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12年后,陈凯歌依然被误解:《妖猫传》里有他的痛苦挣扎

《无极》12年后,陈凯歌依然被误解:《妖猫传》里有他的痛苦挣扎

《妖猫传》上映后,口碑不一。其票房据说是血本无归,被同期上映的《前任3》吊打得体无完肤。这是一部电影上映后所呈现的商业结局。接下来,我将忘记这个结果,只分析电影本身。

《妖猫传》的剧情结构:分裂的陈凯歌,分裂的电影

《妖猫传》的剧情其实很简单:长安城里,当今圣上离奇驾崩。日本僧人空海与大唐诗人白居易对此展开调查。经过一番调查,二人发现长安城中所有奇诡的事都与一只黑猫有关。随着调查的深入,三十年前,杨贵妃之死的秘密被逐渐解开。

光看剧情简介,会认为这是一部推理片或是断案片。实际上,这是一部很难归类的影片,其中包涵的元素太多。因此,我认为归于“艺术片”比较好。

《妖猫传》的前半段和后半段几乎是断裂的,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叙事。陈凯歌将《妖猫传》生硬地撕成了两半,这或许就是网络上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喜欢的,称之为“真正的极乐之宴”,讨厌的,称之为“华丽的垃圾”。

1.商业叙事

影片前半段,氛围诡异,节奏紧凑。恍惚间,让我有一种在看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的感觉。虽然两部电影都将背景设置于唐朝,但是,仔细体会,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徐克的唐朝注重于整体,还原的是一个宏观的唐朝。而陈凯歌的唐朝注重于细节,尽管也有几个镜头展现了长安的整体,但是,大部分镜头都集中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然后把这个空间的细节刻画到极致。徐克和陈凯歌,一个写意不拘一格,一个写实独具匠心。在“视觉”呈现上,陈凯歌是成功的。

《妖猫传》里的长安城

极乐之宴

而在推理上面,两部电影似乎恰恰相反,“狄仁杰系列”有具体的探案过程,而《妖猫传》实际上没有多少推理部分,真相几乎是自动奔向沙海与白居易的。在《妖猫传》中,沙海、白居易其实和观众一样,是一个旁观者,陈凯歌只是借他们的眼睛替我们展现了真相。这样的设置,让整个剧情的推进,看上去没什么波澜,在“推理”这个元素上,《妖猫传》失败了。或许,所谓“剧情的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本来就不是陈凯歌所追求的。

2.诗意的表达

影片后半段,跳出了商业片的叙事逻辑,转身跳入了如诗一般跳跃、抽象的表达之中。

白居易和沙海找到了阿部的日记,日记里记录了“极乐之宴”与“马嵬坡事件”。这个时候,《妖猫传》的女主角杨玉环才慢慢解开她的面纱。

这一部分,几乎可以看作一出古典希腊悲剧,一幕接一幕。“极乐之宴”,画面唯美,杨玉环的美被衬托到极致;马嵬坡事件,戏剧冲突激烈,原来世人歌颂的美好爱情,只不过是一场骗局,“杨玉环”这个美的化身被粉碎。鲁迅先生说过,所谓悲剧,便是把美好的事物在撕碎在你眼前。陈凯歌忠实地贯彻了这一点,只是不尽完美。

先说“极乐之宴”部分。如前文所述,陈凯歌擅长小空间的细节展现,“极乐之宴”的镜头大部分集中在酒池。华丽的杂技表演,华丽的登场人物。所有这一切美丽的事物都是绿叶,衬托杨玉环的美。尽管我得承认,电影里的这个杨玉环并不漂亮,但是,在陈凯歌的设想里,杨玉环就是美的化身。白鹤少年多美呀,但是他们也认为杨玉环美。

除了华丽,这一部分,有许多重要的信息。唐玄宗也给杨玉环写了诗,但是李白珠玉在前,他便没有把自己的诗交给杨玉环,并且,他将李白驱逐出长安;杨玉环和白龙有相通的境遇,这里虽然没有过多着墨,但大致可以认为,这是白龙爱上杨玉环的原因吧;唐玄宗知道阿部喜欢杨玉环,他高傲地在阿部面前,宣誓了主权;唐玄宗披头散发击鼓,与安禄山共舞,并且,只是对安禄山这样,这里,或许可以看作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唐玄宗在向安禄山宣誓主权,而这次,他失败了。

这些重要的信息,陈凯歌并未过多地解释,而它们其实对于理解人物的动机十分重要,所以,如果错过了这些信息,对之后“马嵬坡事件”的理解便会有些困难。

“马嵬坡事件”,这一幕是高潮,每一方势力都在较劲。唐玄宗和杨贵妃都面临着“生存或死亡”的困境。准确地说,是唐玄宗面临着两难选择。他身为君主,在这样的境地里,他没有办法再主宰一切,对他来说,是可悲的。历史上,唐玄宗面对的两难,是选择美人还是江山。在电影里,唐玄宗面对的两难,是选择君主的尊严还是男人的尊严。不杀杨玉环,他失去君主的尊严,杀杨玉环,他也失去君主的尊严,并且,也将失去男人的尊严。这根本就没得选嘛,因此,他只能不选,制造一个骗局,推给杨玉环选(欺骗杨玉环,这只是假死,等事情结束,我会来救你,这里,是保存他男人的尊严)。我之前说,杨玉环也面临两难选择,其实,准确点儿说,她根本没有选择。如她跟白龙所说的,她从小寄人篱下,命运由不得她自己选。她尽管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实际上,她只是权力的一个玩物罢了。于是,她接受了自己的命运,选择了自杀。唐玄宗的尊严保住了。

当然,这一幕,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也比较多。为什么唐玄宗最后没有去救杨玉环呢?这其中有什么隐喻?陈凯歌没有解释,这对观众来说,是不太友好的。我只能大胆地猜测下,这个猜测的依据还是得从“极乐之宴”上找——唐玄宗是一个什么人?他大抵是一个心胸狭隘,占有欲极强的人吧,无论最后,他救不救杨玉环,在他心里,杨玉环都已经不是他的了,因为他已经无法完全占有这个人(毕竟他被手下逼着放弃她,这是一种耻辱),而且,杨玉环对他来说,已经不再具有向他人展示自己权力的功用。

亦或者,陈凯歌根本就不在乎这其中的因果逻辑,他只是想表达,真相被掩盖了,美被毁灭了,其他的,我不想解释(这其中,多少包含了一些他拍电影的感悟与他当下的一些困惑)。所以,故事的结局,才看上去那么理所当然,妖猫看着躺在杨玉环尸体旁的年少的自己时,他原谅了一切。怎么就原谅了一切了呢?丹龙、白居易、沙海,所理解的“没有痛苦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陈凯歌又不想解释。我又只能猜测了:我们披荆斩棘,满身伤痕,寻求生命的意义,当我们回首,看到那个年少的自己,TA那么纯真,还不知世事艰辛,他即将面对一个复杂的世界,那一刻,大概,真的什么都可以原谅。

不知不觉,陈凯歌在《少年凯歌》里的一句话,回荡在我脑海:

当你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很重要的时候,这个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妖猫传》的秘密:在寻找没有痛苦的秘密过程中,或许他真的很挣扎

《霸王别姬》之后,陈凯歌的电影似乎总是差那么一口气。因此,网上大量流传着“《霸王别姬》是他父亲拍的”这样的消息。我相信《霸王别姬》是陈凯歌拍的,原因很简单,我并不觉得《霸王别姬》是陈凯歌最好的电影。

《霸王别姬》虽好,但它终究是以“故事”取胜的。这段故事里,有人性,有荒诞,有残忍……所有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猎奇”。“猎奇”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总能够轻松地吸引人。快手、抖音、热点新闻,每一个人都在运用“猎奇”吸引关注。

我个人认为,小说家是“会讲故事的人”,而不是“会编故事的人”。会编故事的人,只能说是三流小说家。真正伟大的小说家,他不叙述稀奇古怪的故事,他叙述的是一种普遍的状态。

同理,导演也是如此。导演应该是“会拍电影的人”,而不是“会拍故事的人”。在电影商业化的潮流中,陈凯歌一直在试图成为前者。“商业化的叙事规则”和“内心对诗意的追求”在陈凯歌的身上纠缠着,他要继续拍电影,就得适应这个规则,于是,他分裂成了现在的样子,于是,《妖猫传》分裂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大致揣测下陈凯歌的心理挣扎:

陈凯歌希望自己的电影被更多观众接受,然而,这些年,他遭受了太多骂声。他或许在思考,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我的电影太深奥,凡人不懂?那么,我就按照商业片的拍法来吧,拍到一半,陈凯歌又想,不行,我不能完全失去自己,我得守住我心底的美。啊?怎样才能拍好一部电影啊?到底什么是美?《妖猫传》,这本小说还可以。白龙,白居易,咦?他们的状态,让我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

于是,陈凯歌借用《妖猫传》,又完成了一次自我分裂,以及一次对“电影秘密”的探寻。《妖猫传》的结局,每个人都找到了“不再痛苦的秘密”。也许,陈凯歌也找到了吧(我还没找到)。毕竟,《妖猫传》里,白居易是他,白龙也是他。

那个赤身在雪里苦苦思索,只为求一佳句的白居易,是他。

那个为了守护杨玉环,不惜化身妖猫,忍受孤独的白龙,是他。

因此,忘掉故事吧,想一想整部电影里,每个人呈现的状态,或许,你正处于其中某一个状态。而这,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吧。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部多么伟大的电影,它有许多缺点,甚至有许多冒犯观众的地方。但是,这绝对不是称之为“烂片”的理由。《妖猫传》的确是不为大多数喜欢,我不想说这是“品味”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说不清的。我只能说,当你在沙县小吃点了一碗馄饨,而店主给你端来了一碗鱼子酱的时候,希望你不要因为鱼子酱不下饭或者吃不饱而说它难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