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不是父母不陪伴,而是只有孩子在成长

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不是父母不陪伴,而是只有孩子在成长

作者|梅见雪

家庭里,孩子是唯一需要教育和成长的家庭成员吗?有多少父母在毕业之后就自动停止学习和成长呢?

一次和女儿的对话,让我不得不去反思这个问题:孩子就注定是父母教育的对象吗?

那会我正陪女儿写作业,说的好听是“陪”,其实我只是坐在旁边刷我的手机,偶尔扫视两眼女儿以视监督。

女儿好奇问:“妈妈,你为什么都不用写作业呢?”

我张口就应:“妈妈已经毕业了,现在没有老师给我布置作业了。”

女儿一脸疑惑但没再追问,我事后细想被自己的草率回答惊出一身冷汗,我不经意的回复无形中给孩子传达两个要点:①毕业等于没作业,②作业是别人来给自己布置的。

那整天在孩子面前表达“学到老活到老”、“自我成长”,孩子还会心服口服吗?

日常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很多,每天都在发生,看似不经意的回应,暗含传递的信息却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同一个问题,一千个父母可能有一千种回答,这些顺其自然的行为模式背后,本质差别是什么呢?

01

行为背后的本质差别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思维模式是我们惯有的认知结构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链接,是我们面对一件事物,通过直觉来进行的判断和反映的结果。

不同的父母,思维模式不同,但也不难从普遍的家庭教育模式找到父母共性误区。

一、 固化的教育思维

晚上带女儿小区散步,和小朋友疯玩到9点半她都不愿意回家:“为什么总是要听你的呀,妈妈!我不想回家,我还想玩!”

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没有说出口,但我们有着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我是大人,我是你妈妈,我生了你,我说的都是对的……你就得听我的。”

类似生活场景还有很多,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认为孩子就该听父母的,父母说什么都是为了你好。

一个家庭当中,真的只有孩子才是受教育的对象吗?孩子与父母真的是处于教育的两个对立面吗?

二、 停止成长的父母

“爸爸妈妈当年家里穷,没钱读书,没办法上这个那个兴趣班,所以现在啥也不会,到了我这个年纪要学也来不及了,所以现在爸爸妈妈努力为你提供这么好的条件 ,你要好好努力,好好珍惜机会,不要白费爸爸妈妈苦心。”

这话是不是听着很熟悉,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教育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心态。我现在年纪大了,来不及学习了。但我知道当初为什么,所以现在努力改善条件,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

但其实,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不管什么年纪,都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我。从这个共同成长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家庭教育,也许我们就不会再跟孩子说同样的话。

纪录片《镜子》中说过:“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传递给孩子的认知,背后就是思维模式。毫不夸张地说,父母的思维模式正在不动声色地操纵孩子的未来人生。

产品不合格,可以选择下架甚至可以放弃,但孩子不同,父母没办法将孩子塞回娘胎里重新回炉改造。

所以,要想把孩子不断琢磨成精品,更需要父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不断重塑自己的思维模式,一遍遍去践行,去精进。

03

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何改变一个人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

大量现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证明,思维方式是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而改变的。

好的家庭教育,从父母开始改变,迈出这3步改变思维模式:

一、 迭代对家庭教育的理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

有人总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怎么可能当大人的老师呢?其实不然,恰恰是因为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的局限性,反而能带来与大人不同的思考维度。(其中开头我和女儿的对话就是例子。)

如果一味地认为家庭里面,孩子才是受教育的对象,那父母自然而然就会认为管教孩子是理所当然,日常的沟通方式更倾向于用命令或者要求的口吻,永远给孩子高高在上的感觉,父母与孩子间有距离感。

我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其实孩子也一样。如果从经济物质角度来看孩子没有能力付出,但从精神层面,孩子照样对家人付出不低于我们付出的爱,甚至可能孩子付出的更纯真专一,对待任务包括玩耍和学习任务,他们同样付出踏实和认真。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相互教育,形成家庭学习型组织氛围的过程。父母对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的认知改变,有利于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对等,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认可。

二、 走出去,勇于接受思想碰撞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就像“飞轮效应”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我们跟孩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一样,刚开始要父母接受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得到启发可能很难,但只要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接受来自孩子的思想碰撞,父母会对家庭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

理解孩子,理解孩子与父母之前的关系,家庭教育思维无限延展到方方面面,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靠近和信任,更愿意敞开心扉多加探讨,接受父母的教诲。

三、 留下思考和反省的时刻

曾听过一个小故事,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深夜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在做实验”,卢瑟福皱起了眉头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火冒三丈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这个故事可以用在家庭教育场景上。如果父母一直忙碌于教会孩子这个,教会孩子那个,不断给孩子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但失去了思考和反省的空间,往往就双方都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苏格拉底也说过:“没有反省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父母在人生阅历上比起孩子更高瞻远瞩,作为掌舵人,家长更应该真正静下心来,看到未来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自成长,也不断帮助孩子成长,才是家庭教育的王道。

04

每个家庭养育孩子的方式千差万别,但父母对孩子付出的程度却是可以分出4个层次的:肯为孩子花钱、肯为孩子花时间、肯为孩子学习、肯为孩子改变。

成为第一二个层次的父母很容易,但真的肯为孩子学习和改变很难,但只要愿意为了孩子踏出这一步,都会蜕变成为优秀的父母。

请相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思维模式,是认知水平。我们比孩子更需要自我教育和成长,积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更新认知,重新理解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并且一遍又一遍地实践和进步。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我们不仅会养育出优秀的孩子,也会成为孩子心中优秀的父母。

本文由梅见雪首发原创,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我是梅见雪,二宝职场妈妈,家庭教育践行者,专注教育、亲子阅读、女性成长。欢迎您关注我,成长路上您我同行。meijianxu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