有平民受到波及。

清朝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之前,东南督抚大员联手与列强签订《东南保护约款》,使得八国联军绕过长江诸省,长驱直入由天津登陆进入北京,慈禧被迫与光绪帝逃往陕西避祸,期间更无勤王之师,反倒做好拥戴李鸿章为总统的谣传。

清廷被迫与列强议和签订《辛丑条约》,条约主要内容点,为义和团事件中死难者致歉树碑,向各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放宽各使馆租界地驻兵的权利等诸多条款。

之所以没有领土的条款,是因为列强中英国和美国主导,遏制新兴军事强国德国、沙俄、日本的海外军事扩张,利用清朝广阔的市场提升两国商业的发展,虽然沙俄获得赔款份额最高 28.97%,但沙俄的野心根本没有得到满足。

此时的沙俄已经占据东北大部,这里相较西伯利亚温暖,适宜居住和耕种,矿产资源丰富,又有旅顺港这颗东方明珠,根本不愿意就此放弃,强迫清朝签订《辛丑条约》增加副款,沙俄要求清朝不得驻军,但沙俄却驻军数十万,且沙俄拥有独立的司法行政权,虽无领土之名却具领土之实,长久以往必成沙俄囊中之物。

日本刚刚得到朝鲜的宗主权,需要长期的时间同化,沙俄国力较日本强盛,若沙俄占领中国东北,下一个目标难免就是朝鲜半岛,所以有清朝居中缓冲,才是对日本最为有利的局面,所以日本积极附和英美,迫使沙俄放弃补充协议。

日俄战争局势图

沙俄在国际的强大压力下,被迫于1902年4月8日在北京,与清政府订立《交收东三省条约》,退回之前的边境线,俄国军队在一年半内,分三期全部从东北撤走,但沙俄只兑现第一期撤军,随后要求清朝允诺列强势力不得进入满洲、俄国参与北满行政管理等,变相独霸中国东北的条款。

官方说德国为了瓦解法国围堵,转而与沙俄结盟,但事实上日本大量引进德国的战术教官,且购置大量的德制武器,在笔者看来这很好解释,只有日本有足够令沙俄忌惮的实力,沙俄对德国的威胁便会削弱,也由此我们看到结盟的德国,反而对日本的帮助更多。

日本充分利用国际形势,抓紧时间提升武器装备,列强对此都心知肚明,但别说沙俄,就连德国都不认为日本敢向俄国开战,北极熊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庞大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基数,令列强都不敢轻易开战,何况是刚刚崛起的日本。

当沙俄赖在东北不走,清朝给人的感觉异常平静,但其实内部已经吵翻天,此时的“中兴四臣”曾国藩(1811-1872)左宗棠(1812-1885)李鸿章(1823-1901)张之洞(1837-1909),除张之洞外都已故去,但张之洞年事已高,又因为东南自保而被闲置,急得光绪帝数次落泪。

湘军也好,淮军也罢,都在时间的长河中老去,重新编练的绿营以及新军,数量也仅有十余万,维持国内政权稳定还勉强,但想要与沙俄争雄,实在是不切实际,所以对清朝而言,发声自取其辱,倒不如沉默来得实际。

很多说辞都有日本与清朝达成密约,答应取得胜利后归还东北主权,但笔者查阅很多资料,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清朝与列强的想法一样,都不认为日本能战胜沙俄,如果参与其中,激怒沙俄到时候可能丢的就不只是东北这么简单。

直到日俄战争进入到1904年8月,日本先后攻克金州和大连,又将俄军逼退到辽阳,使旅顺成为一座孤城,随后又击败俄国太平洋舰队,一连串的胜利令清朝看到了希望,殊不知日军指挥官乃木希典却是满面愁容。

旅顺要塞的俄军将舰船的炮搬到陆地,再依托要塞构筑全面的防御工事,这样的情形完全是复制克里米亚战争的场景,等候欧洲援兵的到来,而辽阳方面俄军兵力也占优势,波罗的海舰队也在向旅顺增援,如果不能尽早结束旅顺的战斗,战争的形势很有可能被逆转。

乃木希典为了胜利,日夜不停的攻击旅顺,如果换成美国就得改成轰击,没办法日本财政拮据,每一颗炮弹都需要节约,带来的后果就是巨大的伤亡,乃木希典将两个儿子编入敢死队最终全部阵亡,至旅顺俄国守军投降,日本伤亡超过6万人。

时局图

日本经旅顺血战,意识到沙俄远比想象的强大,而支持日本的英国或者美国,都不愿直接卷入战事,唯有清朝对沙俄既有领土纠纷,又有参与战事的便利条件,至此才向清廷抛出橄榄枝,答应在战胜俄国后归还东北领土。

清朝不愿参战也没有能力参战,这点日本很清楚,日军要求的无非是在情报,和后勤补给方面清朝给予协助,清朝原本就有东北各区域的地形布防,而沙俄对东北百姓又十分残暴,清朝只需要利用当地士绅顺利完成日本的任务。

日本虽然在辽阳和沈阳击败俄军,又在对马海战中几乎全歼波罗的海舰队,但俄国援军陆续抵达,日军的后备实力已严重不足,好在日本战前便已做好运作,通过犹太财阀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使美国政府对沙俄发出调解邀请。

俄国沙皇原本想要用远东的胜利来树立威信,所以准备继续向远东增兵,但日本特工明石元二郎在俄国资助和策动沙皇政府的反对派发动革命,把俄国腹地闹的天翻地覆,为远东不毛之地拼死而战,倒不如稳住欧洲大本营,遂答应了美国的调停。

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代表在美国朴次茅斯市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宣告日俄战争的结束,条约中没有任何的赔款,因为沙皇强硬表态,若是不满意就继续打下去,日本已是强弩之末,打下去必败无疑也就见好就收。

条约内容主要有,继清朝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宗主权后,俄国也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为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扫平障碍,并将北纬五十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久割让给日本。

之后所有的条款几乎都与清朝挂钩,如沙俄将中国旅顺的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公产均转让给日本,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段支线,及其所属权利、财产均移让给日本,并可以沿铁路进行驻兵,而这一切在签订时并未得到清朝的允诺。

在此补充一句以防被骂,库页岛虽然最早由东海女真人生活,但是清朝从未在此建立过有效的管理机制,秉承着无主之地谁占领归谁的原则,清朝先宣布外兴安岭主权,重点就是仅宣布外兴安岭主权,不包含库页岛的主权,随着《尼布楚条约》签订,沙俄势力进入远东。

沙俄对东北积极扩张,抢在清朝之前对库页岛确立了行政管辖,事实上将库页岛划为俄罗斯领土,只是通过《中俄北京条约》确立了这个事实,即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领土,所以,包括海参崴、外兴安岭等百万平方公里土地,都算是割让的中国固有领土,但库页岛在国际法上并不算中国固有领土。

如同辱骂满清是俄罗斯通古斯后裔,如果这么算中国更是被俄罗斯统治近三百年,所以必须区分节点,库页岛既不是中国管辖的固有领土,也没有在任何的条约中明确提及,所以本文章采用事实说法,将库页岛算作沙俄内部事务。

库页岛

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为何会交还东北主权,以笔者观点绝不是为了兑现承诺,国家之间讲究的是利益,日本战局危险时提出的盟约,在胜利后完全可以重新修改,毕竟清朝不敢招惹日本。

笔者认为应该是两点原因:第一便是对本国国力的不自信,日本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是先发制人与长久谋划的结果,即便如此也赢得极为侥幸,包括太平洋舰队司令的意外触雷身亡,包括俄军指挥官布防迟缓等。

沙俄对美国的调停,只是迫于内外交困的现状做出的决定,当俄国缓过劲来,难免要找回吃的亏,日俄战争日本伤亡超过二十万,如果要想对东北实现控制还需要数十万,且只要日本驻兵就会刺激沙俄增兵,日本不可能再维系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所以由中国作为战略缓冲,日本进可攻退可守,还可以为英美留下良好的国际印象。

第二点便是日本濒临崩溃的财政,此时日本工业基础较弱,战争物资需要大量的进口,即便有英美的支持,也发行了大量的国债,但毕竟需要偿还的,且战争死难者也需要大量的抚恤和安置,想要在东北建立稳固的营防,需要大量的基建设施。

日俄战争没有获得任何的赔款,日本政府又要偿还国债本息,还要维持在朝鲜的控制,可以说花钱如流水,而作为战争前沿的东北更是无底洞,却短时间内难以见到回报,这是一笔风险过高的投资,遭到日本内阁的全面反对。

第三点当时的日本内阁是温和的鸽派掌权,日本第一个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虽然主政期间发动朝鲜的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但对清朝给予留学生极大的便利和帮扶,对朝鲜也采取相对自治的政策,自其被刺杀后朝鲜半岛政权彻底颠覆,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路线。

伊藤博文希望打开中国广阔的市场,以经济的方式掠夺中国,以达到使日本富强的目标,因此极力主张对中国保持相对的友好,甚至愿意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鉴于承诺过清朝归还东北主权,也督促日本政府践行承诺。

正是在以上客观条件下,日本最终归还东北主权于清朝,但是却掌握着经济的命脉铁路,和东北最重要的港口旅顺,以此形成对朝鲜半岛的拱卫。

所以,对于日本发动日俄战争,作为国人我们依然要庆幸,如果没有日本的冒险尝试,那么清朝几乎没有可能再收回东北的主权,但我们没有必要因此感恩。

日本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又从“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造成中华民族两千万的伤亡,长达十四年的抗战,我们尊重历史,但也应该铭记历史,落后就要被挨打,建设更美丽富饶的国家。

致敬建国七十周年。

伊藤博文与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