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为什么没有走自内蒙河套地区南下关中的军事路线?

日军为什么没有走自内蒙河套地区南下关中的军事路线?

在传统我国军事地理上,从内蒙河套地区南下陕北、宁夏,进而进入关中,是草原民族威胁汉民族政权的一条百试不爽的军事路线。因为这个路线,不仅居高临下,而且路线也是最短的。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却没有走这条线。

据李宗仁在回忆录里,曾经分析了日军当时面临的军事形势。他认为日军长于战术,而短于战略,缺乏战略分析能力。他认为,日军不应该从河南向关中进攻,在中条山地区和国军进行战略决战。因为这一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不利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展开,也不利于日军的炮火优势发挥。

所以李宗仁认为,日军当时如果能有足够的战略分析,有决心消灭华北地区的中国军队,占领关中地区,那么日军当时首选的进攻方向应该是从北方进攻,即日军应当在晋察冀一带集结,从长城以北延长线向西进发,在河套地区渡过黄河南下,以居高临下之势进攻关中,这当时留守陕北地区的八路军和关中地区的胡宗南部队很难组织有效抵抗。

当然这是李宗仁的看法。

问题是有无可行性?

其实从当时形势看,河套地区是个比较尴尬的局面。就是当地的德王已经投靠了日本人,但是,这个德王还在梦想着借助日本人的势力在当地恢复蒙古国。也就是说日本人和蒙古德王关系是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 的一面。彼此都想利用对方。因此,这种情况下,日军如果想南下关中,那么,其实首先就得解决德王,彻底战领河套地区才可以。但是这就意味着要得罪一大批已经投靠日本人的反动势力。特别是东北溥仪的那个“伪满洲国”的势力。如此一来,就等于动摇了日军的东北大本营根据地了。毕竟,日军最后在东北也没有直接占领而是采取扶植“伪满洲国”势力的办法。

之所以要必须彻底解决德王,是因为德王和溥仪在东北还不同,这个德王自主性很大,而且还在一直和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有着联系,算是脚踏两只船。如果从这里南下关中,背后德王万一有什么举动,那么日军可就被中国军队在关中给包了饺子了。

总之,河套地区在当时实际上难以作为南下关中的大本营。对于日军来说,就是不算上什么陆军和海军的战略分歧,但是在华的各方面的势力平衡,日军也不好办。

从政治看,始终借助中国人的势力,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是日本人侵华和我国历史上所有的草原民族南下中原不同的。这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平衡各方面的势力也就在所难免,虽然他是最强的侵略者,却始终不能做到赢者通吃!

另外,从当时关中附近的军事力量安排看:陕甘地区是有国军、共产党、马家军。山西地区还有共产党八路军和游击队。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在山西就开展不了了。陕北地区尽是大沟,都是打伏击的好地方。可是不利于日军的机械化主力部队。

从河套南下,必须得同时控制两条线,也就是一条线走陕北到关中,另外一条线就是走宁夏那边。可是宁夏的马家军却很厉害。这就意味着日本人必须拿下马家军。

可以说日军并非不想占据河套地区。而是没有能力。攻占山西后,日军曾试图从山西北部大同、绥远的归绥、五原地区进入陕北和河套地区。但最终在绥西战役后停止了南下的脚步。

绥西 战役是 抗日战争时期宁夏人参与过的唯一一场 战役, 马鸿宾、马鸿逵的 国民党主力部队在马鸿宾的统一指挥下,在今内蒙古 临河、五原一带同日、 伪军多次激战,最终将 日军赶出了西北,守住了西北的北大门。绥西 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8年至1940年,其间打了两场大仗。第二阶段从1940年至1942年,主要是防守阶段,直至赶走 日军的残余部队,最终收复绥西,维护了河套 后套黄河以南地区的安全。 绥西 战役,中国军队虽然人数上稍微多于 日伪军,但是缺乏重 武器, 装备落后,最后能取得胜利,实属不易,其胜利的主要原因,除了士兵的英勇善战和充分发挥了骑兵快速的作用为,伪蒙骑兵不想替 日本人卖命,不想打自己的同胞而消极作战,也是中国军队胜利的一重大因素。绥西 抗战是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地区唯一的战场,是西北人民对全国 抗战的贡献和骄傲。

从历史上看,能够从河套地区威胁关中,有几个条件。而这如下的几个条件,在当时都不具备。

1必须是已经全面占据草原地带的大帝国势力。前期是匈奴,后期是突厥人。

2草原民族的核心政权所在地必须在今天河套地区或者是阴山地区。这是最关键的。在这种情况下,陕北和宁夏的黄土高原就挡不住草原骑兵了。

3关中必须是首都。汉唐长安都是如此。可以一下插到心脏部位。可是我们知道抗日战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蜀中势力而反攻全国,除了国民政府,其实历史上再无第二个例子。也就是说即使占领了关中,也不会有突厥和唐太宗渭桥之盟的那种巨大影响力。

上述三条,日本人当时都不具备。

而从东汉末年开始,草原民族南下中原的线路就都发生了变化。长安就不再是攻击目标。首先崛起的是鲜卑慕容燕,从东北辽宁直接到了河北邯郸地区。接着是,拓跋家的北魏就从今天内蒙的和林格尔,也就是当年的盛乐,南下大同地区,与后燕慕容垂父子争夺今天河北地区的控制权。河北地区成为了必然的战略目标。河北其实就代替了关中了。安史之乱发生在河北地区,不是没有必然性的。

自安史之乱之后,北方民族南下都是以河北地区为首先的战略目标。特别是辽宋对峙,辽国当时已经占据了北方草原,但是依然没有南下关中。任由当时是西夏充当双方的战略缓冲区。这种情况直到蒙元灭金才结束。但是当时汉地已经是中原有金,江南有宋这样的格局了,关中的战略地位早已经不能与汉唐并论。

金灭辽后,即将进攻矛头指向中原,宋金战争遂起。金在与宋联合灭辽过程中,洞知宋朝政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遂于天会三年(1125年)十月,发兵10余万,分两路南下攻宋。西路由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率领,自西京(今山西大同)攻太原。东路由南京路都统完颜宗望率领,自南京(今河北卢龙)攻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企图夺取东京(今河南开封),灭亡北宋。在金军的强大攻势下,宋钦宗赵桓被迫遣使乞和,许割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今属河北)三镇与金。金军亦恐孤军深入久战不利,遂许和北撤。翌年八月,金廷以宋不履行割让三镇和约为借口,再次分两路攻宋。完颜宗翰率西路军出西京南攻太原。九月,攻陷太原后,转兵东向,攻东京。金东路军在完颜宗望率领下,自保州(今河北保定)出师,在井陉(今河北井陉北)击败种师道军抵抗后,攻克重镇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等地。十一月,金东西两路军进至东京城下,对东京形成合围之势。宋钦宗急遣康王赵构赴金营乞和,许以黄河为界,金军不允,向东京发起猛攻。闰十一月,东京城破,宋钦宗降金。五年四月,金军掳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等数千人北归,北宋遂亡。这是简况。

其实这次战争对于日军南下侵华路线是最有历史参考价值的。我们看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很快占据太原,然后南下。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这就相当于以山西为一条线,以华北为一条线。是双线南下战略。

问题在于,历史上,这种从东北南下的草原民族最后统一天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是历史时间比较长,如鲜卑贵族从拓跋魏开始到隋文帝统一天下,数百年时间。后面的则是从契丹到蒙元,历经三个王朝才最终统一天下。短时间都做不到。其次是在最后的历史阶段,其文化属性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自居了。在文化和心理上已经没有华夷之别了。

历史上成就最快的清代明,其实最后的时间也不短。你至少得从努尔哈赤开始算。

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立刻实行文化角色转换,将自己装扮成汉文化的继承者这样的角色。

因此,战略方向看,日军侵华后将战略方向放在华北地区,其实是没有错的。更何况它还要和上海南京方向的日军,广东方面的日军,以及日本本土的日军进行战略协同。也就是说日军南下的侵华路线其实就是五代以后北方草原民族南下的路线。

可是问题在于,这个传统的正确路线却是不能威胁到重庆大后方,甚至连延安都威胁不了。也就是说这个路线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路线。传统上,既然国民政府在重庆,当然是入关中,下汉中,而后进入四川的路线。但日军既然连关中都到不了,这条线就毫无意义了。

我们这里还没有算上日军本身的战略方面的牵扯羁绊和其在国际上的战略不足。

这样,我们看日军不下关中,是因为不具备历史上威胁关中的那些草原部族的条件,日军根本不可能集中力量南下关中地区。而当日军沿华北平原南下的时候,日军的战略目标又偏离了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