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老人掺和进来,怎么办?

教育孩子时,老人掺和进来,怎么办?

案例

嫌管孩子太严,姥姥跟女儿吵起来了


前几天,卢女士辅导孩子作业时,儿子畏难情绪弥漫,一直磨磨蹭蹭,趁卢女士没看着,就偷偷在纸上画东西玩。过了一会儿,等到卢女士检查作业时,发现孩子啥也没写。火冒三丈的卢女士立即对着孩子一通吼,本就心里憋屈的儿子,眼泪忍不住地往外冒。

这一哭不要紧,一旁看了半天的姥姥心疼坏了,忍不住嘟囔:“孩子那么小,你逼得那么紧也没用,别把他吓坏了啊。”

这下好,卢女士一下子被夹在孩子的哭声和亲妈的责备中间,两头都顾不上,一生气就直接冲姥姥说了句:“我管孩子,你别插话,都是你把他惯坏了。”这一句话,立马惹得老太太不高兴了,姥姥赌气地甩下一句:“那你逼,把孩子往绝处逼吧。”说完,也是一身火地钻进了厨房。

说起这事,卢女士朋友张女士深有同感,自己在家教女儿写字,为了帮助女儿养成好习惯,严格要求女儿压着尺子写,女儿有时一偷懒,张女士就会训斥她。结果,亲姥姥在旁边看不下去了,飘来一句:“孩子那么小,管那么严值当吗?”张女士心里有火,又不好当着亲妈发,直接回了一句:“你当年咋对我就没这么宽松?”

说起老人干预教育孩子的问题,卢女士和张女士感觉话题几天都说不完。

“一家两制”的背后,两代人不同的心理状态

现如今,很多家长工作忙,平时带孩子、接送孩子上学这些任务,就交给了家中四老。不少人也会把老人接到一起居住。三代同堂的场景,是不少人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家庭一涉及到教育孩子的问题,往往要面临“一家两制”的难题。父母一般对孩子比较严厉,祖辈对孩子的教育则呈现“宽松软”的特点。

老话常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孙辈是“隔代亲”,所以容易出现“溺爱”孩子的现象。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老一辈疼爱孙辈,有多方面原因,譬如,家里只有老年人和成人,往往会有些安静或严肃,有个调皮的孙辈,虽然他老惹些小麻烦,但是家庭氛围却会活泼很多,老人和孙辈互动频繁,也容易跟着积极思考起来,可以忘掉心里的烦闷事。而且,有个孙辈陪在身边,老人也会少去很多孤独和寂寞,因此,在隔了一代的孙辈身上,老年人可以寄托自己的感情,并获得“心理补偿”和“心理的代偿性满足”。

父母则不然,没有老人那么多的空闲时间,忙于应付的事情很多,对待孩子,既没有老人那么多的耐心,同时更多倾注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因此在日常教育上,更偏向严厉。

教育不要分对错,摆明主次、注意方法避免两代人育儿矛盾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为了孩子好,只是各自呈现的方式和具体方法不一致。

现实中,围绕这一问题,不少家庭内部经常闹矛盾,其实根源并不是在教育孩子的对错本身,而是就教育孩子的方法争论不休,然后上升到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譬如,原本是说孩子的事,最后一吵起来,成了两代人之间的相互指责。

所以,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两代人首先要达成一致,那就是一定要有个主次之分。采访中,资深教育从业者就明确提到,尽管长辈认为自己在育儿方面很有想法,但教育孩子的主角还应该由父母来承担,长辈只是配角,千万不能越位。这一点,爸爸妈妈尽量要采取恰当温和的方式告诉老人,争取得到老人的理解和配合。

同时,一些家庭里老人比较强势,对待孙辈溺爱,对自己的子女则严厉有加,可能直接沟通不太合适,容易引起老人的负面情绪和反感,从而引发家庭矛盾。那就需要注意一些方法,和老人“有策略”地进行沟通,让老人心平气和地接受合理的育儿方式。

采访中,综合多位业内人士的建议,总结出以下方法供各位家长参考:

就事论事:和老人沟通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不要牵扯进来之前的矛盾,否则容易跑偏。

不要埋怨:和老人沟通时,做子女的一定要注意态度,不要语气特别冲或者不耐烦,不要对老人的行为以命令式的口吻进行判断。特别是自己父母比较强势的话,态度不好更容易激发矛盾。要尽可能心平气和地说自己的想法,因为大家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孩子好。

私下沟通:有时候,实在不好当面沟通,可以让夫妻一方单独找自己的父母谈。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婆媳吵架的可能性,也更容易说出想法,利于老人接受。

适当妥协:虽然强调了父母为主,但是也适当给老人一些空间。对于一些不是原则性的问题,譬如带孩子玩、给孩子选择某些玩具等,如果长辈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不必锱铢必较,适当地妥协,让老人感觉自己也有一些主导权。

借助外援:如果有些话或者方法不适合自己直接说出来,或者由自己提出来老人不容易接受,这时候可以用别人的嘴来说,最好是专业人士,比如医生、老师、专家等。老师说了、心理专家提醒的、医生嘱咐的······这些话,一般对老人比较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