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教得越多,孩子越差

为什么我们教得越多,孩子越差

搜索“瑞丁老爸启蒙学院”,一站解决家长的教育困惑。让孩子拥有最有价值的童年!


1

一位家长经朋友介绍,带着10岁的儿子小L前来拜访。

妈妈对我说:“陈老师,你是不知道。我这个小孩,什么都喜欢和我反着来,真是太痛苦了。你有没有什么办法?”

我估摸着妈妈要开始大倒苦水,但是当着孩子面说他的不是,委实不妥。连忙找个借口,让别的老师帮忙带小L去阅览室看书。

妈妈向我说了很多不如意:家里老人从小宠孩子,家庭教育理念矛盾重重;孩子从小就很挑剔,干什么事情都不配合;现在大一些了,特别叛逆,口头禅就是“我不要”和“不喜欢”。家里要为了“按时起床”、“快点完成作业”这样的事闹得鸡飞狗跳。

我趁小L倒水的时候,悄悄观察了下。花样年纪的小男孩,神情恹恹地,看上去一点活力也没有;个子小小的,一张脸上总带着莫名的不高兴。

恐怕连今天被妈妈带来,孩子也是不愿意的吧。

等妈妈断断续续述说了四十分钟家庭矛盾和孩子的缺点以后,我问:“那我们现在来说说好的事情。你觉得你的孩子有哪些优点?这孩子有做过什么让你感觉自豪的事?”

妈妈愣了一下,然后直截了当地说:“他没有什么优点吧?”

“一个人哪里会没有优点?再怎么样也会有几个吧?”

妈妈还是摇头。

我说:“刚才小L不是下来自己倒水吗。他事先去洗手,向老师要杯子等等都自己完成,看得出来孩子挺自立的呢。”

妈妈回答:“这些不是很普通的事嘛,也算不上优点吧。他的确有时表现还不错,但是这样的情况真是太少了。与他平时恶劣的事情比,简直是九牛一毛!所以我才说他没什么优点。”

末了,妈妈还补充一句:“现在我们真是因为孩子(的教育),全家经常都弄得不高兴!”

我忽然开始明白,小L身上与年龄不符的、深深的苦闷,乃至口头禅“我不要”中的对抗之意,究竟到底从何而来。

教育,从来都不是独立于生活存在的东西。在这样沉重情景下长大的小孩,怎么有可能变得阳光、活泼?要怎么才能成就一颗“充满善意而不抱怨”的心?失去了这些基准,行为良好从何而来?

想要“出淤泥而不染”?哪里有那么容易!

2

想要教育好孩子,却最终让孩子因“教育”所伤,实在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其实事实的辨析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最能影响孩子的,是隐藏在我们语言后的“用心”。

用成人之间吵架的说法解释:“你说的是没错,但是你的态度实在是太恶劣了。你就不能好好说话吗?”

家长的内心,如果一开始就充满了对孩子的抱怨和不认可,觉得问题的源头是孩子“不成器”,那么无论后面采取什么策略、什么言辞,教育的结果一定不会太好。因为,孩子总能直接而准确地收到那些被隐藏起来的,满满的“恶意”。

换言之,往往摧毁孩子情绪的,让他们气呼呼地拒不接受“事实”和“教导”的,是我们的用心本身。孩子会用整个生命来反馈他所收到的信息。

我在刚刚开始做老师的时候,收到过一个特别令人头疼的学生。一年级的小姑娘,特别坚定地贯彻了“什么作业都不做”这一路线。多劝她一句,小家伙立刻摆出一副凶狠的表情,十分生气地“瞪着”老师。

我忍不住逗她:“我又不是你的仇人,不用用这样的表情对付我吧!”

小家伙瞄了我一眼,依旧油盐不进,照样什么都不写。

当时作为菜鸟老师的我,带着万分崩溃的内心,进行了各种尝试。全部以失败告终!我的一位前辈看不过去了,和我说:“让她来我班里上一节课吧。”

当时我想:我倒要看看有经验的老教师,有什么好办法。

下课后,我跑去问:“她今天表现怎样?”

前辈很淡定地说:“还不错的啊。作业都在这里呢!”

居然就这样顺顺利利地把作业都写了?!怎么做到的?

“你对她不够好呗!”前辈回答。

“我还对她不够好?我什么重话都没说过一句;你知道我多花了多少时间陪她、劝她。都这样了,还不够好?”

“但是孩子知道,其实你不爱她啊!”前辈说。

孩子知道,我不爱她!

扪心自问,我的确无言以对。

这个小孩有太多的表现不讨人喜欢。始终有一个声音在我心里说:“读书读成这样,难道还不是你这个小孩的不对?”

相比与前辈老师,当时的我,实在无法超越“好”与“坏”的概念,来热爱这样一个孩子。

但是就在一个更爱她,能全盘接受她的老师身边,这孩子一句废话没有,顺顺当当地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这件事深刻地教育了我:孩子是不愿意与不爱他的人一起学习、生活的。

不可否则,这位前辈是一个真正具有大爱的好老师;而这位小女孩,也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的“老师”。

后来,前辈告诉我,家访中发现,孩子的妈妈也是一位十分严格,发起火来很劲爆的精英女性。母女两人在家也是一言不合就互怼。孩子强烈的对抗行为,时不时流露的凶狠表情,大概可以算是长期历练而来的生存技巧。

前辈笑言:“要是不对抗,你让孩子怎么活?”

3

很多家长担心,不能批评教育教育,那岂不是无原则地宠溺?

我要特别强调:这里所针对的,是家长的用心。家长大可以在展开教育之前,审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于孩子的“坏行为”,你是站在中正的立场上,指出问题,解决问题;还是一开始就已经陷入了“抱怨孩子”的情绪之中?

很多朋友和我说,自从孩子进小学读书后,就变得暴躁。老师一发来“报告短信”,就焦虑,总要跟孩子来整个青红皂白。

难道我们不生气,不抱怨孩子,就不能教育孩子了吗?

恰恰相反,这完全就是两件事。我们完全可以在内心平和的情绪下,中正地处理问题。做错的,该改就得改,该罚就得罚,规矩都可以照做。我们也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你这么做,妈妈(爸爸)觉得有些失望,真的让我有些难过呢!

但是你能感觉的到吗?这样的难过,依然包含着对孩子的爱

相反,如果家长带着对立情绪,带着抱怨来处理问题,所有的感受立刻不同。从抱怨乃至厌恶的负能量里,无论如何是开不出充满善意的花朵的。

再退一万步讲,小小的孩子,能犯多大的错?绝大多数都应该是自然的。一个人的各种不完善、各种错误,本来就是成长的一部分,也最多只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为了这些,失去了充满善意的生活,让整个家庭陷入冲突的死循环,实在是太过可惜!

因此,从我们成人开始,坚持不抱怨,用最大的善意面对生活,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孩子的,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不完美,既是为人父母的最大挑战,也是我们赢得成长的最佳契机。

相应之的,这样的态度,也会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帮助孩子成为一个不抱怨的、始终充满善的人。这才是孩子最好的起点。

如不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做个不抱怨的人。

搜索“瑞丁老爸启蒙学院”,一站解决家长的教育困惑。让孩子拥有最有价值的童年!