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沪皖互补共赢,加速度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苏浙沪皖互补共赢,加速度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在协同创新上深化区域创新合作,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是破解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等瓶颈的必然战略选择。”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洪章表示。

为期一天半的“中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10月15日在江苏昆山圆满落幕。论坛期间,从事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政经学界人士纷纷围绕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



专家学者考察江苏昆山,感受昆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黄莹 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曹文泽教授认为,“要把握世界新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的契机,利用好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迈向现代化的内部潜能,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经济体发展深入实施带来的动力增量,加快推进和实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使长三角地区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区域一体化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的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产值分别约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2018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8.63万亿元,并保持快速增长。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苏浙沪皖各有所长,抱团发展,互补共赢,但要加快打破行政和区域壁垒,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共建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关口,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球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

王洪章分析,长三角城市经济上的区域合作机制正在被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层次动力机制所替代。区域一体化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范畴,还包括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的高度合作。但长三角城市群人均GDP水平和地区GDP水平距离世界级的城市群仍有差距。需放大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辐射外溢效应,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错位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如何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孙世芳特别提到了G60科技走廊,“这条走廊展示了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的良好开始,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长三角地区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正突破县域、市域、省域界限,在整个长三角范围内加速优化配置。”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率先实践者和切实受益者的江苏县级市昆山,今年上半年GDP达到1966.3亿元,同比增长7.1%,位居全国百强县榜首。中共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表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地域相近,人文相亲,发展相融,一体化合作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星期日工程师”、乡镇企业联营等探索实践,已让昆山尝到区域合作的甜头。目前,已制定长三角一体化昆山行动方案,通过项目化、清单化,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强调要把促进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营商环境关系到投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活跃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将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当前,苏浙沪皖正携手共筑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网络,推动长三角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促进长三角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联保共治长三角生态环境,推进共享公共服务,共同提升长三角居民的美好生活,共同建立长三角统一开放的大市场。据悉,江苏率先构建省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促进更大范围一体化;上海不断提升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和全球资源的吸纳能力,推进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市场统一等重点领域;浙江高水平建设大湾区,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产业体系,高起点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安徽16个市全方位加强与沪苏浙多领域合作,开展互访对接。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表示,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要在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产业整合等方面有所突破,经济园区需要进一步整合升级,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跨省九个城市自发、自主、自为努力组建G60科创走廊,无论是科研经费的投入,还是有效发明专利的数量,乃至高新科技产业的重整,完全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不是我们的豪言壮语,而是中国企业脚踏实地的存在和努力。”

图文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