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继位疑点重重,是康熙本意还是篡位,来看看遗诏中的蛛丝马迹

雍正继位疑点重重,是康熙本意还是篡位,来看看遗诏中的蛛丝马迹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清朝定鼎中原后的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雍正在位的十三年中十分勤政,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康乾盛世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其最高峰。雍正身上充满了太多的传奇色彩,尤其是从九龙夺嫡中胜出登上大宝,从古至今均是众说纷纭。

这事还得从康熙的遗诏说起。康熙遗诏亦称《康熙皇帝遗诏》,一式四份,分别藏于台湾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康熙皇帝逝世后,遗诏颁布天下,告示全国。

《康熙皇帝遗诏》

康熙对于遗诏和立储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早在康熙五十六年 ( 1717)十一月二十一日,康熙在在乾清宫东暖阁召见诸皇子及满汉重臣,公开宣读了一份近三千字的亲笔面谕,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遗诏的看法。

一是康熙能够坦然面对生死,其遗诏绝对不会假他人之手。康熙在这份面谕中说道:“我已经老了,在皇帝的宝座上已经坐了很久,不知道将来后人对我的评价议论如何……自古以来,帝王对死十分的忌讳,我之前也看过很多帝王的遗诏,上面写得并非是他们心中所想,大多是帝王濒死昏迷之际,大臣们揣测皇帝的意思而写成的。我却绝不会这样……”意思表达的很明确,我的事情必须我做主。

康熙剧照

二是康熙历来十分谨慎,更加不会在遗诏问题上仓促行事。康熙在面谕中还说:“对于皇帝来说,一件事没有谨慎处理好,祸害的是普天下的臣民;一时不谨慎,则会遗祸给千秋万代……所以,自我亲政以来,事无巨细,即使是奏章旨意中有错别字或者歧义,也必定改了之后再发出,万万不敢马虎,这是我的性格使然。五十多年来,从来都是未雨绸缪的……”立储是大清朝的头等大事,对小事都能如此谨慎的康熙怎么会在这个天大的问题上犯糊涂。所以,个人认为他的心里肯定早就有了储君人选的。

三是康熙向来防着小人,更加不会临终托孤给隆科多。雍正继位后,很多史料中都有康熙临终托孤给隆科多的说法,连胤禛继位的合法性最先也是通过隆科多之口说出来的。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康熙在面谕中曾说:“我从小读书,就决心戒酒色、防小人……汉高祖将身后事交待给吕后,唐太宗将确定储君的事交给长孙无忌定夺,我每看到这里时,深以为耻。如果有小人在仓促之间行废立之事便可以大权在握,拥戴一人便可以得到荣华富贵。我现在还活着,是断然不肯让这样的小人出现的。”从中可以看出,康熙十分注意防范身边的小人,而且他口中的这个“小人”应该是有所指的。大阿哥、八阿哥都在暗自培植自己势力,但是胤禛也没有闲着,这些康熙都是心知肚明的。康熙五十五年,胤禛曾经暗中预卜自己属“万字命”,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其门人向李光地游说拥立四阿哥为太子。在这之后 ,每逢重大时刻 ,康熙都会将胤禛支出去,是不是刻意防着胤禛的意思?

“八人同面受谕”到底是不是真的?

史料记载,康熙在临终当天的凌晨一点到三点之前紧急召见胤禛。从这个时间点来看,绝对是有极其重要的大事要交待,而且很可能是关于确定皇位继承人的大事,否则不可能在大半夜的将胤禛从雍亲王府叫到畅春园。

康熙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假定康熙真的是要将皇位传给胤禛,以康熙的谨慎,必定会做出事出有变的防范。比如,完全有必要、也有充分时间通知有关重臣、亲贵、职事到场正式记录传位遗嘱的内容 ,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没有做。从康熙凌晨一点到三点启动交待后事的事情,直到当天晚上九点去世,近二十个小时的时间,没有做出任何可以证明胤禛合法继位的正式文件。

“八人”中胤祥和隆科多都是胤禛的人,而且都是人精一般的人物。他们两个怎么不提醒康熙颁布一份正式的传位文件呢?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个程序及传位遗诏对胤禛的合法即位具有无比的重要性? 如果胤祥与隆科多当时为情所迫而脱不了身,朝廷中的专职人员在干什么?

同时,关于胤禛到畅春园后面的事情,雍正七年的史料才有记载:胤禛是在早上七点左右到达的畅春园,这时康熙已经将三阿哥胤祉、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等七位皇子以及隆科多急召入宫。“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皇帝位”的决定为什么胤禛要在七年后才将当时的事情公布?

畅春园的防卫问题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康熙晚年期间,比较信任十二阿哥胤祹。康熙五十七年胤禵为大将军王西征时 ,任命胤祹为镶白旗满、蒙、汉三旗都统,三年后命胤禛去盛京祭陵 ,同行的人中就有胤祹,是不是去监视胤禛?

雍正剧照

在康熙去世前七天,康熙从南苑一回畅春园,就突然任命他为镶黄旗满州都统。镶黄旗是皇帝的嫡系,这种安排等于将京城的兵权交给了胤祹。同时康熙取消了原定初十日胤禛 、隆科多、延信、吴尔占等人同往畅春园向请安的安排,改为初九单独召见胤禛,让他初十去南郊祭天。 同时,康熙任命吴尔占为镶白旗满州都统,负责南郊的警卫,是不是也是为了监视胤禛?

初十当天,胤禛只好按照计划去南郊祭天,但是就在当天他先后三次派遣护卫、太监多人进驻畅春园,此后更是每天以“候请圣安”的名义派遣护卫。当时,康熙已经正式宣布“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 ,一应奏章、不必启奏”,请安的事是不是应该放一放?胤禛能够向畅春园派遣护卫,多半是步军统领隆科多暗中相助。个人猜测,很有可能是宫中传出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紧急回京的消息,让胤禛、隆科多二人不得已不提前动手、铤而走险。

胤禛“抚足大恸 ,亲为圣祖更衣”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 ( 1722)十一月十三日晚 九时左右去世的。当时,胤禩等七名皇子、后妃和多名大臣都被胤禛和隆科多挡在了康熙的寝宫之外。

“上恸哭仆地 ,良久乃起 ,趋至御榻前 ,抚足大恸 ,亲为圣祖更衣。遵用孝庄文皇后制赐御服。上皆敬于首。然后进御。”——《世宗实录》

在康熙去世之后,胤禛为其更衣。从上面看胤禛当时的举动,他是抱着康熙的脚大哭的。一般若是亲属离世之时,生者必定是看着逝者的容颜痛哭流涕表达悲痛之情,为什么胤禛不看父亲的遗容?是他不想看,还是不敢看?

雍正剧照

不想看是因为丧父之痛太深切,不想勾起回忆,这也可以理解。不敢看,推测有两点原因,一是康熙的死相吓人。这点在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撰写的《京城十三年记》中有所记载,据说熙临终前曾“痛苦号叫” ,我们可以理解为濒死前的挣扎,身心上受到了极大的痛苦,很可能是死不瞑目之类的。二是心中有愧。在康熙死前,他和胤禛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既然康熙早就说会公布储君的人选,那么肯定准备好了传位遗诏。胤禛给康熙更衣,很可能就是去找这份遗诏。当然,如果遗诏上书写的不是他的名字的话,做出过激行动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不敢面对康熙的遗容。

《康熙遗诏》到底是不是康熙的真实意思?

若是有真的遗诏的话,隆科多很可能已经知道了真实遗诏的内容,两人商量之后做了相应的布置和周密安排。最终,胤禛还是没有能够将遗诏拿出来,只能由隆科多抢“口述”康熙有“传位遗嘱”。

隆科多剧照

不是胤禛不想拿出来,而是因为上面的嗣皇帝根本就不是他。仓促之间,根本没有更改遗诏的时间,至于坊间流传的“十四子”改为 “于四子”或“第四子”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汉文也许可以技术处理,但是满文书写是做不到的。 现存的《康熙遗诏》中满文版最关键的继承人部分都是缺损的,个人推测很可能是等一切尘埃落地之后,再技术处理过的。遗诏是真的,继承的名字也有,但是被“消失”了。

《康熙皇帝遗诏》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康熙遗诏》根本就是隆科多按照胤禛的意思起草的赝品。康熙是在十一日去世的,十六日才当众宣读遗诏。在这之前,众皇子们是最想知道遗诏内容的,这关系着他们将来的命运。于是隆科多在胤禛的授意下起草了遗诏,待众阿哥“恭阅”后 ,再“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

康熙死后秘不发丧以及匆匆大殓是什么原因?

康熙去世是十一月十三日晚七至九时,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尸体存放不会有任何的问题。按照惯例,胤禛需要与众位皇子以及大臣们详细商定大行皇帝的身后事。但是胤禛的做法显然与礼制不合。他于康熙死后当天的深夜就将康熙的遗体伪装后秘密运回乾清宫中,第二天晚上就举行了大殓仪式,很有可能就是用大殓这件事将众皇子和大臣们引入宫中加以控制。

以上都是站在一个阴谋家的角度,通过史料中的只言片语推测做出的结论,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