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东晋与南朝陵寝制度——有别于北方帝陵,就是这样“有特色”

史说东晋与南朝陵寝制度——有别于北方帝陵,就是这样“有特色”

今南京、江宁、句容、丹阳等地是六朝帝陵和皇室成员墓葬集中分布的地区文献所载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帝后陵寝和其他成员墓葬有近70座,有些在地面残留有神道石刻,有些墓葬经过了考古发掘。从陵园的布局、地面遗存和墓葬形制、随葬品情况看,南方帝陵与同时期的北方地区存在巨大差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朝陵寝制度

东晋

316年西晋孝闵帝司马邺在长安降刘曜,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在建邺称帝,为避孝闵帝讳改建邺为建康,自司马睿即位至末帝司马德文被废(420年),东晋传十一帝历104年。除司马奕被桓温废,葬于吴县吴陵外,其余十帝均葬于南京。此外,有些皇室成员的陵号也见于正史,如废帝庾皇后的敬平陵、简文帝母郑太后的嘉平陵、安恭二帝母陈太后的熙平陵、孝武帝母李太后的修平陵等。史载东晋帝陵大致分布在南京的三个陵区:鸡笼山之阳、钟山之阳、幕府山之阳,其中幕府山只有穆帝的永平陵,由于位于建康以北,被称为"北陵",其余九座位于鸡笼山和钟山,分别合称"西陵"和"东陵",不过也有人认为西陵应该指孙吴的蒋陵。

通过考古工作,三个陵区的确切位置也已基本确认。钟山之阳的5座帝陵(康帝、简文帝、孝武帝、安帝、恭帝)在今南京富贵山一带。考古学家在此地发现了恭帝的玄宫石志,附近发现的一座东晋晚期大墓可能就是最后一位皇帝恭帝的冲平陵,当然也有不同看法,不过作为东晋帝陵应该没有疑义。

鸡笼山之阳的帝陵可能在今鸡笼山以西的鼓楼岗一带,分布着四座帝陵(元帝、明帝、成帝、哀帝),是东晋早期的陵区。南京大学北园发现的一座东晋早期大墓可能是一座帝陵,推测是东晋首座帝陵,即葬于太宁元年(323年)的司马睿建平陵,墓内側室葬者为明帝的生母荀氏,属夫妻同穴合葬。

唯一位于幕府山的东晋帝陵一穆帝永平陵也在今郭家山至北固山一带的南京汽轮电机厂内被发现,这座永平陵也是唯座有封土的东晋帝陵,东晋高等级墓葬皆"阴葬不起坟",可能沿袭了西晋"不树不封"的传统,地面也没有南朝帝陵那样的神道石刻。

以上经过发掘并被公认为东晋帝陵的大墓都位于山的南坡,形制结构相似,都是单室砖墓,甬道内设两道木门(地面留有门槽),墓室与甬道构成凸字形的平面形状,墓葬前可能有墓道,不过从东晋到南朝的墓道都未经发掘。都有多层砖砌的墓基和外部护墙。墓葬总面积在30至40多平米左右。墓顶并非当时较为新式的穹隆顶,而是券顶。

这些大型砖室墓虽然与洛阳西晋帝陵的"土藏"式墓葬不同,但基本应该还是沿用了西晋大型砖室墓的形制,与洛阳发现的元康九年(299年)徐美人墓2、元康三年(293年)关中侯装袛墓有着类似的结构。不同的是,以木门取代了石质墓门,可能与东晋早期的经济状况有关。此外,在其他非皇族墓葬内已经出现穹隆顶、排水管、直楞窗、凸字形灯龛、弧壁等新式作风,但这些形制基本不见于帝陵而且帝陵中的随葬品也表现得相当保守,蒋赞初先生认为这是由于东晋皇族努力维护传统的丧葬礼制所致。

二、南朝

宋、齐、梁、陈四朝共经24帝,历167年,不计追赠的帝后陵墓,正史记有陵号的帝陵共14座,皆位于都城建康附近。根据文献记载,刘宋帝陵位于建康城外的北部、东北和南部地区,主要在今南京及镇江两地,分布在钟山、岩山、幕府山几个陵区。其中葬于钟山的主要有武帝初宁陵、文帝长宁陵,可能在今南京东郊马群至麒麟门一带;葬于岩山的有孝武帝景陵及母、子、贵妃墓,在今牛首山东北的翠屏山等连绵山系;葬于幕府山的有明帝高宁陵及生母崇宁陵等。

通过考古调查,甘家巷和麒麟门各发现一座疑似刘宋帝陵的墓葬,其中一座可能是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初宁陵,地面曾发现一对石兽。不过这两座墓葬都没有发掘。2000年考古学者在岩山陵区发现三座大型南朝墓,东西排列整齐,甬道内发现石门,墓内有大型石棺,推测可能是刘宋帝陵。

萧齐和萧梁帝陵都在萧氏故里兰陵郡(今丹阳)境内,今地表尚存巨大的神道石刻遗存,共26件萧齐七帝加上追赠的二帝都葬于今丹阳东北,以胡桥附近的低山区域较为集中,如胡桥、建山等乡镇。根据碑志和神道石刻遗存,考古学者判断这一带已发掘的几座大型南朝墓都是南齐帝陵,如胡桥鹤仙坳大墓为静帝修安陵、吴家村大墓为宣帝永安陵或高帝泰安陵、建山大墓为和帝恭安陵或东昏侯萧宝卷墓。虽然多数学者认可这些墓葬是南齐帝陵,但在墓葬与墓主的对应关系上还存在很多争议。

已发掘的南齐陵墓形制与东晋相似,都是带甬道的单室砖墓结构,不过甬道内不再是木门,而是非常讲究的石门,另外墓室后壁和左右壁皆外弧,平面呈壶形,墓室面积都在50平方米以上。可能因南方潮湿易塌方,也像东晋墓葬一样在墓外砌有护墙,地面铺有多层地砖。另一点与东晋墓葬不同的是,这些南齐帝陵都发现了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拼镶砖画,这是南方特有的墓葬装饰方式,而竹林七贤有可能是帝陵特有的绘画主题。

丹阳的萧梁帝陵有文帝建陵、武帝修陵、简文帝庄陵等,但更多的皇室成员墓位于南京的甘家巷、尧化门一带,如昭明太子萧统安宁陵位于建康以北。根据现存神道石刻和考古发掘可以确定的萧梁皇室墓葬包括:甘家巷的安成康王萧修墓、尧化门的南平元襄王萧伟墓、梁武帝之兄桂阳王萧融夫妇合葬墓、桂阳敦王萧象墓、白龙山的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等。这些墓葬的建筑形式与南齐帝陵相似,代表了齐梁时期的最高等级埋葬。

陈朝的五代皇帝中,荒淫无度的亡国之君一后主陈叔宝被隋军俘房至洛阳后,卒并葬于邙山,其余四帝虽然都葬在建康附近,但不像前三代南朝帝陵那样集中,分散在南京的东、南、西方,如武帝陈霸先的万安陵位于建康东南方,今地面尚存一对神道石兽;文帝陈蒨的永宁陵位于建康以东的陵山之阳,今栖霞山狮子冲的一对石兽可能属该陵,不过在麒麟镇灵山发掘的一座南朝晚期大墓也曾被认为是文帝永宁陵;宣帝陈顼的显宁陵位于建康西南的西善桥附近,此墓也经过考古发掘,全长13.5米,甬道中设有二道石门,在墓室的前部和墓门后面都建有护墙,墓壁残存大幅狮子拼镶砖画。

对六朝帝陵的探索除了文献外,还有现存地面的大型神道石刻作为地理参照,这是非常有利的条件,但地下墓室的结构特点在判断墓葬年代和墓主身份方面可能更可靠。随着六朝皇室成员墓葬的发掘资料増多,以往的一些推论可能要做一些修正,如发现于南京官山的西善桥大墓,以"竹林七贤和荣启期"拼镶砖画闻名的,曾被认为是东晋至刘宋时期的墓葬,但从墓葬结构和随葬品特征来看,有可能是陈朝废帝陈伯宗的墓。

考古所见的六朝陵寝制度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六朝帝陵按陵区分布,按血缘关系和身份地位排列墓位,长幼尊卑有序主从贵贱分明。

(2)陵墓的选址注重风水之术。晋郭璞《葬书》所谓之形胜佳穴"峰峦拥,众水环绕,叠峰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翕聚"在六朝帝陵有很好的体现,多背依山峰,面临平原,两侧矮丘环抱,远近溪水萦绕。因此陵墓的朝向并不像北方陵墓那样统一,而是依地形而定。

(3)茔域未发现垣墙,但有可能像建康城一样设有竹篱类分界,类似东汉帝陵的"行马"。

(4)东晋与邙山西晋陵墓一样未见神道石刻等地面建筑,但可能有"凶门相历"等竹木类标记,而南朝帝陵盛行神道设置,以石兽、华表和石碑的组合最常见;东晋帝陵多承袭西晋不树不封的传统,一般无封土,而南朝帝陵均有圆形的高大封土。

(5)六朝帝陵的地下部分由甬道和长方形墓室组成凸字形平面,皆砖室结构南朝帝陵多呈壶形,有排水沟流向墓外水塘;东晋帝陵流行木质墓门,南朝帝陵多石门,门上有精美雕刻;南朝帝陵流行竹林七贤等题材的拼镶砖画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