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幼儿园总打人被老师约谈,妈妈心事重重,攻击性孩子怎样引导

刚上幼儿园总打人被老师约谈,妈妈心事重重,攻击性孩子怎样引导

最近刚上幼儿园的硕硕妈妈被老师留下谈话了,硕硕上幼儿园不到一个星期,在区角游戏中为了得到想要的积木,把小朋友从小椅子推到地下,那个小男孩一下子就哭了,当天老师就和孩子奶奶说了这个问题,奶奶回来还开玩笑地和硕硕妈妈说,当时大家也没有太上心。然而周五硕硕又被老师投诉了,硕硕这一周在班级因为吃饭问题踢实习老师,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又打人,老师和硕硕妈妈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相对于其他孩子是比较明显,硕硕的家人必须重视起来,不然这个行为愈演愈烈对孩子上幼儿园是有害无益的。被老师约谈之后,硕硕妈心事重重,孩子总是打人在幼儿园老师肯定不喜欢,这孩子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孩子被老人宠的有些任性,一有不如意就打大人扔东西,有些时候觉得孩子小就没有过分在意,上了幼儿园出现了打人的行为真是有些担心。

其实硕硕妈妈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硕硕出现很显然的攻击性行为确实需要老师和家长一起纠正的,孩子出现打人、推人的行为并不是上幼儿园才突然出现的,而是在平时养育过程中硕硕自己,硕硕的家人等多种养育因素导致孩子的行为愈演愈烈,到了集体中显现出来,确实需要家长纠正的。

相信不仅是硕硕妈妈会遇到孩子打人的问题,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打人想制止却不知用怎样的方式更合适一些,打骂孩子有时候会有些心疼,可是不得不说孩子行为还是很气人的,其实看似简单的攻击性行为也有类型之分,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的攻击行为。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分类型,不仅仅只有打人挠人才是攻击

发展心理学家海和罗斯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研究发现,20-30个月的婴儿在游戏争执中就会出现操作性攻击行为,在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攻击行为和数量也会有所不同。

海和罗斯通过对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研究,认为攻击性行为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外显性攻击,它是通过使对方身体损伤来对人造成一种伤害,其极端是使用暴力,男孩通常主要采用这类攻击,其实硕硕就是攻击性行为就是外显性攻击,所以这种攻击行为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察觉到的。

另一种是内隐性攻击,又称社会性攻击,这种攻击的主要表现是通过语言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嘲笑、谩骂、侮辱讥笑、挑拨离间等行为。而这种攻击通常会出现在女孩身上,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表现呢?因为普遍女孩的语言能力发展较好于同龄男孩,女孩子的言语能力也优于同龄男孩,所以女生使用内隐性攻击的行为高于男生,而男生受雄性激素的影响,而外显性攻击则高于同龄女生。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类型之分,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原因也有所不同。

1.孩子出现打人、推人、挠人等身体攻击行为的原因也受多种因素影响。

幼儿自身气质影响

我们知道古希腊波克拉底对人的气质类型进行分类,人的气质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四种:兴奋热烈的胆汁质、敏捷好动的多血质、缄默安静的粘液质和呆板羞涩的抑郁质。相对来说,胆汁质的幼儿比较容易冲动,脾气急躁,可能胆汁质的幼儿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

幼儿自身认知发展水平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指的就是婴儿在判断和行为中有受自己的需要与感情的强烈影响的倾向,婴儿很难离开主观情感去客观地判断与理解事物、情境同人的关系。

孩子在1-13岁处于自我中心主义,孩子通常以自己为中心解释世界和处理事情,比如孩子在游乐场玩玩具的时候,他会觉得玩具都是自己的不让别人碰,玩完之后还想带回家,这就是因为孩子处于自我中心主义阶段。

另外孩子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和别人一起游戏时其他的小朋友要拿走共享的玩具时,孩子就觉得是在把自己的玩具拿走,所以很容易出现打人、挠人的行为。随着孩子长大认知逐渐发展,比如当其他的朋友不小心碰到他时,他是可以理解这种行为是不故意的,这样孩子还击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小。

家庭教养因素也是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二是家长对待攻击性行为的认知程度。

现在大多数家庭多是围绕着孩子转,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更多是放纵忽视,认为孩子还小就放纵孩子的行为,甚至10多岁的孩子打人不去惩罚制止孩子,反而是家长去道歉让事情草草了之,孩子的行为愈演愈烈不受控制。

还有家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程度,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会有一些家长漠不关心,觉得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然而这样忽视反而是对孩子攻击行为的助长,当孩子通过攻击得到玩具,他会认为这样是可以的,出现打人频率会增多。

另一种家长会认为别人打你,那你要打回去,我们班级就有这样的一位小朋友,他在早教班被打而奶奶告诉他打回去,现在孩子到了大班仍然有打人的行为,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他做朋友,是家长传递给孩子的错误认知,孩子的攻击行为没有消失甚至成为习惯。

2.看到孩子身体性攻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那么言语攻击呢?其实言语攻击受家长教养因素比较大。

家长暴力言语的使用是孩子习得言语攻击的重要途径,首先孩子能说出嘲笑讥讽的言语是在听得基础上,一般家庭中更多在幼儿面前争吵,孩子有了模仿言语攻击的言语的条件,与别人相处出现矛盾时孩子更容易出现言语攻击。

家长还存在一种误区,就是只有打人骂人才是攻击,嘲笑讥笑等行为不是攻击,对言语攻击的忽视的同时助长了孩子的言语攻击,孩子意识不到行为的错误而频频使用,其实有时候言语攻击的“杀伤力”比身体攻击的危害更大。

当孩子总是表现出打人挠人嘲笑讥讽等身体和言语攻击时,孩子很容易在幼儿园被小朋友和老师排除在集体之外,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我们要进行干预与引导,孩子的攻击行为会逐渐消失,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从多方面干预、管理和控制攻击的儿童?

我们知道孩子表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引导和控制孩子的行为,也要从多种方式进行尝试,找到针对性的方法才会更高效,所以我们要在外部环境、家庭教养和幼儿本身都进行管理和控制。

1.外部环境

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非攻击性的生活环境,尽量避免在幼儿面前吵架,孩子很容易在这个过程无意间就学会了言语攻击,相信很多家长都有感受,孩子学不好的习惯很容易,不经意间就学会骂人的话。

监控给幼儿看的电视节目,给孩子多看一些正能量的栏目,避免暴力性电视和游戏等。相信很多有男孩子的家长都听孩子说过我要变成奥特曼,然后开始比比划划一会就有的打起来,孩子在学前阶段很擅长模仿,而暴力的影视资源则是孩子学习不良行为习惯的途径,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为孩子把好关。

2.家庭教养

首先在家庭中我们要鼓励亲社会行为,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强权控制,紧张的氛围下很容易发生冲突。

然后要教会幼儿以合作和帮助其他人的方式来参与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爱心义卖等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幼儿体验帮助别人带来的愉悦,幼儿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会更多的表现助人的行为:我们也可以给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养一只小动物,让孩子照顾,懂得保护幼小,增进亲社会行为情感。

还要我们不要忽视攻击行为和传递错误的认知,当孩子出现攻击的行为时,我们要干预和制止。当孩子因为玩具和小朋友发生争吵时,我们要给孩子讲:“打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你磕头疼不疼,而打人就像你磕到一样疼,你可以自己尝试和小朋友说分享着玩,如果你解决不了可以找大人或者老师帮忙。”还有一些小朋友打人是因为吸引别人的注意和关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冷处理,把打人的孩子送进安静的房间等冷静下来让孩子选取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另一种方式适当的惩罚孩子,不给孩子想要的奖励,当孩子有所改正可以进行奖励。

最后准许幼儿合理宣泄,幼儿适应新环境时,负面情绪就会出现,一些孩子因此表现出攻击行为,我们要准许孩子合理宣泄,可以让孩子大哭一场,可以让孩子捏捏揉揉黏土等柔软的玩具,让孩子把负面情绪宣泄出去,对孩子身心发展都是更有利的。

3.幼儿本身

对于孩子本身来说,我们要教会孩子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用分享友善的方式去交往,对于有攻击性幼儿我们需要注意在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对于攻击性幼儿我们要注意引导孩子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推测,比如打人推人的行为是否是故意的,而不小心的行为是可以被原谅的,一方面需要孩子的认知不断发展,一方面在于家长的引导,孩子在冲突中会逐渐感知别人的行为是否有意,而自己会有相应的行为。

第二、有交往就会有冲突,孩子要会用安全的方式表达愤怒,而不是打骂的方式,可以语言沟通交流与小朋友商量如何轮流玩、当孩子有所拒绝时,可以引导孩子移情感知:“人家总是在玩,你在这里看着多难受呀! 如果你总是玩,别人也同样难受。”当遇到很大的问题时,也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等多种方式,我们一味的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很难理解时,情感体验可以更好的触动幼儿。

第三、还需要引导幼儿自制,比如:“如果你玩具全部都拿走了,别的小朋友就没有玩具了。”让小朋友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会对别人产生影响的,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在集体活动中孩子可以避免冲突,和攻击行为的出现。

打人、骂人有攻击性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坏孩子,我们要抛弃潜意识的观念,做出真正的改变,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孩子的问题就是我们教育问题的缩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看看问题是在哪里出现的,我们就在哪里解开,我们与孩子并肩作战,问题解决的背后,会有一个更加闪亮的孩子在生活中闪耀,相信捉急的硕硕妈,在一次次耐心的教育下,孩子会有质的改变让所有人感到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