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表明:鼓励教育孩子从小做家务,孩子长大后会更优秀

哈佛研究表明:鼓励教育孩子从小做家务,孩子长大后会更优秀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一个孩子全家人都围着转,要什么给什么,常常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劳动也成为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

很多中国父母、爷爷奶奶,在教育中都宁可把注意力和焦点放在给孩子上补习班、才艺班上,却完全意识不到,有件小事儿,对孩子未来更有“根本性”的影响。

这件“小事儿”就是:让孩子做家务。



有的家长会说:孩子那么小,哪里舍得让他干家务,万一磕到碰到怎么办?也有妈妈说:让孩子学这些干嘛,只要把学习搞好,将来考个好大学比什么都强,再说了人长大了家务事会无师自通的。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演员蔡少芬之前因为教育孩子而上了微博热搜,她的女儿包子今年刚满6岁,却已经能熟练完成一整套做菜的流程。

综艺《做家务的男人》倡导新家风,树立新美德,创领新传统,让“男人做家务”成为和谐共创的社会新风尚。

实际上,节目中也并不隐瞒家务话题在不同家庭形态下的差异:魏大勋及其父所代表的传统家庭模式中,爷俩基本是不做家务的,老母亲差不多包揽了所有家务活——不过,即便她也说:做家务这么多年,“委屈是肯定的”,只不过“中国传统的女人就是这样,但是我希望下一代不要这样”。

当然,这毕竟是“节目”,很可能三组人只是按照剧本的人设来“演”。

生活中的普通家庭,小夫妻俩在孩子出生之后,家务通常也都多是家里老人承担的,而此时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分工负担不平,才是最容易引发矛盾的。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渴望像大人一样更让他着迷了。

跟爸爸妈妈一起参与某一项工作,会让孩子更快乐、更有价值感。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与童年有关。但取得成功,并不在于童年早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让他们从小做那些看上去细小琐碎,甚至没有用的事情。并且,做这些琐事杂活的年纪,越早越好。而且,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论孩子学业多重,都要持续不断地完成一定份量的家务。

那些从小做家务的孩子,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更加成功。



因为,“做家务”这件事儿,其实绝不仅仅是“做家务”本身这么简单。

这是综合《健康时报》、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等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历时75年进行了一个叫做GrantStudy(格兰特研究)的“AdultDevelopment”调研得出的结论。

此外,哈佛大学在去年的一项研究还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

爱做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再看看国内学者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许燕教授曾直言:现在的中国家长们往往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生活技能等基本生存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并没有好处。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教授崔永华说:交给孩子一项家务,实际也是让他们承担起一份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麻烦,但是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意识都可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通过做家务,孩子还可了解和体会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产生体贴之情,学会爱父母,学会为他人着想。

所以,中国的家长们、爷爷奶奶们,不要过于宠爱孩子。



能把家务做得很好、能独立料理好自己生活的孩子,通常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也会更强,做事更有条理,更关键的,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都会好很多。

人民日报曾整理出一份儿童家务年龄对照表:在引导孩子做家务时,也要遵循一定的的准则。

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不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谈不上鼓励孩子进行劳动。

要保持耐心,不要因为孩子一些笨拙的行为和错误而焦急、数落。

同时,可以采取计分表等方式,进行奖励和鼓励,保持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

不过,最好不要把做家务和金钱挂钩,让孩子觉得这是一场等价交易。

细微的照顾,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希望孩子在幸福中长大。但孩子早晚要离开我们,独立生活。

我们都愿意给予自己孩子最好的爱。

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是家长们更值得去做的事。

让家里孩子做做家务吧,让他们养成自己动手和劳动的习惯。

即使小时候会有埋怨,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一定因为学过这些琐事,对你心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