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唯一的完人,文武全才为海内楷模,如今在韩国有30万后裔

三国时期唯一的完人,文武全才为海内楷模,如今在韩国有30万后裔

三国乱世,虽然英雄层出不穷,但是作为一般老百姓都是明哲保身,唯恐惹祸上身性命不保。但是在那个战乱纷起、强人横行的时代,却有一个人在董卓意欲废黜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当时无人敢言,只有卢植独自一人出来反对,可见他不畏强权不顾生死的勇气。这个人就是卢植。

卢植(?-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一代名臣,将领之才,又博通经学,与皇甫嵩、朱儁二人并称为“汉末三将”,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 的同门师兄。

卢植身长八尺二寸,声如洪钟。性格刚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济世人的志向,不喜欢做辞赋,能饮酒一石。他年少时,拜大儒马融为师,并引荐郑玄为同门。卢植博古通今,喜欢钻研儒学经典而不局限于前人界定的章句。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卢植在马融家中学习多年,从未为此瞟过一眼,马融由此对卢植非常敬佩。

卢植学成之后,返回家乡涿县教学,门下弟子有刘备、刘德然及公孙瓒。

卢植30岁被征为博士,开始进入仕途。九江郡少数民族叛乱,因卢植文武全才,被拜为九江太守,此后大量时间在朝廷整理儒学典籍。

光和七年(184年)二月,冀州钜鹿郡人张角发动起义,史称"黄巾之乱",天下有八州响应,朝野震动。朝廷拜卢植为北中郎将,前往冀州平乱。

卢植连战连胜,张角率军退守广宗县,据城死守。卢植率军包围广宗县城,并挖掘壕沟,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城。而这时,刘宏派小黄门左丰到卢植军中检查工作,有人劝卢植向左丰行贿,卢植拒绝。左丰没讨到半点好处,于是怀恨在心,六月,左丰返回雒阳后,向刘宏进谗言说:"臣看广宗县城很容易攻破,卢植却按兵不动,难道他是想等老天来诛杀张角吗?"刘宏大怒,下诏免除卢植的职务,并用囚车押送回雒阳,判处无期徒刑(减死罪一等)。 朝廷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在冀州平定黄巾军,但董卓战败。

同年八月,由左中郎将皇甫嵩统率的另一支政府军已平定兖州东郡黄巾军,朝廷则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平定黄巾军。皇甫嵩不负众望,最终凯旋而归。皇甫嵩返回雒阳后,上书给刘宏,将平定冀州黄巾军的功劳推给卢植,于是卢植官复原职,仍任尚书。

刘宏驾崩后,大将军何进掌控朝政,意图铲除宦官,甚至征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卢植知道董卓必为后患,竭力劝阻,而何进不听。

同年八月,发生政变,何进被杀,董卓进京,掌控朝政。董卓意欲废黜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讨,当时无人敢言,只有卢植独自一人出来反对,董卓大怒,下令将卢植处死,蔡邕为其求情,而议郎彭伯也赶紧出来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是海内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杀他,天下人都会震惊失望。"董卓这才作罢,仅将卢植免职而已。

不久,卢植以年老身体不适为由,请求返回家乡涿县。等董卓批准后,卢植便走小路离开雒阳,董卓果然派人追杀而不及。卢植便隐居在幽州上谷郡,不问世事。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取得冀州,拜卢植为军师。

初平三年(192年),卢植逝世。临终前,他让儿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仅留贴身单衣而已。在最重厚葬的汉朝,不用棺木、仅穿单衣下葬。

建安十二年(207年),丞相曹操率军北伐乌桓,途径涿县,下通告称赞卢植的生平,并派人为其扫墓。

卢植以品德教育学生,一生践行儒学的仁义,一心为公、不畏强权。

卢植在世期间,政局混乱,也深受其害,可不管为文还是为武,为儒还是为官,都秉持直道而行,性格刚毅,品德高尚,为时人所敬仰。所以,可以说他是三国时期的唯一完人。

卢氏,源自姜姓,有记载最早的姜姓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他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在封地上创立了齐国。他的后继者、齐国国君,自然也姓姜。因为先祖被封到卢邑而改姓“卢”。这种取名字的方式,是为了让后代永远记住先祖受封的荣耀。再后来,卢氏就把家族迁到了范阳,之后又因为战乱迁到了涿水一带。但是他们对外仍然称自己是范阳卢氏。

自卢植显名东汉后,其族中后人多累居高官,自后,卢氏正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自卢植后,范阳卢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名门望族,初唐卢照邻将卢植当做始祖,颇为自豪。郑新芳在《卢植与范阳卢氏》中有评价说:

范阳卢氏望族,自卢植这后,诗礼传家,德才并重,有功于国,世代簪缨。 自三国至宋代,卢氏共有22人当过宰相,3人封王,460多人入朝为官。王侯将相、才子佛门,范阳卢氏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熠熠生辉。有人问,卢植一个儒生,何以能开启卢氏兴旺千百年的大门阀? 我想,可能是因为他毛遂自荐,和蔡邕等人刻熹平石经,将儒家经典流传至今的无量功德;是因为他撰经学研究论著,学术贡献硕大而配享孔庙的荣耀​;是因为他文韬武略,不畏强权矢志为国,闪闪发光的​才华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