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拒绝和你交流?不打骂、不动气,调整家庭沟通方式是关键

孩子叛逆拒绝和你交流?不打骂、不动气,调整家庭沟通方式是关键

小明的家庭是经商之家,因此父母一直在外跑业务,忙于工作。所以每天小明放学回到家后,家里都只有他一个人,陪伴他的只有空荡荡的房间和一些玩具。

面对这种情况,小明多次提出想要让父母陪伴自己。但是每次询问他们,小明得到的回答都是:“爸爸妈妈最近很忙,小明能不能自己去做这些事呢?”久而久之,小明就不愿意再和父母进行交流了,对爸爸妈妈也是爱理不理。

小明的父母也很是烦恼,因为他们现在不管对小明说什么,他都是一副听不见的样子,不愿意再和家里人进行过多交流。“果然孩子大了,就会叛逆。”小明的妈妈抱怨道。其实,小明的父母和小明的关系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正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做好沟通。

任何一段亲密的感情,都需要沟通,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之前看到一个博主发起的一个话题:家庭沟通是什么?

其中高赞的几个回答是这样的“家庭沟通?家人之间有啥好沟通的?”

“没经验,不过我觉得和家里人沟通挺困难的”

“有尝试过沟通但是没有没有什么效果,彼此之间说了也不懂,懂了也不会改”

“算了,不想让家里人胡思乱想,自己扛着习惯了,还是不沟通了吧”

.......

沟通明明是那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这些现象呢?其实主要还是家庭中的一些无效沟通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我们来看看无效的沟通方式有哪些呢?

四大无效沟通方式

约翰·哥特曼经过分析和研究,找出了家庭中的四大无效沟通方式,并给他们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末日四骑士”。

1. 习惯性批评

通常,人们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会变得温柔,而对家里人说话则显得粗暴很多。因为我们和家里人更加熟悉,所以我们大部分时间和家人沟通时并不会考虑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是否和蔼,这导致我们会习惯性用批评的语气评判家人的各项行为。

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不爱干净的丈夫将脏袜随手丢到床上后,习惯批评的妻子会这么说:“你为什么总是听不进我说的话?袜子要扔进筐里,不要扔到床上,这你要让我说上几遍?你真是太蠢了!”

这个妻子对待丈夫如此,对待孩子也是这样。当孩子某一次考试没考好,这个妻子就会破口大骂:“怎么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你太笨了!”

妻子的这些话正是习惯性批评的表现,虽然妻子本心是好的,希望丈夫能把脱下的脏袜子放入洗衣篓,希望孩子能再接再厉,但是一旦用了批评的语气沟通,整个氛围就变了。

如果妻子能用更温柔的方式说出口,比如用下面这句话来代替:“这道题这次不会做,没关系,我们把它掌握好,下一次就一定没问题”,和孩子的沟通关系就会改善很多。

2. 惯性污蔑

不管是谁,都不喜欢听到凭空而来的污蔑。污蔑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以不尊重的态度对孩子进行各种言语上的攻击,持续提及孩子偶尔犯下的错并进行辱骂。

因为孩子还小,人们会很容易给孩子贴上标签,比如说调皮蛋,比如说不聪明等等。

当一个孩子性格非常活泼,喜欢东跑西跑做恶作剧,经常造成混乱,家长就会将捣蛋这个标签贴在这个孩子身上。

当下一次再次出现混乱时,家长就会把错都怪罪他头上,对他进行污蔑:“整个家里,只有你会这么做!”这样就会导致孩子与家长的矛盾越来越深,孩子会认为自己的家长一点都不了解自己。

3. 过度防卫

一个人对周围的环境进行防卫是很正常的,他们在受到批评和指责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反击,用言语保护自己,但是很多人在面对家人的批评时,往往会防卫过度,最终导致不好的结果。

比如说,孩子一回家就打开电脑,家里人看不过眼,就说了他一句:“你怎么老是一回家就玩游戏?”

孩子立马就防卫:“我打开电脑就是玩游戏了吗?我是在用电脑查学习资料,你怎么这样都看不出来?再说了,你不也总是拿着手机玩游戏吗?”这样过度防卫的结果,可能就会导致两人的争吵升级。

4. 长期性沉默抵制

文章开头提及的小明的行为,就是长期性的沉默抵制。不管家长在孩子耳边唠叨什么,孩子都保持听不见的模样,这就会让家长觉得越来越生气,从而导致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破裂。

除了沟通方式之外,家庭沟通氛围的导向也很重要,它可以帮助家庭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家庭沟通氛围的导向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和家人天天打电话,有些人会隔一个多月才打,也有些人甚至一年到头都不会和家人说上几句话。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家人感情淡薄,而是两个导向影响的。

1. 关系导向

在关系导向强的家庭里,父母处于绝对地位,孩子则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家庭里,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不能自由发表言论,不能反驳父母,家庭的权益大于个人权益。

在这种家庭里,父母秉持的观念就是“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在大事抉择上,他们容不得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表达出“这件事必须按我的想法来执行”的态度。

关系导向弱的家庭更容易听取孩子的意见,孩子和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也能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电话交流就会更频繁,时间也会很久。

2. 观念导向

观念导向强的家庭里,往往有一种鼓励你发表自己言论的氛围,你也随时可以和大家进行辩论。家长也会带领孩子去看一件事物的多面性,让孩子的思想自由成长。在这种家庭氛围长大的孩子,思维更加活跃,更容易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情。

而观念导向较弱的家庭就会限制大家的观点表达,孩子对自己内心的表达机会也会更少。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因为缺乏表达,所以出门在外时跟家里人也不会怎么沟通。


从沟通导向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沟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家庭沟通这么重要,又存在这么多问题,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调整和孩子自己俺的沟通方式呢?

对此德鲁克曾提出沟通四法则,为有效沟通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

沟通四法则:

德鲁克提出的沟通四法则指明了对一个人的感知和期望来自于沟通,但是沟通也会让人对另一方产生一些要求,以下是沟通四法则的具体内容。

法则一:沟通是一种感知

禅宗曾问过一个问题:“如果树林里有棵树倒了,但没人听见,那么它算不算有声响呢?”答案是没有。

父母和孩子是不同的个体,当孩子在外受到伤害时,父母往往是不知道的。而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了解到孩子当前状态的方式就是沟通。沟通是有效感知孩子当前情绪状态如何的一大利器,父母跟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也要谨慎地使用不会伤害到孩子的字眼。

法则二:沟通是一种期望

在沟通之前,了解孩子的期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们想要孩子在一场比赛中努力,但是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很低,认为自己并不能取得好成绩,我们就可以劝说他只要在比赛中尽自己的全力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认为取得好成绩非常容易,那么家长就要劝说他在比赛时细心一些。


法则三:沟通产生要求

一般来说,大家不会进行不必要的沟通,沟通一般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样的沟通通常会招致反感,所以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沟通。譬如说,有些家长在劝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通常会用一种命令的口吻,告诉孩子在下一场考试中必须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才行。这样的话语通常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反感。

法则四:信息不是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并不需要获得孩子更多的信息,这样带有目的的沟通往往会让孩子厌烦。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大部分可以归作是闲聊,闲聊的目的就在于能够多多理解孩子,知道他当前的想法是什么,从而让父母更懂孩子。这样,日后在教育孩子这方面上,父母也能更加得心应手。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会塑造得怎么样,有一大部分受家庭沟通方式影响。当孩子拒绝和你交流时,先不要动气,考虑一下自己是否采用了四大无效沟通方式中的一种;

再看看家庭氛围的导向是如何的,是否能让孩子自由表达想法。了解这些之后,家长就可以使用沟通四法则来调节家庭沟通方式,让孩子和自己的关系更加融洽。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